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鼎鼎
靠內生動力告別山寨
文/何鼎鼎
圖/東方IC
近日,一個產品網售額占全國超兩成的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引發關注:在福建莆田鞋城,白天門庭冷落,夜晚卻進入賣假狂歡。不少廠商打著原單真標的旗子,裝著阿迪耐克的盒子,但掩不住魚目混珠的里子。山寨并非新話題,但痼疾不愈,引人憂思。
這些山寨產品“假”得可惡卻又“真”得可憐。與30年前溫州“紙皮鞋”廠商不同的是,這些“代工2.0時代”的廠商有的因有給國際大牌代工的經歷,掌握了全套工藝流程;有的具備真技術、好設備,產品雖是仿冒卻并不劣質。有時,仿品質量甚至優于正品,卻仍走老路“蹭名牌”,這正是令人痛心之處。
做品牌太貴,搭便車劃算,很多仿造企業的心態不難理解。其實這些企業比誰都清楚品牌的價值,卻又輸在畏懼開拓創新的鴕鳥心態,沒有動力彌補設計營銷的短板,沒有勁頭在制造工藝上更進一步。一言以蔽之,它們有過錯可“入罪”,但也有實力可“自新”。踢它們一腳,當然會滾坡下山;但如果拉它們一把,未必不能有所作為。
近年來,政府部門與電商平臺的打假力度一年勝過一年,公開銷毀假貨的示范活動也明顯增多,高仿生意的空間受到擠壓。但一些地方制假售假依然成風,地域性特征暴露出商業倫理的集體滑坡。這其中固然有制假者的貪賺快錢,但也有當地政府和電商平臺的默許縱容。源頭打假不力,等到制假規模壯大之后,不僅連根拔起愈加困難,而且影響整個地方乃至中國制造的整體聲譽。
除了打假,也要正視山寨企業從夜幕下走到光亮處的現實困境。品牌設計缺人才、推廣鋪貨的交易成本高、營銷傳播的渠道少……一塊塊攔路石擋在它們的品牌轉型面前。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也曾假鞋橫行的晉江經大力整治與產業轉型升級,涌現出安踏、特步等諸多知名運動品牌。這說明告別山寨并非不可能,需要的是地方政府勇于壯士斷腕,不因制假經濟的蠅頭小利而犧牲了地方發展的轉型良機。
當然,外力的孵化作用終究有限,企業要真正從市場競爭中破殼,歸根到底要靠內生動力。這兩年,傳音手機在國內無人知曉,卻因解決了黑人的自拍問題在非洲實現了突圍,占領了非洲40%的市場。在國內只賣20多元人民幣的國貨“飛躍”球鞋,因全新的策劃和包裝,在歐洲賣到50歐元到120歐元。海爾冰箱是自己的榔頭砸出來的,華為手機是自己的科研經費砸出來的,不在產品上用心,就不能釋放出穿透平庸的光亮。
掙扎在高仿鏈條上,也許能茍延殘喘一時,但不主動跨入痛苦轉型,前面的路只會越走越窄。盡管品牌的成功是一個充滿變量的函數,但可以確定的是,脫下“假鞋”真正走上創新路,才有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