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英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安徽 安慶 246052)
論“四個全面”的哲學基礎及時代內涵
戴先英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安徽 安慶 246052)
現階段我國擺脫經濟“舊常態”已成當務之急,“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應運而生。其中:唯物史觀是“四個全面”提出的哲學根柢;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認知、把握“四個全面”的思想源泉;唯物辯證法是貫徹、實施“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根本方法。基于此“四個全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創造,這一思想豐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內涵。
四個全面;唯物史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辯證法
改革開放后30多年經濟建設取得的成果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都邁上了新的臺階,因此國家強大、社會安定、人民幸福;但是,我國的經濟建設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富矛盾、城鄉矛盾、腐敗蔓延、生態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這是中國經濟“舊常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弱、發展不持續等原因所帶來的后果,因此中國經濟擺脫“舊常態”已成為當務之急。面對這一情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正成為解決經濟“舊常態”所帶來問題的妙藥良方。
1.1 全面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模式
2006年《東亞經濟發展報告》指出:當一個國家收入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社會結構轉型、政治體制轉化等無法推動,人均GDP長期在6000美元左右徘徊不前,由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走出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這才是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選擇。根據客觀的經濟分析、研究,總結出我國經濟增長率的數據:“我國的經濟增長正在由原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階段穩步向年均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階段過渡,7%上下的平均增速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經濟增長的常態。”[1]由此,現階段7%的經濟增長率被稱為“新常態”的數量衡量標志,同時也是擺脫經濟“舊常態”走出一條轉型升級新路的數量衡量標志,更是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數量衡量標志。
1.2 內外兼修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說:“使戰爭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2],仿佛大國崛起,必遭戰爭,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規律。即:新興大國要崛起的前提必定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為了維護自己的世界霸權地位,必然通過戰爭來阻止動搖自己多年世界霸權地位的崛起大國的發展。根據這種邏輯推理,現存大國和崛起大國為了爭世界霸主地位必有一場惡戰。
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認為中國現在已成為正在崛起的大國,為了爭世界霸主地位必和中國有一場惡戰,這樣 “修昔底德陷阱”規律一定上演。但是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崛起是和平崛起,不威脅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更不會搞零和博弈,最重要的是中國沒有實施“修昔底德陷阱”這種行動的基因。這也就是說中國的崛起是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來實現的,是靠“四個全面”思想來保證中國的經濟“新常態”,這就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悲劇。
2.1 唯物史觀是“四個全面”提出的哲學根柢
第一,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決定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四個全面”是根據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論,針對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特征而提出的理論。馬克思就曾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3]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個全面”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國各族人民對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心聲,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路徑;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動力支持;全面依法治國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制度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保障領導力量;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處理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主線。
第二,唯物史觀揭示了人民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而不是少數杰出人物創造的,但是杰出人物對歷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作用。具體到“四個全面”,可以說,唯物史觀是“四個全面”的理論根柢,“四個全面”是唯物史觀在當代的顯性實踐。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來解決實際問題、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做好本職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4]“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群眾路線立場,生動體現了我們黨在現階段群眾路線作為根本工作路線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既順應人民愿望,又必須依靠人民來實現的宏偉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讓我國人民能夠充分分享改革紅利;全面依法治國是讓老百姓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真正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正如馬克思指出:“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史的精確性去考察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3]“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說明我們黨在現階段用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理論。
2.2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認知、把握“四個全面”的思想源泉
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5]一個政黨要成為先進的執政黨,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因此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一直被認為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是戰勝不可知論的思想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指導實踐,即知行統一觀;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是認識辯證運動過程中的兩次能動的飛躍。“四個全面”是我們黨現階段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提出的:針對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針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深水期所出現的動力不足問題,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針對社會矛盾增多,社會治安、執法機關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增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針對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腐敗形勢嚴峻,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
堅持認識的反復性與無限性的原理,我們黨積極開展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和戰略布局,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交相輝映的重大創新成果。可以說,“四個全面”,是順應歷史潮流、緊扣時代脈搏,根據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國內與國際的聯系,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歷史的繼承性來說,“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與我們黨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治軍之道一脈相承,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既是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第三步順利實現的保障,又超越了“三步走”戰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目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治國理政方略系統深邃的全局思考。
綜上可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反映論,也是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四個全面”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精髓,也是中國經濟要達到“新常態”的鑰匙。因此,認知與把握“四個全面”其思想源泉與理論視野當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2.3 唯物辯證法是貫徹、實施“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根本方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與發展,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運用全面性、協調性、整體性的思想。“四個全面”的“全面”既強調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也吸收了唯物辯證法、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依據和反映現實國情,是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唯物辯證法是“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6]。“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是解決社會處在轉型升級期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問題,她的核心在“全面”,關鍵在“協調”,協調發展是貫徹、實施“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基本脈絡。每一個“全面”都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理論,每一個“全面”都有一整套自己的重大戰略部署,每一個“全面”都有一整套自己的系統思想;但是這四者加起來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有全局又有重點,既有目標又有保障,形成了一個辯證、唯物、有機的統一體。
聯系是表征事物與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所發生關系的哲學范疇,要求我們客觀的、整體性的把握事物。“四個全面”就是有機聯系、相互貫通的頂層設計,是圍繞著實現目標如何改革、怎樣治國、怎樣管黨的問題,從黨的執政目標、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執政黨自身建設相統一的高度,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的。盡管“四個全面”講的內容屬于不同的領域:改革、治國、治黨、建成小康社會,但四者之間存在內在的邏輯和辯證統一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有機統一體中的目標系統,全面深化改革是該統一體中的動力系統,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有機統一體中的法治保障系統,全面從嚴治黨是“四個全面”有機統一體中的控制系統。目標系統、動力系統、保障系統和控制系統,構成了完善的運行體系。
由此可見,“四個全面”的宏大戰略布局,是把黨對唯物辯證法這一根本指導方法的認識與把握運用到了黨的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中,以此將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自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把改革發展列為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三大戰略舉措之一,凝聚了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現今的改革需要全面系統、辨證統一的方法論,也需要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方法論。因此,“四個全面”宏大布局中的戰略定位,根本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
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法治保障,因此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立足于“四個全面”的整體布局審視,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將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深化改革相提并論,被視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為法治中國建設標定新的里程碑,開啟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
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其它“三個全面”的根本保證和前提。尤其是當前的改革已處于深水區、攻堅期,改革就會觸及既得利益者的獲得利益,難度大、任務重是當今改革所面臨的突出問題。這就對我們黨的領導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斷增強政治原則、善于把握政治方向、善于對重大事件科學決策、密切聯系群眾。領導干部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人民群眾面前樹立威信,黨的領導才能使落實“四個全面”的根本保證,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用樸實的語言,展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民生情懷:“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這句話既道出了改善民生的前提是經濟高效、可持續發展,也道出了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目的,更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夢想是群眾的共同心聲。這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同中國夢大格局有機統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定位于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重要里程碑。
因此,“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創造。這一思想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既深化了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又體現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
[1]徐偉新.中國新常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8.
[2]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1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11.
[4]韓宇.“四個全面”黨員干部學習問答[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1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6]列寧.列寧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2.
A STUDY 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FOUR COMPREHENSIVES”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DAI Xian-ying
(Anhui Huangmei Opera Art Vocational College,Anqing Anhui 246052)
At this stage,for our country getting rid of the economic“the old normal”has become a priority.Therefore,“four comprehensives”strategic thinking came into being,among them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i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扎ing “four comprehensives”;materialist dialectics is the fundamental ways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ic“four comprehensives”.Based on this,the“four comprehensives”theory is a new creation of Marxist the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which enriches and expands the connotation of Marxist era.
Four comprehensives;Historical materialism;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Materialist dialectics
D61
:A
:1672-2868(2017)01-0019-04
責任編輯:楊松水
2016-10-10
安徽省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點項目)(項目編號:SK2016A0212);安徽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15-2018)項目(項目編號:RW-60)
戴先英(1974-),女,安徽桐城人。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