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教學形式,不但在學問研究上填補了官學留下的空白,更以其自由獨立的學術風氣培養了大批人才。貴州在明代建省,在政治經濟有了較好的基礎以后,文化教育也隨之發展起來,書院教育呈現出鼎盛之勢,并因應貴州省情而別具特色,書院的發展也對貴州地域文化貢獻頗大,提高了士人文化水平,豐富了地方文化內涵。
[關鍵詞]貴州;書院教育;地方文化
一、明代貴州書院發展概況
書院創始于唐代,初為官方修書、藏書和校書之地,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者當起源于南唐元年間的廬山國學,后改稱白鹿洞書院。宋代以后,在官府的獎勵下書院大肆興起,名儒講學其中,研習儒家經籍,形成不同學派的爭鳴。南宋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書院開始進入今天的貴州境內,并逐步發展起來。南宋紹興年間,貴州沿河縣建立了省內最早的書院——鑾塘書院。乾隆《貴州通志·學校志》記載:“鑾塘書院,在思南府沿河司,宋紹興時建,今廢,石碑尚存。”(1)道光《思南府續志》亦載:“鑾塘書院,在沿河司宋紹興間建,今廢?!保?)皆是明證。而此時貴州書院還只是零星出現,規模興建則要到明中葉以后了。
明朝建政,中央政府為鞏固西南邊陲統治,加強了對貴州的開發。永樂十一年,貴州布政使司成立,貴州成為全國十三個行省之一。此后,中央一面強化對貴州的軍事統治,一面開始重視對少數民族的教化,注意在貴州發展教育事業,當府州縣學大批創建時,也默許民間辦學。但政府力量仍主要傾向官學,提倡科舉,無暇注意書院,一般士子也因官學待遇優厚,科舉前程榮崇,并不熱心書院,故自洪武至成化近一百年間,書院并未振興??傮w看來,明初的貴州與全國政治文化環境一樣,重官學,輕書院,這也由于明初貴州未得到充分開發,經濟、文化還相對落后,不具備建立完善教育機構的條件,官學尚且無法普及,更何談大建書院。
弘治以后,書院開始興建,數量雖不多,但已萌新聲,不過這些書院或存在時間不長,或對當時影響不大,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真正對整個明代貴州書院發展歷史有里程碑意義的是正德年間王陽明建的龍崗書院。王陽明在貴州的時間只有三年,書院教學活動的地方也只有貴陽、修文兩地,但卻培育了大批弟子,開創了一代學風,其后書院在貴州大量修建,大都受了王陽明的影響。王陽明不僅為貴州播下了陽明心學的種子,也揭開了貴州書院講學活動的序幕,《教條示龍場諸生》提出:“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3)龍岡書院“立志、勤學、責善、改過”四大院規成為貴州書院講學運動的旗幟和指針。
正是在王陽明的影響下,貴州不僅出現了大規模的書院講學活動,開辟了一種新的精神發展方向,使心學思想得以迅速傳播,而且通過講學活動也涵化培育了一批地方心學人才,擴大了儒家學者話語言說空間,形成了全國較早的地域性心學派別——黔中王學,出現了以早期的陳文學,湯吁、葉梧和發展成熟期的馬廷錫、李渭、孫應鰲為主要代表的黔中王門杰出人物。
貴州后來次第興起的絕大部分書院都直接與王門有關,或建置,或講學,或祭祀……特別是教學,大都以王學為宗,以心性之學為教,舉業并不占主要地位,為黔中化民淳俗、培育人才都作過貢獻。從此到嘉靖、萬歷年間,貴州書院遂一發不可收拾,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統計有明一代,洪武、永樂年間創辦1所,弘治年間4所,正德年間1所,嘉靖年間14所,隆慶年間4所,萬歷年間14所,無考2所。其繁盛程度絲毫不亞于文化發達地區。據曹松葉《明代書院概況》統計,明代全國書院共有1239所,而貴州就有40余所,作為邊遠地區,可謂集一時人文之萃。
二、明代貴州書院發展原因
(一)政治斗爭的影響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廢中書省,六部分任朝政,形成君權絕對獨尊的局面,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由此孕育。正統年間王振干政,宦官權力日盛。到成化年,宦官不僅操縱政府官員的任免生殺大權,而且提督京營、監軍領兵。至正德時期,武宗童昏,寵信太監劉瑾等人,朝政更加腐敗。同時,由明初逐步發展而越演越烈的內閣首輔之爭也進一步助長宦官的囂張氣焰?;鹿偌瘓F操縱內閣,導致了封建綱紀大壞,士林道德淪喪?!按蟪疾蛔R廉恥,多與交結,饋獻珍奇,伊優取媚,即認為賢而朝夕譽之。有方正不阿者,即以為不肖而朝夕讒謗之。稱譽者獲顯,讒謗者被斥。恩寵于內侍,怨歸于朝廷?!保?)明中葉后,吏治日益腐敗?;鹿賹?,黨同伐異,正直之士紛紛遭打擊,受貶滴,一些下臺官員和在野人士便設立書院,聚徒講學,諷議朝政。貴州的書院,正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刺激下興起。
(二)中原教育革新思想的波及
從成化開始,明代社會彌漫著一股批判現實政治和官學教育的思潮,教育界盛行對程朱理學及其教育模式的檢討和批判。按照儒家“政教合一”、“政由教出”的政治哲學,宣德以來吏治腐敗的原因被認為是“人心不治”,而“人心不治”則是因教育失誤所致。這種時代氛圍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促使一些著名學者開始重新關注兩宋以來盛行一時而明初消沉了一百多年的書院,企圖通過創辦書院,振興理學教育,來挽救士林道德危機,振興明代政治。中原地區教育革新思想很快波及貴州,為彌補官學教育的空疏,貴州有識之士開始積極創辦以私人講學為特色的書院。弘治元年周瑛創辦草庭書院,倡導學術研究;貴州提學副使毛科重建文明書院;王陽明創辦龍岡書院。其后,席書任提學副使,遴選各地優秀生員到文明書院受業于王陽明。為滿足貴州好學之士的需要,蔣信又修建正學書院。理學名儒孫應鰲兩次回鄉創辦書院,先后建立了學孔書院、學孔精舍。在這樣一批以振興貴州教育為己任的地方官吏和著名學者的大力推動下,貴州書院逐步發展起來。
(三)貴州人口劇增刺激了書院的發展
經過將近一百多年的開發,貴州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發展,大量軍屯、民屯進入貴州,擴大了貴州的人口數量,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提高了人口素質,為開發貴州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眾多軍戶移民連同帶來的家屬組成了開發貴州的生力軍。他們大多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等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不但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促進了貴州經濟開發,而且,也為書院教育準備了大量生源。他們還帶來了尊師重教的風氣,這影響了眾多的少數民族同胞,促進了包括書院教育在內的儒學教育。
(四)開闈鄉試為貴州書院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貴州科舉考試長期依附于云南,由于山川阻隔,道路艱險,赴試十分困難,限制了貴州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開科前123年間,貴州才考中舉人544人。成化年間,貴州官吏多次上書,奏請在貴州單獨鄉試。嘉靖九年,戶科給事中思南人田秋上《請開賢科以宏文教疏》云:“且以貴州至云南相距二千余里,如思南、永寧等府、乃至云南且有三四千里者,而盛夏難行,山路險峻,瘴毒浸淫,生儒赴試,其苦最極中間有貧寒而無資者,有幼弱而不能徒行者,有不耐辛苦而返于中道者,至于中冒瘴毒而疾于途次者,往往有之”(5)。嘉靖十四年,朝廷正式批準貴州自設貢院,自辦鄉試。嘉靖十六年,貴州與云南分闈,單獨開闈鄉試。從此,貴州讀書人紛紛參加科舉逐漸成為一種風俗。貴州士子不必跋山涉水遠赴云南參加科考,可以在本省參加科舉考試,避免了路途的艱險和節省了盤纏費用,這就促使報名參試人數的不斷上升,科舉名額的一再擴增,刺激了書院的發展。從總量看,貴州開闈鄉試以后書院有32所,約占總數的80%。這些書院的創立,顯然受到了貴州開闈鄉試的促動。
(五)客籍文人的提倡推動了貴州書院的發展
明代貴州仍然經常是官員貶謫之地,如以王陽明為首的一大批官員,他們雖以戴罪之身來到貴州,但更是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學者,他們在黔倡導創辦書院,積極參與講學研討學術,給書院帶來了優良的師資,推動了貴州書院的發展。在王陽明的倡導下,書院教育逐步為貴州社會所認同,一些地方官員在王陽明的啟發誘導下開始創辦書院。貴州提學副使毛科離任后,席書繼任提學副使,又親選貴州各地優秀生員到文明書院受業,聘王陽明為主講,進一步擴大了書院的影響。此后,張、鄒元標等人相繼被貶謫入黔,他們也創辦書院,參與講學。張創辦了鶴樓書院,隨后而來的鄒元標參與了南皋書院的創辦和講學,“遂結茹于張公堂右,居勻六年,時時與都勻人士講天人性道之學?!保?)
這些肩負文化傳播責任的儒家士大夫固守儒者身份所特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赤誠地對待自己的信仰,他們重視儒家文化的探討與傳播,孜孜以求不斷地通過在書院講學、著述傳播中原學術文化以教化貴州士子,使貴州士子超越地域與局部社群觀念的局限,拓展了學術視野,把貴州的前途命運與整個華夏文明的興衰榮辱聯系在一起。在他們的推動下,貴州書院蓬勃發展起來了。
三、明代貴州書院教育特點
(一)教育內容
朝廷規定了課讀內容,這是一切形式的學校都必須遵守執行的。各個儒學校除了要學習四書五經之外,還要教授《大誥》,“延師以教民間子弟,兼讀《御制大誥》及本朝律令”(7),書院也不例外。書院教育內容強調道德至上,注重道德教育和德性培養,有鮮明的倫理教育色彩,對肄業士子影響很深刻。書院里肄業的士子都是當地的文化精英、社會精英,他們把書院所學的倫理道德轉化為當地社會的道德標準來倡導,對貴州社會影響不可謂不大。王陽明以后的書院更是傳承了王陽明創辦書院的初衷——講求儒家文化,特別是要求士子們“致良知”。孫應鰲在《寄學孔書院諸會友瑣言》中言:“立志以圣賢為歸,學道以倫理為準?!保?)接著他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道德教育的作用,可見倫理道德教育在書院教育中占有很大份量。
(二)教育管理
明中期以來,書院講會之風大盛,首先是由于王陽明的倡導。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承諸君之不鄙,每予來歸,咸聚于此,以問學為事,甚盛意也。然不能旬日之留,而旬日之間,又不過三四會,一別之后,輒復離群索居不相見者,動經年歲。然則豈惟十日之寒而已乎?
若是而求萌孽之暢茂、條達不可得也。故予深切望諸君,勿以予之去留為聚散,或五六日、八九日,雖有俗事相妨,亦須破冗一會于此,務在誘掖獎勸砒礪切磋,使道德仁義之習,日親日近,則世利紛華之染亦日遠日疏,所謂相觀而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者也?!保?)王陽明這段講話闡述了定期講會的必要性,同時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砥礪。王陽明居黔時期提倡的講會制度,促進了文化上不同見解的論爭,學術上的爭辯促進了學問的發展和完善,更促進了學術在貴州的傳播,定期講會使得貴州各地的士子們都像趕場一樣到書院進行學術思想的交流。
(三)心學陣地
貴州書院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傳習“心學”為主,龍場是王陽明“悟道”之地,也就是在此地,王陽明又最先通過龍岡書院和文明書院的講學在貴州廣泛傳播“知行合一”思想,此一思想因王陽明本人的講學及其身后大批“黔中王門弟子”的傳播而在貴州廣具深遠影響。因而明代貴州的書院大部分以傳習“心學”為主,有的書院干脆以“心學”為名。如嘉靖二十一年,提學副使蔣信在貴陽新創辦了一所書院后,即命名為“正學書院”,并在書院落成碑記中說:“正學何為者也?正學者,心學也。表明正學書院要傳習、研究的就是王陽明的‘心學理論”。
王陽明在貴州的講學不但感染了諸多貴州士子,形成了“黔中王門”這個知識群體,而且他們前仆后繼在貴州開辦書院,興起以“心學”為教育研究內容的潮流。王陽明在離開貴州后,仕途暢達,擴大了他在學術界的影響,一大批士子圍繞在他周圍,很多讀書人成為王陽明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在他身后,宦居于貴州,或者被貶謫來貴州創辦書院的也不乏其人,這些人創辦的書院通常奉祀王陽明,并講授有王陽明個人思想特質的“心學”。
(四)大眾傾向
明代貴州書院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官僚土司子弟,有些書院類似官方性質的府縣學,作為官學的補充機構,書院絕大多數是當地在職官員建立的,他們的目的是推廣教化,移風易俗,當然也為科舉培養人才,官員自身的子弟自然首先接受到承擔傳播儒家文化責任的書院教育。其次是鄉紳子弟。貴州書院的創建離不開當地鄉紳的資助,為之提供銀兩及學田,他們崇尚儒學,慷慨助學,他們對子弟的教育也極為重視,也熱衷于送自己的子弟進人書院學習。再次是各族平民子弟。這些平民子弟包括軍事移民子弟,普通移民子弟和少數民族平民子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院的學生不僅有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子弟,而且還出現了一些出身寒微的少數民族平民子弟。
(五)民族融合
這種交流融合體現在:其一,書院教育逐步向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由于明代統治者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視,貴州的少數民族地區普遍設有各類官學,以儒家文化導民風俗。其二,一些書院教育對象面向少數民族子弟。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書院,它的教育必然要面向少數民族子弟。推動明代貴州民族教育著力甚多的王陽明、周瑛、孫應鰲等人便是通過書院這一載體來發揮其作用的。其三,少數民族群眾對書院創建及維持所做的貢獻。貴州地區的書院主要由地方官吏、知名學者與地方鄉紳創建,但在一些書院的創建過程中,少數民族群眾亦奉獻了力量。例如王陽明的龍岡書院就是在許多夷民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
四、明代貴州書院教育影響
滿足了貴州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雖然朝廷比較重視發展官學教育,但是官學教育還是遠遠不能滿足貴州人民的需要,貴州書院的發展正適時地填補了貴州教育發展空間,培養了大批人才。書院肄業的士子參加了科舉考試,錄取了大量人才,明代貴州共錄取舉人1739名,武舉20人;進上105名,武進上32名。黔南、黔東南的少數民族進士達27人,其中佼佼者孫應鰲官至禮部充經筵講官兼國子監祭酒;另中舉人282名。這些人才參加了明朝的國家建設,為開發貴州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提高了地方統治集團的文化素養。書院學者或者通過教育傳播儒家文化思想,或者通過個人的交際活動把中原先進的文化思想帶到貴州社會各個階層,在自覺和不自覺的活動中,提高了貴州地方統治集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
提高了衛所官兵子弟的文化素質。在王陽明創辦書院以傳教貴州子弟后,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紛紛奔走于貴州各個地區,創辦書院講授“王學”及其相關的儒家文化思想。在他們的帶動下,明代貴州出現大批的文人雅士。
教化了土司群體。由于貴州書院民族教育色彩濃厚,使書院教育在土司群體中產生了強烈影響,以和王陽明有過親密交流的安貴榮為例,可以看到書院學者的人文教育教化了土司群體,使他們向附中原文化,認同中原文化的價值觀念。
推動了貴州區域文化的變遷。明代貴州書院的發展促進了貴州社會的進步,這種進步是多方面的,不單單從生產方式上改進了貴州落后的生產作業方式,推動了貴州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引起少數民族地區精神風貌上的變化,并豐富了貴州區域文化的內涵。
改善了民族地區社會風氣。隨著中央政府的重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通過儒學校、書院等教育機構的各種教育措施使貴州風俗變化頗大。書院不但在當時有引領學術潮流的作用,而且王陽明以及其他書院學者的人格魅力吸引了諸多的貴州士子成為書院弟子,在書院的教育過程中感染了他們。書院又通過肄業士子對貴州社會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貴州的社會風氣。“書院之復興,士習風教之所是賴,豈細故哉!”文明書院建立后,“廉知貴之一省,自茲而往,教化大行,風俗巫變,人才為之倍出,人文為之宣朗?;篑艦橐鹿?,回邊地為鄒魯,是有大功于名教也?!保?0)
豐富了貴州區域文化內涵。貴州自明代以來,從書院走出了一批宗奉儒家文化的貴州本土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相互酬唱應答成為豐富貴州區域文化的一大因素,他們之間又演繹了一個個為歷史所長久吟唱的感人故事,成為后人寄興抒懷的題材,也為繁榮貴州區域文化做出了貢獻。“著名文人王陽明、鄒元標等培養了一批聲聞特達,具有儒者氣象的士子,為貴州儲備了一批持守儒家大傳統文化理念的地方性人才。他們為化解大傳統與小傳統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加深它們在傳播過程中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貢獻”(11)。
參考文獻:
[1](明)郭子章撰,黔記[M].萬歷三十六年刻本。
[2](清)鄂爾泰等修,靖道漠、杜詮等纂:(乾?。┵F州通志[M].清乾隆六年刻本。
[3](清)夏修恕修,蕭綰、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續志[M].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4](清)張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690頁。
[5](清)唐樹義等編,關賢柱點校:黔詩紀略[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6]王守仁撰,吳光、錢明等編校: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
[7]張羽瓊:論明代貴州書院的發展[J].貴州社會科學,2001(5)。
[8]張新民:大一統沖動與地方文化意識的覺醒[J].中國文化研究,2002(4)。
[9]張明:王陽明與黔中王門的書院講學運動[J].貴陽學院學報,2014(2)。
注釋:
(1)(清)鄂爾泰等修,靖道漠、杜詮等纂:(乾隆)《貴州通志》卷九《書院》,清乾隆六年刻本,第14頁。
(2)(清)夏修恕修,蕭綰、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續志》卷五《書院》,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第31頁。
(3)(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教條示龍場諸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第1072頁。
(4)(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八十,列傳第六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767頁。
(5)(清)唐樹義等編,關賢柱點校,《黔詩紀略》卷三,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2頁。
(6)(明)郭子章:《黔記》卷十六《學校志》(上),萬歷三十六年刻本,第47頁。
(7)(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八十,列傳第六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690頁。
(8)(明)孫應鰲:《幽心瑤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29冊,第1頁。
(9)(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書中天閣勉諸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0頁。
(10)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古籍整理委員會:(民國)《貴州通志·學校選舉志》,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張新民:《大一統沖動與地方文化意識的覺醒》,《中國文化研究》,2002(4)。
作者簡介:任苗苗(1990.6-),女,漢族,貴州貴陽,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