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蔚
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保持實事求是作風,是每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針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現狀,以及新時期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和素養提出的新要求,應當發揚新聞職業精神,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肩負新聞社會責任,深入新聞理論學習,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等,讓廣大新聞記者進一步樹立良好形象,切實肩負新聞傳播重任,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
努力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把握和反映社會本質主流,是記者的職業屬性,也是道德建設的要求,這就需要廣大記者發揚新聞職業精神,肩負新聞社會責任。一方面,“打鐵還需自身硬”,記者要堅守誠實公正、廉潔自律的底線,面對市場經濟大潮,以強烈社會責任感衡量和考慮新聞報道社會效果,不斷加強黨性修養,鍛煉素質能力,加強報道公信力,真正在實踐中找到定位,揚長避短,不斷發揮新聞記者的獨特作用和魅力。
另一方面,“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要建立激勵機制,對細致周密、避免漏洞、遵守職業的記者給予激勵,引導大家肩負社會責任。同時,推動記者社會責任建設步入正規的軌道,在新聞行業中建立良好的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機制,包括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行為準則等等,為新聞記者更好地開展工作提供支持,“保駕護航”。
黨的十九大對新聞事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記者只有進一步加強道德建設,才能更好地為廣大群眾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和精神。因此,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強理論和業務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能更好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在理論和業務學習方面要重視品德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真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具有鮮明的政治觀點和立場,促使新聞知識和業務的熟練和更新,展現新時期的記者全新形象。在此基礎上,記者要學習政治知識和新聞理論,避免原則性錯誤,提高政治責任感和新聞敏銳性,并且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廣大人民群眾奮發向上的精神氛圍和和諧有序的現實環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新聞記者有自身的職業特點,對于職業素養有著特別要求和規定,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樹立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等,都是記者職業素養的體現和要求。如果一名記者的職業素養低下、個人修為不足等,勢必影響新聞報道和消息傳播。
要切實提高記者職業素養,必須要清醒認準自身的定位,堅定自己是一名記者的信念,在采訪中明白報道對象、報道方向等,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將實事求是的原則落到實處。
為此,要以實事求是、客觀真實的工作態度做好采訪和撰寫,并且要設身處地為采訪對象和單位考慮,明辨是非、準確判斷,保證深入新聞采訪和調查細致深入,按質按量地完成新聞任務和采訪目標,推動新聞工作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如果偏離了實事求是的報道原則,好大喜功、自以為是、不以為然、沾沾自喜……只能讓職業素養越來越低下、新聞報道越來越虛假,最終導致報道失實、害人又害己,更不必說成為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新聞記者。
提高記者道德素養,必須要把新聞紀律挺在前面,因為外因對內因的影響和作用不容小覷。記者堅持新聞理想、擺正采訪心態、切實做好稿件,必須堅持真實、客觀原則,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深入地挖掘新聞素材和有效解決問題,切實維護新聞和報道的真實性,真正做到對群眾負責,對社會負責。
同時,要健全和完善新聞采訪和報道紀律的長效機制,促進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和新聞素養的制度化,包括建立健全采訪制度、報道紀律、獎懲機制等等,避免新聞記者不能明辨是非、不能堅持原則,從而誤入歧途、錯誤行事。再者,新聞記者要在堅持新聞紀律的基礎上,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及時了解社情民意,關注群眾焦點難點,對所采寫的稿件和開展的新聞報道負責,保障報道的客觀真實。
加強職業道德,提升新聞素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也絕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職業道德和新聞素養,是廣大記者的生命所在,也是新聞采訪的力量源泉。如果沒有職業道德和新聞素養,記者無法生存,新聞無所依托。正因如此,廣大新聞記者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具有良好的新聞素養,才能從講政治、識大局的角度和高度出發,切實增強業務素質能力,更好肩負新聞社會責任,不斷樹立良好自身形象,為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乃至經濟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奉獻!
[1]姜英姬.論新聞記者的素養與社會責任[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8).
[2]陳景.新形勢下報紙新聞編輯的素質要求[J].科技傳播,2014(09):44一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