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瑋

南昌,是一座擁有著英雄情懷的紅色之城,八一起義在這里打響,人民軍隊在這里創建;南昌,也是一座綠色之城, 這里河湖碧水悠悠,青山層林蒼翠,城市綠意盎然,鄉村鳥語花香。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的生態氣息撲面而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宜居宜業宜游的綠色南昌華美樂章正緩緩奏響。
2010年10月,南昌正式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自此,伴隨著“創森”的腳步,550萬洪城兒女邁開“生態立市,綠色崛起,科學發展”的鏗鏘步伐,譜寫出“綠色家園,幸福南昌”的新篇章。
林水相依生態美 描繪綠色大格局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遙吟俯暢,逸興遄飛。”秋日,登上滕王閣極目遠眺,森林公園、綠色長廊、景觀花帶……一道道具有鮮明南昌特色的綠色風景線躍然眼前。
“創森”以來,南昌人以自己獨有的智慧創造性地將“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二者有機融合,確立了“一軸一心、兩扇兩翼、十核百廊千村”的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構建了“中心城區生態景觀,近郊生態產業,遠郊生態屏障”三大森林生態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將“樹有高度、林有厚度、綠有濃度、四季有景、連接城鄉”的城市森林網絡雕琢成型。
如今,行走于南昌的大街小巷,滿眼皆綠,仿佛徜徉在無邊的綠海中,好生愜意。“南昌近幾年在大力搞綠化,現在有很多地方都煥然一新。到處郁郁蔥蔥,連空氣里都是花香。我相信我們南昌以后會越變越美。”市民周舟高興地對記者說。
南昌市林業局局長付新燦介紹,五年來,南昌全市的“綠量”和“綠質”有了大幅度提升。全市25條主要高速、國省道高標準綠化完成一千余公里,40余條城區主次干道完成綠化提質,主要交通干線綠化率達到95%,形成了“常綠與落葉并舉,速生與慢生兼顧,林相與季相搭配,平面與立體結合”的森林景觀。全市林業用地總面積達213.5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1.96%上升到目前的22.88%(剔除濕地面積后的森林覆蓋率達35.04%),活立木蓄積量由522.1萬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625.9萬立方米,市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08%。
“七門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南昌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水城,城內外湖泊眾多。全市水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9.78%,是名副其實的“鄱湖明珠,中國水都”。
穿城而過的贛江是南昌人的母親河,為還一河碧水,南昌花五年時間對贛江兩岸實施了大規模的綠化工程。在贛江東岸,南昌市啟動了贛東大堤風光帶景觀綠化工程,綠化面積達95.7萬平方米。并在綠樹鮮花中建設了集健身、休閑、野趣為一體的活力運動廣場,24小時免費向市民開放。在贛江西岸,一條從生米大橋到贛江大橋、總長13公里的濱江生態走廊已全面建成。綠地森林造就的市民公園中,擁有高達128米的音樂噴泉,被譽為“南昌之星”的摩天輪,贛文化集萃代表的儺柱廣場等各類文化娛樂設施,令人心生向往。
“以前這里環境臟亂差,垃圾砂石成堆,經常交通堵塞,秩序混亂不堪。”家住贛東大堤附近的劉華回憶道,“經過多年整治后,這里已經是條美麗的沿江風光帶了,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去處。我和家人只要一有空就會來這里轉轉。”目前,南昌市遵循自然化、生態化、野趣化的理念,建設了8.1萬畝長江防護林工程,并完成了以江河水系為載體的沿水防護林工程15萬余畝,全市水體沿岸綠化率達80%以上。“林水相依、林水相連、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森林生態建設格局基本構建完成,讓臨水而居、親水而憩的南昌人真正體驗到了水蘊涵的質樸與靈秀。
山水寄情,天地存愛。在“創森”過程中,南昌先后舍棄了數百億的土地出讓收益,只為保護艾溪湖、瑤湖、象湖等珍貴的市中心濱水濕地資源。“南昌全市始終堅持生態先行理念,我們不僅放棄了巨額的收益,而且反而投入了數十億元資金來提升改造這些城市濕地,讓南昌市民出門就能感受到生態優美的森林濕地景觀。”南昌市綠委辦專職副主任李昌陽說。
一處處荒丘、池塘精心修飾,一株株鄉土樹種、花草著意裝點,曲徑通幽處,鳥啼蟲鳴清晰可聞。如今,總面積1500畝的瑤湖郊野森林公園,已成為南昌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之作。利用瑤湖水面、湖灘通過人工填沙打造的“黃金海岸”景點更是成為廣大市民休閑的好去處,眾多“新人”拍攝婚紗照的首選之地。“早就聽說瑤湖的黃金海岸有著‘東方馬爾代夫之稱,如今一見果然名不虛傳。這沙灘雖然是人造的,但踩起來細軟舒服,絲毫不遜色于一些天然的沙灘。”游客張文依贊嘆道。
目前,南昌全市共建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6個,市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04平方米。一大批凸顯南昌人文、生態特色的森林濕地景觀,如顆顆綠寶石般鑲嵌在寸土寸金的南昌城內,彰顯著南昌人“舍眼前利,建綠家園”的胸襟和氣魄。
興林富民 點綠成金
走進灣里區梅嶺國家森林公園,猶如走進風光旖旎、人景益彰的山水畫卷中:野趣橫生的神龍潭,倚山抱石的竹海,聲震神州的洪崖丹井……這里山、水、花、樹……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大自然的天工造化發揮到了極致。“你看這遍地綻放的波斯菊,真是太美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面積這么大的花海呢,怎么拍都拍不夠啊。”在梅嶺七色花海景點游玩的沈慧潔一邊拍著照,一邊贊嘆著這里的美景。
灣里林業局局長杜章平介紹,灣里區是南昌市唯一擁有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區三塊國字號金字招牌的縣區,素有“小廬山”和南昌“都市花園”之稱。全區森林覆蓋率達高達73.94%,是南昌獨一無二的“氧吧”和“綠肺”,吸引著市內外眾多游客前來游玩。據統計,2016年1月—8月,灣里區森林旅游共接待游客535.8萬人次,森林旅游綜合收入達174951.36萬元。
近年來,南昌市結合林業生態建設,加大了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的建設力度。通過改善森林旅游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完善旅游產品營銷體系,全市的森林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至2015年底,南昌市的森林旅游資源有國家4A級景區7家、3A級景區12家、2A級景區4家;省4A級景區13家、3A級景區20家,并命名了100家鄉村旅游點。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至2014年年底,南昌市鄉村旅游點接待游客4359萬人次,平均每年接待1089.75萬人次,年均營業收入達9.48億元。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創森”造就的良好生態環境,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在南昌市以“休閑農業,秀美鄉村”為平臺,大力推進的都市農業建設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李桃花,灣里區太平鎮上灣農家飯莊的老板娘。三年前,她在當地政府貼息貸款的支持下,經營起了一家農家樂。每年七八月荷花開的時候,是當地旅游高峰,那時每天到她家吃飯的游客能有200人之多,當地鄉土特色菜品供不應求。“灣里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我們農家樂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好。”李桃花喜滋滋地說,“現在在家門口一個月掙的錢,頂在外邊打好幾個月的工。靠開辦這農家樂,我前不久還買上了汽車呢。”像李桃花這樣開辦農家樂創收的,在南昌還有許多。掙錢不離家,收入也不差,李桃花他們成為了秀美鄉村崛起最直接的受益者。
壯大森林生態旅游是南昌“創森”的一大特色亮點,也是林業產業崛起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市共有上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企業203家,依托特色小鎮創辦的小型農家樂、漁家樂突破1179家,年接待游客910萬人次。
除此之外,南昌的經濟林產業、林木加工業和油茶產業發展同樣可圈可點。昌銅高速在南昌境內穿行26公里,依路而建的花卉苗木產業觀光走廊,總面積達4000余畝,栽植各類苗木30余萬株。從2010年到2015年,南昌市苗圃種植規模從不到8萬畝發展到18.3萬畝,全市的工業原料林達26658.71公頃,林木蓄積量超過100萬立方米,油茶種植面積達22.07萬畝。
龐大的工業原料林產業和雄厚的油茶資源,為南昌林木加工和油脂生產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南昌市有省級林業龍頭企業21家、國家級2家,林業龍頭企業總資產達58億元,年產值達36.1億,帶動了50312戶林農增收致富。在油脂制造產業,據統計,2015年度南昌全市油茶加工企業共出產茶油4000噸,總產值達3.5億元。“高正”、“綠源井岡”、“正品坊”、“家旺好日子”等優質茶油品牌,正將腳步邁向全國。
全民共“創森” 打造和諧宜居城
在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一角,攝影愛好者張廣明正用鏡頭捕捉著天鵝、大雁翩翩起舞的風姿。“我從今年7月份開始,經常到這里來拍鳥、拍人、拍景,目前已經拍了一千多張的照片了。我希望能用我的相機將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的好環境記錄下來,并宣傳出去,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這里的美。”張廣明向記者展示著他匯編成冊的相片集,激動地說。
林鳥擇樹而棲,“創森”以來,南昌市年均13萬畝的常規造林面積,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近幾年南昌鳥的種類、數量逐漸增多,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衛著205種鳥類,每年有20多萬羽的候鳥來此過冬;艾溪湖濕地公園、象湖濕地公園、漁舟灣等濕地公園頻頻出現珍稀鳥類筑巢安家的身影;天香園的留鳥增加到了32種,總數達30多萬羽……南昌城儼然已成為鳥類的天堂。
“近年來,留在南昌的鳥兒越來越多。一些原本隨季節遷徙的候鳥適應南昌的環境后,就不再隨季節遷徙,成為這里的‘常住居民。而這正說明了南昌的生態環境在不斷變好,老百姓保護候鳥的意識不斷提高。”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候鳥保護中心主任鄒進蓮說。
為了將鳥留住,滿足候鳥生存的需求。南昌市特意保留并精心打造了一條跨越市區的空中“鳥道”,并建成了32處各具特色的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宣傳普及觀鳥、愛鳥、護鳥知識,全市人鳥和諧相處的氛圍越發濃厚。“每天早上,嘰嘰喳喳的鳥叫聲都快成我的鬧鐘了,但我樂在其中啊。你想想,早晨被鳥叫醒,天晴看鳥飛翔,下雨看鳥回巢,這日子多愜意啊。”家住新建區的劉昌盛十分享受與鳥為“鄰”,認為這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致。
“森林城市全民建,花園南昌人人享”,這不僅是口號,更是行動。四年前,太平鎮村梓木坑村村民鄧貴生,聯合其他三名村民,自發組成了義務護林隊,看護著梅嶺國家森林公園里大片的林子。“我家在這景區開了農家樂,平時空閑的時候,我就會帶著鐮刀進山轉轉,割下雜草,看看有沒有火苗之類的。南昌要擁有好環境,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這些老百姓的行動,我覺得我現在做的這些都是身為南昌人應該做的。”鄧貴生堅定地說。
近年來,南昌市公民的義務植樹盡責率達88%。通過陸續開展“紅谷綠海行動”、“個十百千”綠色行動、“綠化進社區、綠色飄萬家”活動等一系列營造紀念林以及認建、認養樹木綠地的活動,在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植綠、護綠、愛綠、興綠的綠色新風潮。
如今在南昌,不管是馳騁于滕王閣文化彌漫的贛東大堤風光帶,漫步在木雕藝術精湛的明清園,還是駐足燕鳴島、漁舟灣、秋水廣場,每一時、每一處,都會感到綠色的鮮活感、歷史的縱深感、文化的厚重感、百姓的幸福感、社會的和諧感竟是如此交融。經調查,公眾對森林城市建設的滿意度達95%以上。
在中心城區的天香園,看白鷺嬉戲,聽候鳥變留鳥的故事;在綠樹掩映的贛江西岸,乘坐小火車,緬懷南昌起義的壯舉;在星羅棋布的綠地廣場,隨音樂起舞,盡享陽光藍天的燦爛……或許,對南昌而言,紅色是歷史,更是光榮;綠色是現實,更是向往。交相輝映的紅色與綠色,正是南昌最奪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