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東
(義烏市教育研修院,浙江 義烏 322000)
選考狀態下浙江物理教學出現的問題及思考
羅曉東
(義烏市教育研修院,浙江 義烏 322000)
實施兩年的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存在著與初、高中課程實施間的矛盾,整合了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的物理試卷考試效度存疑,選考科目分值的等值處理方式缺乏理論支撐和社會公信力.
高考改革,學考,選考,考試效度,分值信度
時至今日,已有27個省市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不分文理,合并錄取,必考、選考3+3”成了所有方案的共同骨架,直面“選考”將成為全國高中物理教學的新常態.作為改革試點的浙江省,自2014年新方案啟動以來,我們一直順應著改革帶來的變化,選學物理的學生數銳減一半且逐年遞減,近40%的物理教師已經或面臨轉崗.本文將分析討論幾個工作中的問題,以期為高考改革的全面推進和完善提供一些研究的抓手和素材.
浙江省義務教育采用“6+3”學制,初中三年實施的是理科綜合課程,教材的編寫以“認識自然”為主線,內容整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全日制普通高中實施的是分科課程,物理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相對于分科教學,綜合課程一直被詬病的是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由于浙江省的這種特殊性,初、高中學科教學的銜接一直被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具體到物理學科,在概念教學中要強調追蹤學生的“前概念”,提供豐富的“概念變式”,幫助學生完成對物理概念的同化與順應,在規律教學中重視探究過程的重演,突出學科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方法,這些努力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碎片的整理,構建和完善學科的知識體系.
近期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下發了(2016)97號文件,要求督查糾正普通高中的下列違規行為:高一開設考試科目超過8門;高一階段要求學生選定三門選考科目;增加課時以及任意停課復習.文件的內容映射了高考新規對教學秩序的沖擊,實際上為了讓學生對選考科目有充分的認知,普通高中普遍選擇了在高一盡可能多的開設選考科目,物理學科為了迎合學生在高二10月份第一次參加學業水平考試的需求,正常三個學期才能完成的“學考”內容被擠壓在一年內實施,這里我們不妨將內容和學時列表呈示,如表1.

表1
筆者14年經歷過一輪選考狀態下的高一物理教學,趕進度成了工作的主旋律,我們犧牲了堅持多年的實驗、啟思、引探的教學模式,基本放棄了作業及習題的分析和講評,互動有趣的物理課堂重新被“滿堂灌”搶占,一些教師無奈感嘆道: “我自己都討厭現在的物理課”.浙江選考科目兩次考試的時間間隔是半年,無論是學校的教學資源還是考生的考試計劃都不支持將“學考”拖至第二年4月,所以短期內上述情況難以改觀.
心理學有一種癥候群叫“選擇困難綜合癥”,說的是成人面對“選擇的可能性太多, 了解的信息又很有限”的情形時,會因為壓力和焦慮出現心理扭曲[1].“心智不成熟、缺乏自立意識,習慣于由他人為自己做決定”是我國初中畢業生普遍的心理特點,浙江的學生要在高一“大躍進”式的教學環境下做出客觀理性的高考選擇是非常困難的,浙江方案要真正體現尊重“自主性,選擇性”的特點,除了發文規范外更要依托現有的課程體系,做實做好許多基礎性的工作.
在教育測量領域,由美國教育協會和美國國家教育測量學會編寫的《教育測量》一書被國內外專家奉為圣典,這里我們不妨引用書中的一些定義和方法,“效度是刻畫考試質量的最重要指標,它反映了考試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考試目的”,高考試卷的效度檢測是一項專業性、學術性很強的工作,但鑒于“專業教師對內容結構、分值結構、分數解釋的評價是效度檢測的實證手段之一”[2],我們不妨對浙江省2015年10月、2016年4月、2016年10月的三份物理試卷作一些比較分析,試卷的難度變化較大但題型、各模塊的分數占比穩定.根據《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物理》(2014年版),我們統計了各模塊的課時數,計算了各模塊的課時占比和各模塊在試卷中的分數占比,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根據《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暨高考選考科目考試說明》,必修1、必修2和選修3-1為學業水平考試內容,上述內容的學時占總課時的48%,考試的分值為70分,選考加試的30分試題中,選修3-1的考題內容仍有18分之多,學時占總課時的52%的選考內容(選修3-2、選修3-4、選修3-5)在試卷中的分值約為10分,顯然試卷的分值結構和學時結構是失衡倒置的.課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高考作為一種教育服務對課程的實施應起到完善和促進的作用,但在高考指揮棒的反撥下,浙江境內一些生源較差的普通高中,教學上出現了嚴重的投機行為,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必修1、必修2和選修3-1的教學和復習上,輕視甚至基本放棄選修3-2、選修3-4、選修3-5的教學和復習,導致了學生的物理知識出現結構性的殘缺,給人才的后續培養埋下隱患.浙江三份物理試卷“學考”部分的試題較為簡單,選考加試部分的試題相對較難,若僅考慮“兩考”要求有別如此安排也不失情理,但二考合一, 從“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層面考量,兩部分的得分“功效等值”顯然是缺乏解釋空間的.
考試效度的另一種實證方法是“檢測考試結果的穩定性”,理論上接受相同課程教育的考生面對不同的考試版本應具有考試結果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檢測不難操作也應該進行,我國的高考在人才的選拔、評價和錄用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們在大力推行制度改革的同時應不放棄對考試科學性和準確性的追求.
2016年11月4日,浙江省 “兩考”成績揭曉,物理的兩類考生陷入一片長吁短嘆之中,一類是2015年入學參加“學考”的考生,他們疑慮 “A、B等級都去哪了?”,后悔不該選物理;另一類是2014年入學參加“選考”的考生,他們的“賦分”在環比中被秒殺,感嘆“學得好不如選得好!”,對比強烈的是物理和技術學科,于是技術學科在學生中的關注度一夜暴棚.為方便教學研究,筆者統計了一所重點高中物理和技術學科兩年的選課人數、10月份選考人數和考試的“賦分”結果,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浙江選考科目的記分體制在教育測量中稱作“正態分制”,分值反映的是考生在考生群體中的相對位置,以“相對位置”表現考生的能力要滿足三個前提條件,一是考試內容基本穩定;二是考生群體相對穩定;三是考生個體同質平等[3].以各學科往年的學業水平考試為例,因為每年的畢業生是同質穩定的,將位列前15%的考生學業水平認定為“A”等是具有公信力的,不同年份的 “A”也具有等值可比性.新規實行后學生擁有了“參試科目”和“參考時間”的選擇權,因此任何科目的任何一次考試,考生群體的組成是隨機異質的,所以高二學生在與高三學生的混戰中,“學考”要進入考生數的前15%取得“A”的概率小了很多.
分數要具有可比性,必須經過等值處理,“正態分制”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美國的 TOEFL 考試、SAT考試、GRE考試和我國的CET考試,均采用正“正態分制”反應考生的成績,但浙江方案對7門不同科目,兩年四次的考試成績用“正態分制”來等值處理,創造了世界考試史之最,在教育測量領域我們無法尋求到相應的理論支持,諸多不可控變量對等值信度的影響也日益顯現出來.
兩年 的實踐中我們發現,一個有成績追求的學生都會用足考試機會,在除高一外的兩年時間內,參與最多達22場的考試,學生的考試壓力和負擔并沒有減輕,雖然選考物理的考生可申報91%的高校專業,但專業錄取鎖定物理學科的僅是為數不多的名校專業,高校供給側的這種需求,讓考生有機會選擇繞開相對難學的物理學科,同時也定制了一批學力頂尖的考生群體,按考生人數“比例賦分”使浙江的物理選考成了優秀學生血腥的角斗場.無奈的物理考生發揮了建模的特長,提出了一種“動員爺爺奶奶參考擴大比例基數”的自救方案,這雖然是一個苦澀的笑話,但若高考政策不在實踐中斟酌調整,沿用學科思維外推,浙江物理確有“亡科絕種”之憂,而這與制造業大國的國情相背,也與“中國制造2025”的遠景相違.
綜上所述,浙江省的高考改革在“課業選擇”和“考試參與”上賦予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權,但方案本身還存在一些漏洞和弊端,改革不是趨利避害的權宜之計,我們在大力推行的同時更應該小心求證.我國基礎教育的成績在許多方面是受到國際推崇和尊重的,如學科競賽和近年來盛行的PISA測試等,高考改革須“且行且斟酌”才能真正實現揚長避短.
1 席娜·艾揚格.選擇的藝術[M].林雅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68-170.
2 謝小慶. 謝小慶教育測量學論文集[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2012:36-42.
3 黃光揚.教育統計與測量評價新編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2-116.
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