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玉賢
在國民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國家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力度,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尤其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對我們建筑材料檢測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材料作為建筑工程項目基礎性內容,直接決定了建筑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應當嚴格的控制。
建筑材料檢測工作是對工程項目質量做出保證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控制建筑材料質量的基礎性措施之一。依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性規定的檢測方法,對建筑材料檢測結果精準性進行控制。建材調研、技術研發以及建筑工程項目等領域當中的工作都需要將建筑材料檢測結果作為依據,因此建筑材料檢測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國長久以來建筑材料的檢測工作都是用的傳統的手工填表,人工統計計算的形式。需要工作人員復雜的計算才能完成。使用這種方法不僅大大的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容易出現錯誤,工作效率低下,更難以管理。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快速增長,出現了一大批新型設備、儀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一些建筑材料已經擺脫了手工檢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還規范了質量的監管。例如數據采集系統,通過傳感器將檢測數據傳輸到數據監管平臺,不但保證了檢測數據的真實性,而且便于質量監管部門進行監督。
建筑材料品種繁多,進場后需要進行檢測,而樣品的真實性,數量,取樣的規范性,又直接影響著檢測數據的準確性。比如,鋼筋原材機械性能檢測,規范要求鋼筋去除頭部500mm再進行取樣,但有時工地鋼筋工圖省事,直接從鋼筋頭部截取,會導致鋼筋拉伸強度不合格。
對于建筑材料的檢測,其試驗的項目均要符合國家,行業以及當地建設主管部門的規定。并且所依據的試驗方法標準規范要及時更新。嚴格按照標準上規定的試驗方法進行,試驗方法不對,直接影響試驗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例如回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時,對于同一構件,使用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所計算出來的構件強度就不一樣。
檢測設備的好壞直接影響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要建立儀器設備定期校驗制度,確保檢測儀器設備的準確性。比如萬能試驗機,如若已老化,沒有定期校驗,所檢測出的數據也直接失真,影響試件的強度值。
建筑材料的檢測環境,如溫度,濕度,試驗場地等也直接影響著檢測質量。對溫濕度要嚴格按國家標準規定進行控制。比如標準中說明的水泥試件應放置在溫度為20±2℃,相對濕度≥90%的環境中進行養護,如若養護溫度太高或太低,所檢測出來的水泥強度將不準確。
建筑材料的檢測有時候會受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操作方法、計算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比如在做混凝土抗壓強度時,如規范要求加荷速度為0.3MPa~0.5MPa每秒鐘,如若加荷速度太大或太小,也將直接影響到混凝土試塊的強度。
建筑材料施工之前,首先應當通過質量檢測,在整個施工進程中還應當開展動態質量監管工作,以便于可以對施工現場中建筑材料質量做出保證。例如對于一個工程,可以選用兩家及兩家以上檢測機構,相互監督。現場甲方和監理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建筑材料樣品取樣抽檢。檢測單位采用數據采集系統,將試驗樣品的信息,試驗人員信息,試驗日期,試驗數據曲線,試驗數據處理等信息上傳到所屬地的質量監管平臺,杜絕弄虛作假。
提升檢測人員專業素質水平,可以讓建筑材料檢測結果的精準性得到保證。定期組織檢測人員專業技能培訓,熟練的掌握到各種建筑材料檢測方法,通過能力驗證提升人員技能水平。除此之外,也需要定期對檢測人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檢測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
檢測誤差是建筑材料質量控制領域當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例如環境因素,儀器設備因素,試驗方法因素等,都將產生誤差。為了可以讓檢測結果精準性得到保證。建筑材料檢驗單位在工作的過程中,應當詳盡的對檢測結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應用相應的措施對檢測結果精準性做出保證。一、在樣品接收過程中,仔細查看樣品是否符合標準要求,對于不符合檢測標準要求的樣品拒不接收,保證樣品的質量,避免虛假樣品。二、在試驗之前,確保試驗儀器校驗合格,檢測機構的儀器設備應定期進行校驗,儀器設備交由專業的設備管理員進行登記,管理。定期進行儀器設備的維護與保養,做好每一次試驗的設備運行記錄情況,做到每個樣品的試驗要有依據。對于新購買的設備要進行設備比對,量值溯源等工作。確保儀器設備的精準性能。三、對有溫濕度要求的建筑材料檢測環境進行定期定時測溫,每天做好測溫記錄。使得檢測環境滿足所檢樣品的要求。四、嚴格按照規范標準要求進行數據處理。控制數據處理時誤差的產生,提高建筑材料檢測的精準性,出具真實準確的檢測報告。
總而言之,建筑材料質量檢測工作是工程質量管理領域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質量檢測工作直接關系到建筑工程質量的好壞。因此需要建筑材料檢測機構,質量監督機構,監理單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共同配合,嚴把質量關,共同為建筑業的發展做出努力。
[1]陳艷.建筑工程材料檢測試驗及常見問題探討[J].建筑知識,2017(17).
[2]蘇雪紅,孫楠楠.建筑材料檢測中影響檢測結果的關鍵因素分析[J].中國住宅設,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