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煒明 周怡
從國家的角度而言,電視媒體是國家對外交流、傳播本國政策和文化思想的主要傳播工具之一。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如今的電視媒體已然成為國與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有效溝通形式之一,從其傳播的效果來看,電視媒體對于文化的傳播,雖然存在著一定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摩擦和碰撞,但從全球范圍來看,它的這種文化傳播的效果更能推動全球文化的繁榮和人類文明的向前推進,進而共同促使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從這個層面來看,電視傳媒作為大眾文化的積極引導者,擔負著傳播民族文化,倡導先進思想的責任與義務。如何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這對中國電視傳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中國詩詞大會》作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后的又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于2016年2月至4月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中央一套播出。從漢字到成語再到詩詞的遞進,是央視重視挖掘與推廣傳統語言文化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歷經古代社會各朝各代的錘煉,已經形成了一種成熟穩定的文化形態。《中國詩詞大會》這種內容與形式雙管齊下的新穎的推廣手段在提高節目收視率的同時,也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繼承與發揚。
第一,在內容上:重現傳統情懷,剖析現實情境。首先,節目組在詩詞內容形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覆蓋面廣。由于中小學課本涵蓋了大部分入選節目的詩詞題目,因此雖然涉及了詠物、田園、邊塞、豪放、婉約、詠懷、詠史等多種風格,但幾乎所有的詩詞都能耳聞則誦。
此外,節目還恰到好處的將中國詩詞的精華提取出來,把我國詩詞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第一期節目中,優雅大方的主持人董卿便請來了著名文化學者康震用古詩詞對節目錄制現場的氛圍進行了點評。康教授的點評一方面很好的體現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則說明古詩詞具有隨時隨地都可以抒發情感的重要功能。
第二,在形式上:現場答題為載體,傳統文化為意境。確切地說,這并不是單純的競技游戲,而是一場與“詩詞”有關的大會。該節目的比賽主要由兩個板塊構成,分別是個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首先,節目會從全國各地的優秀參賽者中選取106名選手參賽,所有的選手都參與答題,最后答題最多且最快的五名選手可以獲得下一場上臺比賽的機會。上臺的參賽者最多只能回答10個問題,假如在這期間答錯題,則失去繼續答題的機會,每一道題百人團中有多少人答錯,則上臺的選手可以獲得多少分。
第三,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有效統一。文化傳承與娛樂的統一。雖然這是一個競賽節目,但是節目中并不僅僅只有緊張的答題環節。例如題目中出現“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一詩句時,現場的點評嘉賓蒙曼教授情不自禁的為大家講起了其中的深刻含義。在我國古代,最初人們會在自家大門的兩側掛上一些桃木來辟邪,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人們逐漸用春聯取代了桃木。通過這樣的方式簡明易懂的向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介紹了我國春節貼春聯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在緊張的比賽中常常貫穿著現場嘉賓老師對詩詞的解讀,這樣一方面可以緩和節目現場緊張的氛圍,另一方面則可以使整個節目變得更加豐富飽滿,與此同時還能讓觀眾們隨著專家的解讀了解更多我國的傳統民俗,在詩詞中領略我國大好河山的壯美,感受古人忠誠堅定的愛國情懷。
其一,尋找特色優勢,注重差異性是節目成功的關鍵
2013年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及2014年重磅推出的《中國成語大會》都屬于十分成功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總的來說,這種類型的節目形式已經非常成熟,那么怎樣才能開創一種與眾不同的節目形式呢?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學會創新,注重差異。一個節目越有特色,就越能獲得觀眾的喜愛,并且能為電視臺創造一個比較高的收視率。以央視紀錄頻道于2003年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為例,該片以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作為載體,通過介紹茶,從而向大家傳達出“茶即人生,人生即茶”的豐富哲理。
其二,電視應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媒介
當前,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人們的思維常常受到一些不良價值觀的影響,作為電視傳播者,我們應當向人們傳遞更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詩詞在我國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蘊含著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一句句優美的詩句緩緩地向我們傳達著愛家愛國、尊老愛幼的美好情懷。
其三,力爭打造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文化不斷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被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深深打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發揮創造力,打造出一系列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特色節目,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我國的軟實力。
當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我們不僅要學習借鑒外來文化中的精華,也要對傳統文化中的封閉、保守、落后的內容推陳出新,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得到傳承,拒絕墨守成規。與此同時也要強化民族精神在電視節目中的表達,電視節目也應該強化民族精神,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1]舒娟.游戲類綜藝節目的文化性分析——以韓國《Running man》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4(23).
[2]席海莎,朱尉.淺析新媒體發展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4(10).
[3]李沛.透過韓國真人秀節目思考傳統文化的現代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4(13).
[4]晁曉峰.解析《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敘事[J].中國電視.2016(10).
[5]張利英.《中國詩詞大會》:激活中華文明的生命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