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博文
在國際社會中,國家間的博弈愈發激烈,傳統的軍備競賽已不合時宜,“軟實力”成為各國應對國際挑戰的重點發展對象。紀錄片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文化戰略,既要發揮繼承和弘揚國家文化內涵的作用,還肩負著對外宣傳國家形象,闡釋中國人文精神面貌。本文以紀錄片《布衣中國》為例,通過解讀《布衣中國》中中國著衣風俗與傳統,展現中華文化底蘊與魅力,同時突顯電視紀錄片對國家形象構建的積極意義。
紀錄片《布衣中國》以“衣”為主題,通過布衣闡釋中華民族價值觀,本文認為,這是《布衣中國》所要表達的主要中心思想。《布衣中國》站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傳達了中華民族布衣文化及其千百年來的歷史傳承、地域文化特色和與此相關聯的紀錄片人物的生存狀態、命運,折射國人崇尚自然、適應變化、追求和諧的價值觀,包含了國人的生存理念,體現了傳統儒家與道家的核心思想。
1.政治價值
作為一部闡釋中國民族核心價值觀的紀錄片,《布衣中國》的政治價值較為明顯。對外,通過解讀中國布衣文化,真實還原中國發展現狀,闡釋中國人文精神面貌,在國際上樹立中國大國友好形象。同時,對內發揮繼承、弘揚國家文化內涵,傳播社會核心價值觀,團結社會,形成民族凝聚力與自豪感。
2.經濟價值
《布衣中國》交代了中國服裝行業的變遷與發展,其中中山裝、旗袍、漢服等傳統衣服在新時期下換發了第二春,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讓傳統服飾企業得到了發展。新時期,在多元化思想的并存之下,又會激起國人對個性化服裝的追求,從而打開了這類服裝行業的市場。
3.文化價值
首先,體現了追求和諧的傳統價值觀。
在《布衣中國》第一集《渾然天成》中,表現的是中國人民用智慧與勞動利用大自然的恩惠獲得布衣的原材料,介紹了棉、絲、麻、絨、革等“道法自然”的中國服裝材質。這些珍貴的原材料取之于自然,取之有道,用之不竭,正是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傳統價值觀。
其次,補充社會主流文化。
《布衣中國》里所表現的中華傳統服飾都是多個側面的,按照事物的自身表現來展現衣著的各個方面的文化,闡釋各種中國傳統服飾以及與之相關一系列元素,進而體現中國衣著文化的博大精深。影片并沒有深入地去闡釋儒家、道家精神,只是讓觀眾在看片的過程中,體悟衣著的變遷與制作的過程,感受肌膚表面那層愉悅,進而體會衣著背后所蘊藏的深厚的哲學思想。
最后,加深社會文化認同。
《布衣中國》表現的是人民大眾身上普普通通的布衣,有中山裝、旗袍、漢服、惠安服飾等等,但“膚之所衣”是每個人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在儒家和道家的文化熏陶下,人們理解服飾的制作便會產生認同,不需刻意為之,不能取之無道。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十幾年前牛仔所帶來的新奇與潮流,而是追求個性化的縫補與定制。這些種種都擊打著每個人或者每個群體的文化認同感,進而加深這一文化認同。
《布衣中國》通過中華民族衣著的發展與變遷,表現中國各地區的特色服飾以及與服裝有關的人與文化,體現中華服飾的精良制作。同時,又突出衣著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以衣著體現情,以情傳承古老文明。
衣食住行是任何人生存的首要事項,無論是哪一種服飾,它所蘊含的核心都一樣。影片中,無論是香港賣衣起家的夫婦,還是惠安服飾的傳承者,還是一心想設立中華旗袍日的上海女,還是一家三口都穿漢服的普通家庭,他們身上的布衣都是中國人民辛勤勞動和寶貴經驗的結晶,包含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征,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片中的每一個主角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普通老百姓,如堅守旗袍的上海女,惠安服飾的傳承者,鐘情“養牛”的書店老板等等。衣服的背后講述著一段故事,那里承載著智慧與勤勞,體現濃濃的人情味。
《布衣中國》以布衣作為傳播媒介,通過對衣著的描寫以及對人、衣之間微妙關系的理解,傳達了數千年以來中華民族在勞動生產中所產生的思考與視覺審美。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百姓,對他們生活的折射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被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與人物所吸引,從而感受衣著背后散發出來的巨大魅力。
《布衣中國》講訴了中國服飾的變遷,體現了各個時代中國的發展與變化。大革命時期,國家內憂外患,長袍寬大造成行動不便,國人需要從衣著開始順應新時期的變化。孫中山在這時設計出中山裝,既體現了革命精神,又便于行動。上海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較早在衣著上開始了變化,女性流行穿旗袍,這是一種人體的解放,折射出思想的開化和女權意識的覺醒。到文革時期,中國男女老少無不穿著統一的“軍大衣”、“藍大褂”,在以特殊的時期讓人們不敢開放,思想僵化,在衣著上則表現為統一。
文革結束后的三十年,中國的服裝得到了“解放”,這一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服裝現代化格外明顯。影片中介紹,香港中英街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大包小包服飾等待被采購,經濟特區開始舉辦模特時裝大賽,首都成功舉辦了皮爾卡丹時裝秀,時任國家領導人胡耀邦帶頭穿起西裝……這些變化體現新時期人們的著裝思想發生了變化。時代的發展會影響著衣著的變化,而服飾的演變也正反映著歷史的變遷與發展。
無論霓裳還是襤褸,五集紀錄片《布衣中國》上下穿越,南北牽掛,剝繭中國服裝的生成,以及服裝后面的肉身。從服裝的本原和材質出發,在一絲一縷之間,發現山河春秋的冷暖,還原布衣文化的變遷。
《布衣中國》不足之處在于,影片講訴的多為小人物和小故事,主題雖都為服裝,但是各集之間缺少串聯,影片敘述比較碎片化。此外,結合國家形象構建,片中“家庭”與“傳統”主題占據了較大的篇幅,淡化了文化觀念的傳播。
因此,本文認為《布衣中國》可增加宏觀層面場景與故事的描寫,防止碎片化的敘述沖淡主題。其次,將“家庭”與“傳統”作為突顯主題的工具,不應讓它們反客為主。
作為一種人文紀錄片,《布衣中國》在構建國家形象方面主要從民族價值觀、民族文化以及百姓的個人軟實力三個方面展示國家的“軟實力”,從而構建了中國國家形象。因此,不同類型的紀錄片構建國家形象的方式也不同。
《舌尖上的中國》、《布衣中國》等人文紀錄片,或者歷史文化紀錄片、理論文獻紀錄片、人類學紀錄片等,這些類型紀錄片主要內容涉及人文、歷史、文化等,在構建國家形象時,要通過展示“軟實力”進行構建,如中國文化底蘊,民族核心價值觀等。對于自然科技紀錄片而言,其構建手段則“硬性”一些,需要通過真實地展示國家自然地貌、自然資源、科技軍事發展程度等硬實力來構建國家形象。對于新聞紀錄片而言,為了構建國家形象必須在選材上考慮到新聞對于本國的意義,挑選正能量、正面的新聞進行加工創造,通過對內容的把關,在描述新聞事件中構建國家良好形象。
《布衣中國》通過對中華服飾變遷與發展的解讀,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布衣文化。它的播出塑造了一個智慧、勤勞的中國大國形象。在激烈的國際化競爭中,我們要對民族文化更加重視,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中去,既要融入世界大家庭中,又要保持其相對獨立性,贏得國際上的認可與尊重。
在全球化與互聯網時代下,國家形象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要利用好紀錄片這一媒介,發揮好國家形象構建的作用,為繼承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構建國家形象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1]聶欣如.紀錄片研究(第一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18-108.
[2]吳友富.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第一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41-161.
[3]張昆.國家形象傳播(第一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17-249.
[4]張書端.《舌尖上的中國》:國家形象柔性傳播中的一次成功嘗試[J].電視研究,2012(10).
[5]張自如.淺議中國紀錄片國際化道路[J].電視研究,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