于菲+張蕊
孤兒缺乏關鍵的早期家庭教育,所以對生活中存在的數(shù)學知識缺乏敏感度,對一些數(shù)學常識甚至不知道,不了解。所以,作為一名特殊教育的初中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上更要費盡心思去解釋或去演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數(shù)學知識。以下舉一些課堂中常見的例子:
對于階梯式收費的詳細解釋
例題:吉林省為促進居民節(jié)約用水,試行階梯式水價,具體辦法是:以每戶每月用水量為計價依據(jù),試行三級階梯水價:用水量不超過4立方米,每立方米按1.5元計費;超過4立方米,不超過9立方米,超出部分,每立方米按1.9元計費;超過9立方米的部分按每立方米2.1元計費。若該用戶4月份共用水10噸,應繳費多少元?
對于這樣一道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問題,大部分孤兒讀完就已經(jīng)暈頭轉向了,其實就是對生活中水費的繳費情況一無所知。所以我先從他們身邊能感知或是些許明白的一些問題入手:拿打車為例,循序漸進地引導,出租車起步價2.5公里以內(nèi)(含2.5公里)收費5元,每超一公里加收2元。這個就是階梯式收費,進而可以解決生活中天燃氣費、電費的階梯式收費,使孤兒不僅了解水費的收費方式,還解決了其他生活中離不開的各種收費方式。
對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的發(fā)現(xiàn)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這節(jié)課時,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圖形的中心對稱不理解,所以事先讓他們畫兩個一模一樣的平行四邊形(能夠完全重合),將它們用釘子固定住(對角線交點),然后將一個平行四邊形繞著這個點旋轉180°,發(fā)現(xiàn)與另一個平行四邊形又完全重合,說明平行四邊形是一個中心對稱圖形,進而在旋轉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他的一些性質(zhì)。
在課堂上,利用他們手中的平行四邊形完美地演示了平行四邊形有哪些重要的性質(zhì),讓孩子們腦洞大開,從而愛上平行四邊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雙手,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圖形神奇的地方,激發(fā)了他們的潛能,使他們更容易從封閉走向開朗,甚至可以和同學交流、探討,甚至幫助那些動手能力差的孩子得出結論,而一些能力有限的孩子在這節(jié)課中也有所收獲,獲得寶貴的直觀感受。
對合并同類項這節(jié)課的準備
做一個小小的游戲
1.一個數(shù)與3相乘再除以2再與5作和,減去這個數(shù)與12的和的一半,結果是什么?
2.任意給出x的值,計算下列多項式的值
-81x2+2x2+9x-2-5x+3-4x+79x2
讓學生任意給出未知數(shù)的值,然后由老師迅速得出結果,老師將竅門告訴班級一位同學,再進行測試,由此引出本堂課的內(nèi)容——合并同類項。
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渴求來學習這節(jié)課。
生活中的概率問題
“概率”這個詞對于孤兒來說很陌生,他們沒有生活常識,不明白“概率”是用來做什么的。于是我收集生活中常見的與概率有關的資料,例如:問卷調(diào)查、收視率、彩票中獎等等。在課堂中更是利用游戲將概率的知識深化:
準備三張大小相同的紙片,其中兩張紙片上各畫一個半徑相等的半圓,另一張紙片上畫一個正方形。將這三張紙片放在一個盒子里搖勻,隨機地抽取兩張紙片,若可以拼成一個圓形(取出的兩張紙片都畫有半圓形)則甲方贏;若可以拼成一個蘑菇形(取出的一張紙片畫有半圓,一張畫有正方形)則乙方贏。你認為這個游戲對雙方是公平的嗎?若不是,有利于誰?
通過這樣的游戲,使學生對概率充滿了探究的渴望,同樣促進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生活中的理財問題
對于全封閉的孤兒學校,談不上理財,更別提計算盈虧的問題,所以在講授這堂課的時候很難給孩子們解釋清楚怎樣才能獲得最大收益之類的問題,所以針對這堂課,我設計了這樣一些環(huán)節(jié):先讓孩子們探尋“錢”的內(nèi)涵,追溯貨幣的起源,體驗匯率轉換的奇妙;然后讓孩子們在模擬市場里初次體驗掙錢的滋味;而花錢看似簡單,但買東西卻大有學問,設計一個“小小拍賣會”讓孩子們體會花錢有學問,花時需謹慎;最后把投資、儲蓄、銀行、金融風暴等專業(yè)知識通過游戲滲透到學生的心里。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認知財富的能力,大膽擁有自己的財富夢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能使孤兒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提前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在畢業(yè)之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社會,與其說這是一節(jié)簡單的數(shù)學課,倒不如說這是教給孩子們謀生的手段。
其實在教學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為了開闊孤兒孩子們的眼界,需要準備更多的材料,需要懂得更多的知識,需要更容易地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適合他們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是我們特教老師們一直在追求的。而在探索孤兒孩子們?yōu)槭裁磿?shù)學學習感到吃力的這條道路上,我們一直在堅持不懈地改變方式方法,一直在堅持不斷嘗試新的教育改革,相信會有一天能得到收獲。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