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龍江·蘇群
池塘篇
早春釣鯽與溶解氧
文/黑龍江·蘇群
D君與N君是一對鐵桿釣友,兩人年齡和釣齡都差不多,但D君總釣不過N君,卻又總不服氣,到了釣場就掐魚。
清明剛過去沒幾天,D君打電話給N君,約其找地兒釣開竿魚。N君答應,并讓D君確定釣場。實際上D君心中早有了底——那是出鎮東北郊6千米的一處大沙坑,面積約4畝。此沙坑坐落于老河套中,背風朝陽。D君去年入冬時去釣過,別處的沙坑池塘都已結了一指厚的冰層,唯獨此處水面碧波蕩漾。顯而易見,此沙坑的水溫要明顯高于其他,因而D君認為,此沙坑化冰也早。
果不其然,翌日上午10時,D君和N君結伴騎摩托車來到釣場,見沙坑的四周冰層均已化開,僅在中間尚余約1畝大小的冰層。當天早晨,西伯利亞寒潮打此過境,氣溫-5℃~7℃,凜冽的寒風夾雜著零星小雪,一波趕著一波地從沙坑的水面上掠過。此沙坑南岸水深2米余,北岸約0.8米。我們到達時,早有幾位釣手一字排開在南岸,正坐在冷風中瑟瑟發抖,魚護都沒下水,顯然還無人上魚。
D君性格開朗,與眾人打過招呼后插入其中,N君卻對眾人笑笑,點上支煙吸著,眼睛望著水面。扔掉煙屁后,N君不聲不響地背著釣具,踩著沙坑的邊緣轉向北岸。D君心想:這天您釣淺水不是扯嗎?嘴上卻下意識地喊:“咱倆還掐魚吧?誰輸誰晚上擺飯局!”N君沒搭話,左手握拳沖南岸搖晃了一下,算是首肯。
考慮到季節因素,D君開了款濃腥鯽魚商品餌,將餌料分為兩份,一份加了點烤麩,另一份加短拉絲粉和少量寒梅粉,搓拉結合,邊誘邊釣。他選用一支細長身孔雀翎1號浮標, 0.6號主線,0.3號子線,綁4號細條袖鉤;醒餌15分鐘后,用干手巾擠去水分,連搓20竿即拉餌開釣,卻一直無口。
D君打的是頻率,約每分鐘打6竿,比其他釣手幾分鐘打一竿快了不少。其間只見到浮標剛立起時,在下行過程中的幾個肉肉的信號。
D君感覺底下無魚,遂改釣半水,但狀況仍無改觀。遠遠地見對岸的N君仍舊不緊不慢地保持著拋竿節奏,D君知道:N君釣魚從來都是把窩子做足了,把魚誘急了才釣,所以一時半刻還看不出淺水那兒有魚無魚。
可就在這時,N君那兒上魚了,只見N君遠遠地拎著線提起魚給這邊看,目測魚體2兩多一點。N君卸魚上餌復拋,沒用上2分鐘便連取5魚。這下倒好!南岸的眾人提著家什全轉到北岸去了,下竿就上魚。
D君本想也挪挪地兒,但自己提出與N君掐魚,去了北岸就擺明了認輸,所以只好拼命壓制著轉到北岸去的念頭,心里不停默念:我就不信你淺水比我深水魚多!終于,D君抓了一個浮標在快落到位時的小下挫,提竿子掛上片魚鱗來,這更堅定了D君守下去的信念。
D君又堅持了半小時,他在南岸給N君默數著,N君已上了十幾尾魚了!實在是抵不住誘惑,D軍終于轉場。但此時的北岸也許是受嘈雜聲的影響,上魚的頻率掉了,變得稀稀拉拉的,幾分鐘才一竿。釣到午后14時許,魚訊皆無。收竿清點魚獲——N君釣得最多,1~3兩重的鯽魚共28尾,余眾多者10余尾,D君僅釣4尾。
眾人圍著N君討教,N君問:“南岸無魚北岸上魚的原因是什么?”眾人皆答:“水溫高啊!只有水溫高魚的活性才大嘛!”N君笑而不答,不慌不忙地從腿包里取出只水溫計來,用魚線綁住系在魚竿上伸入水下測量,水銀柱顯示為8℃。N君將竿子交給D君,讓他去對岸測水溫。D君回來說深水中接近10℃。

天冷釣淺水,反倒比釣深水收獲多,可見原因不在溫度的高低

早春時節水溫尚低,溶解氧對魚情的影響很大
眾人不解。D君問N君原由,N君說:“你們只重視水溫方面,還有一點你們沒去關注,那就是水體溶解氧的含量高低。”

魚在底層是因為表層水的含氧量最足,降溫使表層水變涼下行,將充足的氧氣帶到水底
“溶解氧?”眾人有點兒摸不到頭腦。有人說:“咱們黑龍江的清明時節就好比關內的早春,沙坑剛剛開化,還沒完全化開,此刻水溫尚低,冰水融化進入水底,水下的溫度應該比冰封時還涼,我們都知道水溫越低,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這個季節與溶氧量有關系嗎?”
N君說:“你忽視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在這之前沙坑的水面是冰封的,而且冰封長達五個月之久。在這五個月中,水體與空氣隔絕無法補氧,水中的氧氣越耗越少。你們不見水體初化開時,許多魚浮在水面上嗎?”
有人問:“你認為這不是魚在追溫曬太陽,而是吸氧?”
N君說:“我認為是這樣的。過去認為早春之中魚浮在水面是魚兒調節體溫,其實這是誤判。魚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在季節變化的過程中,不斷隨著水溫的升與降來調節。冬季少食或停食,很可能是這個物種的生物鐘在起作用,是食物消失不見了而非是水體轉涼、魚體活性不佳的原因。這就好比冬眠的狗熊,冬天里它找不到吃的東西,所以只能冬眠。”
有人又問:“這與耗氧量有什么關系?”

魚的新陳代謝速度與水體的溶氧量成正比,水體的含氧量越充足,魚體的消化周期就循環得越快,反之則食欲不振甚至厭食
N君說:“我只是利用這點陳述一個事實,我想表明的是,在早春,決定魚活性的主要原因不是水溫,而是溶解氧;魚可以根據水溫來調節自身的體溫,但它左右不了水中氧分的含量。換句話說,如調節體溫一樣,它只能依據水中氧分的含量來調節自身的受氧程度。我們知道,魚的新陳代謝速度與水體的溶氧量成正比,水體的含氧量越充足,魚體的消化周期就循環得越快,反之則食欲不振甚至厭食,大家都同意這點吧?”見眾人點頭,N君又說:“我們常見的例子是,往往在剛化開冰的水邊見到大量幼鯽死亡,要知道4℃的水溫是凍不死幼魚的,真實的死亡原因是小鯽魚的耐缺氧程度不如大鯽魚。”
有人接過話來說:“這也是為什么冬天養魚人會在池面上掃雪透光和砸冰眼透氣的原因了。”
N君贊許地說:“很對,通常咱們都會觀察到在剛剛化開的水面上,有大鯽魚漂泊的現象,你以為是死魚,可是用竿把捅它,它就會掙扎下潛,但用不上幾秒它又浮在水面上。關于這個現象,其實在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中,在有關立春的三候注釋中就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有誰知道關于魚的注釋是如何說的?”
有人說:“你說的是‘三候魚陟負冰’?”

北方的水面在冬季會冰封五個月之久,水體與空氣隔絕無法補氧,于是早春水體開化時,許多魚會因缺氧而浮在水面上

魚類冬季少食或停食,很可能是它的生物鐘在起作用,是食物消失不見了而非是水體轉涼、魚體活性不佳的原因

早春過后,地氣的熱量從水底上升,此時魚的趨溫性開始占據首位
N君說:“正是!以前的解釋是立春的三候時節地氣開始上升,表層水的冰層融化造成水體上下層垂直交換,使水下溫度比冰層下還要低,魚浮在水表層是曬太陽。但許多時候,比如像今天的‘倒春寒’ ,你又如何解釋南岸的深水水下無魚?”
D君接上話說:“我就發現南岸水面上有魚活動的跡象,魚都在表層之下的上半層水中,活性不好。”
有人又問:“照你這么說,南岸的魚都浮在水的中上層吸氧,那么北岸的魚為何都在底層?”
D君搶過話來說:“北岸水淺啊!魚在底層是因為表層水的含氧量最足,降溫使表層水變涼下行,將充足的氧氣帶到水底,所以魚才在底層,對吧?”
N君笑了,拍拍D君的肩頭說:“還行,一點就通!看今天這口兒,明兒可以趕早來釣。”有人說:“水這么涼,釣早能行嗎?”
N君說:“明兒試試看吧!”
第二天早晨6時30分,D君與N君又至沙坑,頭一天的那些釣手一個都沒到。D君對N君說:“看起來沒人相信水溫這么涼早上能釣到魚。”N君問:“你相信嗎?”D君不置可否:“你不說試試看嗎?”二人下手釣魚,均在南岸釣底。D君心里沒底,但他相信N君,他選釣的釣點不會錯。果然,下竿沒多大一會兒,二人均先后上魚,并且鯽魚的個頭比頭一天在北岸釣上來的大。
釣到上午9時許,沙坑邊陸續上來幾位昨天的釣手,見二人均釣了十幾尾魚了,有人后悔說:“看起來‘相信智者就是相信自己’這話沒錯!”
有人說:“不是說早晨深水水底的含氧量是最低的嗎?你倆咋釣這么多大鯽?”
D君嘆了口氣說:“這會兒魚的趨溫性又是第一位啦!”見提問者不解,D君沒好氣地又說:“地氣!地氣!地氣在上升你懂嗎?”N君哈哈大笑,對D君說:“看這樣不久的將來你就要趕上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