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汪峻+胡江平
黃塘村位于常山縣東北角,距縣城50分鐘車程,深邃的山溝溝,有著獨特的世外桃源意境:入村口,300余米的花卉瓜果長廊浪漫溫馨;梯田里,20余畝苜蓿花紅艷芬芳;花叢間,形態各異的稻草人惹人憐愛。
從偏僻落后的窮山村到如今的致富樣板村,黃塘人知道,村黨支部書記廖紅俊功不可沒。自2002年擔任村支書以來,這位厚道實干的山里漢子,帶領全村人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打造美麗鄉村,孕育生態經濟,探索出“山水股份化”經營村莊的黃塘模式。
回歸大山
廖紅俊當村干部的這19年,幾乎把精力都耗費在了各種各樣的路上。海拔600多米的常山縣新昌鄉黃塘村,是個深嵌在千里崗山脈中的小村子,廖紅俊年輕時,進村只有步行的羊腸小道。
那是一條盤桓在蒼莽大山間的天路,吃苦耐勞的黃塘人,總是肩挑背扛著形形色色的貨物,在懸崖邊踽踽獨行,踏出深淺不一的腳印。大山是黃塘人的根,她庇佑著這方水土,卻也阻隔了黃塘人擁抱山下世界的路途。
廖紅俊18歲時,就告別了大山,闖出了事業,可他身處富足和安逸時,依然沒有忘記遠山淳樸的鄉親。他決意回到大山,和鄉親們一起共筑一條大道——這是一條泥土路、一條機耕路、一條水泥路、一條柏油路。
這更是一條生存之路,一條向往之路,一條共富之路,一條紅火之路。“你看這路,我們盼了多少年的路,就是紅俊帶領大家修起來的,而且越修越長,越建越寬。”
盛夏的黃塘村,儼然成了常山最火熱的鄉村。一樣滾燙的還有廖紅俊的手機,電話接二連三地響起。
“游客太多了,平均每天要賣出300多張門票,村兩委的干部幾乎都撲在漂流上。”黃塘村游客接待中心內,廖紅俊望著窗外河道中攢動的橡皮艇,有些苦惱。
作為黃塘村黨支部書記,1964年出生的廖紅俊另一個身份是黃塘旅游景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把村子當成景區來進行公司化運作,他是衢州第一人。別人都叫他“廖總”,可廖紅俊卻自謙地說:“我很想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景區運營,這樣就有更多時間投身于村莊的整體發展了。”
在廖紅俊心中,黃塘村早年基礎薄弱,現在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更應乘勝猛追。談短處,廖紅俊毫不避諱;說成就,這位皮膚黝黑、眼紋深邃的中年漢子憨憨一笑。
他不說,可村民們心里敞亮著。廖紅俊當村民主任前,黃塘村是名副其實的窮山溝,村集體年收入不足1500元,“連買張紅紙都難”。彼時的黃塘村不通車,村民們過著閉塞落后的生活,人均年收入僅3000多元。
黃塘的山林里,遍布著油茶樹,危山險峰使得山上的油茶林少人問津疏于管理,結果是畝產量比山下低三成,而收獲的成本還高出數萬元。
“現在想想,以前的日子真叫苦。”61歲的村民王三鳳回憶,身陷窮困的生活中,當時稍有出息的黃塘人都希望逃離大山,可不曾想到,竟然有人愿意“逆行”回到山溝溝。
“紅俊年富力強,有想法有能力,他干事不怕得罪人。”1997年黃塘村村兩委換屆,老黨員涂金木曾力薦在外創業的廖紅俊當村主任,為此還承受了不少非議和流言。
“有人說他是敗家子,黃塘要敗在他手上了。”涂金木至今難忘一些村民不信任的目光,可他也欣喜地見證,僅僅數年后,那些懷疑和不安早已化作滿滿的重托。
廖紅俊當村支書的這14年,每屆都是滿票當選。
“能不選紅俊嗎?”老支書黃民根把村里的大道踩得咚咚響,“你看這路,我們盼了多少年的路,就是紅俊帶領大家修起來的,而且越修越長,越建越寬,從泥土路、機耕路、水泥路,一直變成柏油路!”
坐上八面山漂流的小艇,奔騰在蜿蜒的高山流水間,如墜美麗的童話夢境。
村委會公示欄里,村集體和村民收入的統計數字直線飆升。去年,黃塘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0多萬元,村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9400元。
有回鄉的游子見此驚嘆,就像忽地一夜春風,黑燈瞎火、四野無聲的黃塘,千樹萬樹驟然迸發,連那雜草都成了蓬蓬勃勃的春芽,家鄉變得我都不敢相認了。
這位打拼在珠江畔的鄉賢陳新國,心如海潮奔涌,立馬拿出80萬元無息借給村里擴大投資,在他眼里,家鄉的故事,絲毫不遜于任何一段偉大的商海創富傳奇。
他看好家鄉,更感動于領路人廖紅俊的誓言,那是廖紅俊貼在村委會辦公樓里作為一名黨員的公開承諾——帶領全村村民共同致富!
開發綠水青山
“廖書記掙錢是有本事,可他當這個家是富了集體和他人,窮了自家。”黃塘人的印象里,想到辛勤的廖紅俊,就想到天上的太陽和月亮——他離開家門出發上班的時候,朝霞微微露出了頭,他走出村委會下班的時候,明月已經高懸中天。
“這么拼的村支書,真是不多見。”新昌鄉干部付穎駐村黃塘雖時間不長,但已被廖紅俊的勤懇細致和任勞任怨深深折服。
黃塘村開建漂流和滑草場時,廖紅俊總會搶著試漂和試車。“為試漂,紅俊自己被撞得遍體鱗傷,好幾次都翻了船。”村民主任陳榮祥回憶,每次廖紅俊體驗下來,都不提傷痛,而是督促村干部們趕快整改河道,更換質量更好的船。
“大事必做于細,我們發展旅游、振興黃塘,拼的就是細節,你一個地方搞砸了,游客不會再來,老百姓也會對你失望。”廖紅俊的話,深深地烙印在每位村干部的心里。
有人做過統計,僅去年4月到今年7月,黃塘村完工或正在實施的各種項目有20多個,包括污水處理、綠化亮化等,總投資額1000多萬元。最忙碌時,整個黃塘就如同一個大工地,可看起來依然忙中不亂,有條不紊,而且進度驚人。
“說廖紅俊是埋頭苦干的‘老黃牛,不如說他是干大事創大業的‘改革牛。”新昌鄉黨委書記朱開明,親歷了黃塘發展最快的兩年。
在朱開明的眼中,廖紅俊一直在扮演著披荊斬棘的改革先鋒角色,既有遠大目標,又能務實工作,“最關鍵的是,他說出去的話,一定能做到。”
廖紅俊何來這么大的本事?答案或許得從他厚重的人生經歷中去尋找。
老輩村民的記憶里,小名“龍仔”的廖紅俊,其早年打拼的往事就像天上游龍般“敢闖敢沖”。
翻開廖紅俊的履歷,自1981年高中畢業到1997年當選村民主任的16年間,他的職業轉換不可謂不豐富: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既當過代課老師、聯防隊員,也開發過鎢礦、經營過飯店、販銷過茶葉、開過超市……
熟悉廖紅俊的人說,紅俊從不會安于現狀,總是不斷地攀登著一座又一座高峰。
其實,廖紅俊也不是天生的創業能人,外人哪里知道他奮斗的辛酸艱辛。“早在1989年剛開始創業,我就因采礦虧了3萬多元,其中包括借來的4分息的兩萬塊錢。”廖紅俊并不介意重提當年走過的坎坷,他坦言,“如果不是那些失敗作警示,可能也沒有今天的順利。”
村委廖紅衛說,“廖書記掙錢是有本事,可他當這個家是富了集體和他人,窮了自家。”
廖紅俊知道工程項目貓膩多,所以在他的力推下,村里大大小小的工程,全部采取集體自建或包清工的方式。雖然干部們累地沒日沒夜,但卻整體降低了30%的建設費用。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黃塘村的茶油價格一度低迷,茶葉也出現滯銷,廖紅俊帶頭承包了村里的油茶山和茶葉基地,創辦綠玲瓏茶業專業合作社,發動農戶參股,與入股農戶簽訂茶葉和茶油銷售保護價和價隨市漲的協議,實行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價格,統一銷售。
幾年下來,村里油茶和茶葉不僅產量年年漲,售價也節節高,“風險都是他一肩挑,紅俊的心總是向著大家。”油茶種植戶黃土林感嘆說。
當村民日子漸漸紅火時,廖紅俊自家的效益卻大不如前,一心撲在村里事業上的他分身乏術,山上承包的茶葉和油茶全托給了親戚照看管理,開在縣城的茶葉門店和新昌集鎮的超市幾近關門。
“黃塘村開了一個好頭,摸索出一條全民動員、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好路子。”黃塘村的底色是青山,可從衛星地圖上俯瞰,村中的一處山頭上刻著一條條撕裂的“傷疤”。
“那是一座廢棄的花崗巖礦山。”村民楊土富說,村里的人都知道,當年這個礦山老板曾許諾贈送廖紅俊一輛豪車,以求關照,但被廖紅俊婉拒。
重提此事,廖紅俊不禁陷入沉思,“其實礦產資源豐富的黃塘也曾迷茫搖擺過,到底該走什么樣的路?礦藏放著不開發,村民想不通。可一旦炸山開礦,美麗的環境也就茫然無存了。”
直到前些年,花崗巖礦山因經營不善荒廢后,黃塘人才漸漸停止了爭論,“留在我們面前的,只有綠水青山生態富民的一條路。”廖紅俊的話,斬釘截鐵。
好山好水如何生出真金白銀?面對村民的期盼,廖紅俊的回答是——發展鄉村休閑旅游。
黃塘村油茶林漫山遍野,每到冬季,油茶花開滿山野,香飄村莊。村里人看來不稀奇,可城里人卻如獲至寶。
廖紅俊帶領村民,在油茶山上建起游步道、仿古觀花涼亭,黃塘村的旅游振興計劃就此邁出了第一步。
小試牛刀之后,黃塘村準備邁出更大一步。
3公里長的黃塘溪是黃塘人的母親河,曾幾何時,這里垃圾淤積,又臟又臭。一場“五水共治”讓這條溪流恢復了往昔的清麗。
玉帶碧水給廖紅俊觸發了靈感:當下很多地方流行搞漂流,黃塘這么好的資源可不能浪費。誰想,質疑接踵而來。經過測算,建設漂流項目至少投入300萬元,招商招不來,村集體又拿不出錢,個人投資更不可能。“發展漂流和黃塘旅游崛起的一次重大機遇,我們不能安于現狀,必須主動出擊。”村民代表大會上,廖紅俊把思索多日的想法和發展前景娓娓道來,提出以“集體+個體”的方式來籌資、以“公司+農戶”的方式來經營、以“資源+資金”的方式來分紅的思路。
思路一變天地寬。
很快,村干部、種植大戶、在外能人等紛紛帶頭入股,湊起260余萬元開發資金,成立了常山黃塘旅游景區開發有限公司。
“村里一水一木都是大家的,將來漂流賺錢了,沒入股的村民也應該拿錢。”對于沒有入股的村民,廖紅俊承諾,漂流項目將按照門票提成分給全體村民。去年8月,八面山漂流正式迎客,1個月不到就銷出4100余張門票,收入20余萬元。
黃塘溪的蛻變,徹底激活這個小山村。此后,黃塘旅游景區開發公司又陸續投資了滑草場、油茶博覽園、稻草文化園等項目,100多位村民由此成了景區的員工。
僅今年前5個月,開發公司累計發給村民的勞動報酬就達130萬元。
“黃塘村開了一個好頭,摸索出一條全民動員、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好路子。”朱開明欣喜地說,如今黃塘村民紛紛主動扮靚自己的家園,敞開家門歡迎遠方的來客,“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正走在一條共富的紅火路上。”而這條路的奠基人,就是廖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