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傳紹
摘 要:“四讓”語文課堂教學是通過讓教師改變角色,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鼓動者,引導學生自己去預習、討論、質疑、表演、體會,使其掌握學習技巧,獲得新知,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關鍵詞:明確目標;自我歸納;自我質疑;自我表演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凡為教育必期于達到不需教。教師所務唯在啟發引導,使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能通解,執筆自能合度。”要做到這點,筆者認為教師要改變教師教、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鼓動者,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預習、討論、質疑、表演、體會,這樣通過反復閱讀并實踐探索,使其掌握學習技巧,獲得新知。
一、讓學生明確目標
所謂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方向盤”“指南針”,也是教學的起始和歸宿。清晰的教學目標宛如路標,為教與學指明了方向。因此,每堂新課應讓學生明確這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這樣學生帶著目標學習才能有的放矢。另外,出示課文目標時可根據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些目標可直接出示給學生,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先出示這篇課文的主攻方向:搶時間、攻天險、奪下橋。再讓學生在默讀課文時進一步明白課文題目“飛”的含義——我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地跟敵人的援兵搶時間;也理解了“奪”的含義——我軍奮不顧身地奪下天險瀘定橋。
有些目標可讓學生在預習中逐步明確。如,教《落花生》時,我將目標設計成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做人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全文關于花生的線索是什么?在這條線索中作者重點放在哪一個地方?父親是怎樣評價花生的?作者是否理解父親的話?然后,學生帶著問題在通讀課文時,慢慢明白課文主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二、讓學生自我歸納
古人云:授之以魚,只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葉圣陶先生也曾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教。可見,教是手段,不教才是真正目的。古今名言深刻地闡述學法指導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選好典型的范例,通過范例的講解、分析,使學生掌握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學習相似的內容。如,《桂林山水》一文,本文在分別記敘“山”和“水”的特點,其寫法類似,都采用開頭對比描寫,再具體描寫其不同的特點。教師可先指導學生詳細學習“水”的特點,再引導學生回顧、歸納,即剛才我們怎樣學習這一段,然后運用這種學法學習描寫“山”的段落,分析“山”的特點。這樣通過學法指導,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這段的內容。
教學實踐證明,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正是使教學的主體作用和主導作用得到最佳結合和充分發揮的有效手段。
三、讓學生自我質疑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探索、創造、馳騁的場地,有自由發言、各抒己見的機會。所以,學生在這民主的氣氛中,教師既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的勇氣,還要教會學生開拓質疑的路子,引導學生學會質疑,也就是明確質疑可以從詞入手,也可以從句段入手,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提高學習質量。
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談碰壁”一段時,先出示反問句“您看,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然后讓學生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質疑,把心中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交流。于是,學生紛紛提道:碰壁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四周會黑洞洞的?為什么會碰壁,難道沒有燈嗎……面對這些問題,學生經過討論之后,有的發言說“四周黑洞洞的暗指社會黑暗”;有的說“不是指真的碰壁,而是指魯迅先生被人迫害”。其實無論學生回答如何,所答之處基本上說到點子上了。由此可見,質疑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激發學生動腦思考、開口交流的積極性,同時使學生在從無疑到有疑、從質疑到無疑的閱讀過程,提高了思維能力。
四、讓學生自我體會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運動的事物容易被感知,靜止的事物不容易被感知。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教學中對一些看圖課文或感情色彩比較濃厚的課文,有機地讓學生充當其中角色,進行表演,加深體會,收到的效果可能比單純的說教更佳。
如,教《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后,挑選出十一位學生根據圖上十一纖夫的動作、神態進行拉纖表演。展示過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所扮演對象當時的內心活動,從而體會纖夫生活的艱辛,對舊社會的不滿,從而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依據課文的不同體裁特點,引導學生自我板書、自我小結等,從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語文素養。
總之,“四讓”語文課堂是借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找到學習語文的“金鑰匙”,培養學生自我讀書、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袁建國.教育新理念[M].1版.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