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亞鎖
近年來,在“以人為本”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未受傳統媒體下滑趨勢影響,反而以其自身獨特優勢顯現出蓬勃發展之勢。1999年黑龍江電視臺新開《新聞夜航》專欄至今,依然有廣泛且忠實的受眾群里,深得市民信任。在“新聞夜航”微信公眾號開通后不久,一躍成為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微信公眾平臺。從新世紀以來,關注國計民生,關心人民生活的電視民生新聞風行全國。從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湖南經視的《都市一時間》、到吉林電視臺的《守望都市》,全國各地電視臺紛紛推出自己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民生新聞以其本土化、貼近性、平民化的特點,成為各電視臺提高收視率的重要法寶。
民生新聞脫胎于社會新聞,發軔于二十一世紀初期,民生類新聞節目在一經播出后受到地方受眾的熱捧,成為地方電視臺獲取高收視率的重要節目類型。民生新聞不錯的市場反響引起業界和學界的共同關注。“民生”二字在我國新聞史中,最早出現于1927年成舍我先生創辦的《民生報》,這是“民生”旗幟第一次在新聞中被高高舉起。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晚報和生活報成為報道城市民生新聞的重要陣地,強調地域性、生活性、服務性。1995年北京電視臺《點點工作室》(后先后改名為《元元說話》《第七日》)的板塊設置基本具備電視民生新聞的雛形。2002年江蘇廣電城市頻道推出《南京零距離》高舉民生新聞大旗,被業界認為是國內電視民生新聞的先驅,此后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播。當前學界對于“民生新聞”的內涵沒有統一的界定,廣泛認為民生新聞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
電視媒體作為黨的喉舌,肩負政治宣傳和社會教化的重要責任。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成為傳遞老百姓訴求的綠色通道,是聯系政府和群眾的橋梁紐帶,讓電視這一大眾傳媒在新聞制作層面真正實現大眾傳播。以民為本的創作理念、本土化特點以及口語化的敘述風格,為民生新聞輸入長久發展的血液,提升了民眾的公眾參與度,擴大了公眾的知情權。
在新聞報道上,民生新聞要堅持以民眾為本的基本價值取向,“既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要多辦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以民眾為本不是空口白話,而是在新聞采制中去到民眾的身邊,貼近人民群眾,感受人民群眾的生活,用腳走出來新聞,用筆和攝像頭記錄新聞,而非道聽途說,把新聞發掘的重點放在網絡新聞上。貼近生活也不是“有聞必錄”,街坊鄰里雞毛蒜皮的小事都不停報道,不是為了吸引觀眾眼球刻意發掘危害社會公德的個體事件,而是善于從小事之中挖出背后的深層社會問題,做成相應的深度報道,觸及到新聞表象背后的社會公德、公共意識等。
電視民生新聞在新聞源主體、傳播體以及受體之間是環環相扣的關系,以民眾為本就是新聞源自廣大的人民群眾,新聞的收受主體也是群眾。民生新聞作為連結政府和群眾的橋梁紐帶,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要及時向社會公開,并且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也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兩者都是民生新聞的工作重點,民生新聞要做好信息的交換,以民生視角來報道新聞,堅持主流媒體的高格調。
在融媒體的媒介傳播環境下,傳統媒體新聞挖掘的功力愈顯重要。民生新聞要從街頭巷尾、雞毛蒜皮的小事中發掘事件背后存在的社會問題,做好新聞選題策劃和連續報道、深度報道。培養具有互聯網思維、擁有全媒體采編技能的復合型全媒體人才才是電視民生新聞適應多媒體融合趨勢、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在新的傳媒環境中,電視媒體原有的“信息收集——拍攝——剪輯——播出”的制播流程已無法滿足觀眾多樣化的視聽需求,傳統的采編模式很難突破電視媒體時效性較弱的短板。只有打造全媒體采編團隊,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加速電視媒體人的角色轉型,才能實現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與新媒體的無縫銜接。
為適應媒介融合趨勢,首先必須培養一批掌握全媒體采編技能、能夠獨立負責文、圖、音視頻采集發布的全媒體記者,不僅能夠勝任民生新聞日常選題、采集與編播業務,更能承擔突發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除此之外,媒體人尤其需要重點掌握新媒體技術、數據分析、營銷策劃等業務,全面掌握全媒體制播的技術技能,提升電視民生新聞在多媒介融合浪潮下的核心競爭力。
[1]曾欣瑜.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趨勢與傳播策略[D].云南師范大學,2014.
[2]柳溪.“新”媒體“新”民生——電視民生新聞的媒介融合策略[J].電影評介,2013(01).
[3]劉延平.簡論地方電視臺媒體融合策略[J].當代電視,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