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瑋


“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鐘神秀在西陵”。因山水得名的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
時值深秋,長江三峽西陵峽畔的宜昌,依舊那么青翠。行走在這座綠色之城中,感受著滿滿的綠意,聆聽著四百萬宜昌兒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共同
心聲。
2013年以來,宜昌市樹立“綠色決定生死”理念,實施建設“既大又強,特優特美”的現代化特大城市綠化美化行動,努力打造“綠滿荊楚”宜昌品牌。三年來,全市共啟動實施重要景觀節點和通道綠化重點工程645項,完成綠化造林98萬畝,城區累計定植大苗17萬余株。其中2015-2016年完成造林37萬畝,占全省下達計劃的130%。
大城建設 生態先行
“各種花草樹木滿目蔥翠,綠地綠道多姿多彩,生活在這樣山清水秀的環境中,真是舒心哪!”每天清晨,很多宜昌市民都會到磨基山森林公園里來抬抬腿,伸伸腰,觀觀江景,到了晚上這里更加熱鬧,散步、健身、欣賞夜景的一應俱全,放松身心的同時享受著免費的“天然氧吧”。
作為“古夷陵八景”之一,磨基山由沿江連綿的五座山峰組成。臨江絕壁,青巒迭嶂,水光山色,相得益彰。站在磨基山頂上,向北可俯視美麗的宜昌城,向東可眺望一瀉千里的長江。柏木、樟樹、櫟樹、銀杏等數千株樹木,各式的花朵與草坪,讓這里成為市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昌城市新地標。“磨基山公園的慢行系統正在建設中。屆時,一條貫穿全園的騎行、慢行綠道,將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又一個好去處。”宜昌市城郊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馬明華告訴記者。
為了建設公園綠地,磨基山公園停建了占地270畝的商業開發項目。舍得用金山銀山換綠水青山,始終堅持生態先行是宜昌市在大城建設中的一貫理念。“磨基山公園是森林公園和城市公園最好的結合,園內的資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在建設中,我們一直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努力將生態工程與民生工程相結合,把生態福利給予百姓,用生態惠民。”馬明華說。
2013年,宜昌市圍繞“一公園一特色”的建設理念,陸續啟動了磨基山公園、柏林河濕地公園、城東公園、卷橋河濕地公園等八大公園的綠地建設。截止至2015年,宜昌市公園綠地面積達1329公頃,綠化覆蓋率41.3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29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過90%。“現在公園、綠地多了,空氣也好了,退休后的日子是越過越精彩。”68歲的李奶奶告訴記者,每天晚上吃完飯她都會到家附近的公園唱唱歌、跳跳廣場舞。
近年來,宜昌市依托“江穿城,城鑲山”的自然山水生態稟賦,少挖山、慎砍樹、禁填水,將原始生態保護與人工景觀自然銜接、有機融合,因山就水建公園,真山真水入景觀,大力推進綠色生態建設,形成了“一江兩岸,江北山在城中、江南城在山中”的生態景觀格局。目前,宜昌市的森林覆蓋率達65.7%,位居全省市州之首。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市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沙河、黃柏河、橋邊河、五龍河、運河、柏林河作為中心城區重要的六條景觀廊帶,為宜昌市帶來了無限的活力,也承載著雨洪調蓄等重要生態功能。“為構建山、水、城相依相伴、和諧共生的城市水生態環境,宜昌市實施了劃定生態藍線,截污整治黑臭水體,結合河流條件適當造景等一系列行動。”宜昌市林業局局長陳宏彥介紹。
經過多年整治,運河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柏臨河沿岸也種上了數萬株觀賞性植物……長江生態廊道、江南、江北生態屏障初步建成,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生態景觀林帶逐漸呈現在市民眼前。
通過現代化特大城市綠化美化行動的推動,宜昌的城鄉綠量不斷增加,市民的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宜昌市先后獲得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榮譽稱號,但宜昌人對綠色的追求并沒有就此止步。四年來,全市200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主動參與綠化美化行動。各地廣泛組織群眾性義務植樹,“雙擁林”“青年林”等與日俱增,每年義務植樹盡責率都在93%以上,綠化美化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蔚然成風。
峽江森林城 綠色示范村
“七山一水兩分田”,宜昌市坐擁著“一峽兩壩”,肩負著打造庫區天然生態屏障,保障三峽庫壩區生態安全的重任。“你看,那邊一排排矗立在江邊的林子,就是我們用近萬畝刺槐和紫穗槐構建的生態屏障。”宜昌市夷陵區林業局造林綠化科科長楊長榮指著三峽庫區附近那片“綠籬笆”對記者說,“過去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工程后,下再大的雨都不怕了,對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十分明顯,還了一庫清水啊。”
據了解,宜昌市始終將維護三峽壩庫區的生態安全作為首要職責,從1999年就開始了三峽生態環境的改善工作,在三峽庫區實施了退耕還林、低產林改造、天然林保護、長江防護林建設、石漠化治理等一批林業重點工程項目。
2009年特別是三峽后續工作開展以來,全市采取停伐、封育、退耕、造林、改坡、遷移“六管齊下”的治理措施,把三峽壩庫區作為生態建設與治理修復的重點區域,通過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水土流失。
近年來,全市有效管護1166萬畝國有林和集體公益林,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任務179萬畝,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178萬畝。森林生態系統質量逐步改善,土壤流失總量大幅減少,全面提升了三峽壩庫區的林業生態建設水平。
青山如黛,綠水悠悠。綠色是美麗三峽的底色,也是宜昌市夷陵區官莊村的主色調。白墻青瓦石板路,橘紅林茂水質優。官莊村不僅擁有60%的森林覆蓋率,還是宜昌主城區百萬人口飲用水源——官莊水庫所在地。
漫步于官莊集鎮,一棟棟立面改造的房屋錯落有致,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栽種著桂花、銀杏、欒樹等各類苗木。不時有清脆、爽朗的歡笑聲從健身廣場上傳來,透露著喜悅與幸福。官莊村大學生村官劉立軍驕傲地對記者說:“目前,我們村的庭院、道路、溝渠綠化率達到100%,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72%,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官莊村也因此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村、湖北省綠色示范村、宜昌市最美鄉村等24項區級以上榮譽,煥發著熠熠光彩。
官莊村只是宜昌市建設“綠色示范鄉村”的一個縮影。2015年,宜昌市按照“一區一帶四廊七路”,全域布局。立足“村旁、路旁、宅旁、水旁”,栽植經濟林、花果樹、綠化苗,建設小廣場、小林帶、小花園。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效兼顧”,大力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共創建了“森林鄉鎮”15個,“綠色示范鄉村”300個,建設綠色廣場100多個。
青山繞城廊,碧水潤家園。如今,村民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安全衛生的現代人居環境。“我們村創建綠色示范鄉村后,樹木越來越多,出門就能見綠。我們這些農民現在不僅住上了樓房,小區環境還那么好,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當陽市草埠湖鎮金龍村村民王大爺對記者說,臉上滿是自信與喜悅。
生態立市 綠色富民
走進宜都市高壩洲白洪溪村,站在八卦山頂放眼望去,橘樹蔥郁,沉甸甸的柑橘把樹枝壓彎了腰,一部分已經成熟,皮薄色亮,十分誘人。“世界柑橘看中國,中國柑橘看宜昌。”優質的水源、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讓宜昌成為生產柑橘不可多得的理想地。
“宜昌有著兩千多年種植柑橘的歷史,是全國最大的寬皮柑橘生產基地。宜昌柑橘銷路好,綠色品質是關鍵,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成就了宜昌柑橘這塊‘綠色招牌。”高壩洲鎮副鎮長劉德壽介紹,2016年,宜昌柑橘產量達350余萬噸,綜合產值突破200億元,規模、產量、產值均位居全國市州之首。“宜昌蜜桔”、“秭歸臍橙”先后榮獲“中華名果”、“中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地理標志產品”、“最受消費者喜愛的區域公用品牌”等多項榮譽稱號。
看著滿園的果子,白洪溪柑橘種植戶裴學平樂呵呵地說:“過去我們以種水稻為生,收入不高,一點奔頭都沒有。后來政府扶持,家家戶戶都開始種植柑橘,靠著這‘金果子,我們住上了樓房,買上了車,收入年年攀升。現在我還發展了電子商務,在網上賣起了柑橘,銷路越來越廣。”
以草除草,施有機生態肥;安裝太陽能殺蟲燈、插黃板紙;不斷改進栽種技術,注重水土保持……宜昌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施柑橘標準化生產,力爭讓每顆柑橘都符合無公害水果質量標準,讓一片片橘園能成為農戶們的后花園。如今,農戶們在家中不僅能與綠水青山為伴,更能收獲金山銀山。
而在利用綠色環境塑造產業明珠,生出“綠金”的企業中,龍源林業有限公司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2011年,龍源林業入駐胡家灣,依托當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山林資源,通過土地流轉,開始發展花卉苗木產業。并以胡家灣櫻花園為主體,升級打造了龍源華海森林生態觀光園。
每逢春季,生態觀光園內櫻花競相開放,近看似錦,遠觀若霞,吸引著成千上萬游客前來觀賞。2014年至2016年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了胡家灣生態觀光旅游園櫻花游園活動,旅游年均收入達到300多萬元,還帶動周圍農戶713人,人均年收入增加4500元。
“生態環境是無價的,對于我們林業投資者來說,生態環境就是投資環境。”龍源林業董事長曹詩華堅定地說。龍源林業人正是憑借這獨到的眼光和對生態建設的執著,讓胡家灣這片曾經誰都不看好的“荒山破地”變成了“金山銀山”,為村民栽下了一顆顆搖錢樹。
60歲的楊官才,多年來一直在胡家灣苗木基地務工,他不僅見證了胡家灣荒山的改變,更從這改變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福利。“我原來在家種地,一年就一萬多的收入。龍源林業來這里后,我就把我家的地都流轉給他們了。現在我不光能拿到流轉土地的錢,在觀光園里栽樹、鋤草也能獲得一部分收入。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感到很滿足。”
把胡家灣的荒山坡變成爛漫花海,這只是龍源林業點綠成金的傳奇之一。據了解,龍源林業先后在湖北宜昌猇亭區、枝江市、當陽市、武漢新洲區和海南澄邁縣等地建成了18個規模以上的花卉苗木繁育基地,2012年至2015年,苗木銷售總額達到了3.79億元,先后獲得了“湖北省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等金字招牌。
據統計,近幾年龍源林業的發展累計新增就業機會5萬人次,帶動苗木種植戶1800多戶,帶動農村合作社種植面積逾7萬畝。“村民通過土地流轉能增加一部分收入,在觀光園、基地務工、開辦農家樂、賣土特產又能增加一些收入,龍源林業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也為他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當陽市半月鎮胡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沈各濤說。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宜昌市積極推進綠化美化行動與發展綠色富民產業相結合。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以油茶、核桃為主的木本油料林基地100萬畝,種苗花卉產業基地20萬畝,中藥材基地50萬畝;發展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社760家,建設油茶、核桃專業村77個,有15萬戶農民從龍頭企業和林業產業專業合作社中受益,初步實現了生態增量、產業增效、林農增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