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璐
一、接納變革,判斷力與洞察力使專業的記者無可替代
筆者: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深刻改變著傳統新聞業,在您看來移動網絡是如何影響傳統媒體的?
張志安:互聯網時代對媒體而言帶來的是一種生產方式的變革,同時真正實現了傳播權利向受眾的轉移。
一方面,當下的新聞生產,不僅需要原創,也需要整合;不僅需要腳踏實地地采訪報道,也需要具有獨特價值的選擇、加工和創造。這是一種新聞生產的代替性模式,社會化的生產與原來專業化的生產相互協同,更加強調用戶思維、草根參與和開放合作。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被迫發生著適應性的改變。
另一方面,以專業新聞從業者為中心的傳統新聞生產模式,其壟斷性的中心不復存在,新聞生態系統正由“新聞工作者中心”轉向“受眾中心”。盡管很多傳統媒體的管理者并不十分愿意接受這種傳播權利的轉移,他們堅守著專業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一種文化的保守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今天的中國,新聞業已經出現了很多新的行動者: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的“小編”;大學新聞專業學生,他們做的社區新聞報道很多時候不比專業記者差;重大事件的目擊者,第一時間提供鮮活的現場圖片和信息;科技博客、商業博客等專欄作者,評論中不時有內幕信息爆料;爆料者、人肉搜索者,也在挖掘真相;攝影、攝像發燒友提供的原生態視頻很受歡迎;抗爭事件的傳播者、社會運動的倡導者,盡管有“私利”,但可以持續提供重要事件的信息;企業自媒體的編輯、寫手、軟文改編者,也在提供行業報道和評論服務;社會組織的新媒體編輯等。當我們把他們作為新聞業的新行動者去看待的時候,會讓我們更容易認知互聯網給傳統新聞業帶來的影響,它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媒介形式,還是一種結構性的力量。
筆者:越來越多新行動者的出現,對專業的新聞從業者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在新聞行業內,從業者的職業焦慮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張志安:這其實是兩種心態上的沖突。一種是“職業語境”,包括堅守新聞專業主義,注重專業化生產,強調傳統媒體的權威,從業者們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傳播權利的轉移,這種對專業價值的堅守也體現出一定的文化保守性;另一種是“變革語境”,包括強調替代性生產模式,注重社會化生產,強調新媒體的影響和價值,突出產品、體驗等用戶需求,秉承草根、開放、去中心化的價值觀。
總體上,“職業語境”仍然主導著新聞記者的自我認知、角色協調和職業行為模式。此外,“面對沖擊—被動響應”的模式是當下很多傳統媒體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遵循的內在邏輯。在這種模式下,變革的動力來自外部而非內部;變革與反變革的沖突伴隨著轉型的全過程,并表現出一種來自職業文化層面的主動抗拒,也帶來了職業焦慮。
筆者:您覺得在這個充滿變革的轉型時期,新聞從業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和心態?
張志安: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是要對我們所處的復雜社會具有認知、判斷和理解的能力,這個特別重要。尤其是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新聞從業者不但要具有采、寫、編、評的技術,還要具有對中國社會的深度認知、闡釋和表達的能力。這是一個專業的媒體記者與草根及其他的內容生產者之間最大的區別,也是其最核心的競爭力。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來源是多元的,但也是雜亂的和碎片化的,透過事件的表面,去建立一個對社會的認知系統和持續價值觀的表達方式,這種判斷力和洞察力使得專業的記者無可替代。
第二是對記者職業的熱愛和激情。當整個行業和社會都面臨轉型,很多時候我們會距離事實很近,但距離真相很遠。甚至有的時候,說出真相比發現真相更難。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記者既要面臨逼仄的報道空間,同時又要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和轉型。記者本身如果沒有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對新聞行業的公共性和公共利益之間的深度關聯也沒有把握,就很難建立起職業激情。對記者來說,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那就是真正熱愛它,把它當成是一種理想,而不僅僅只是當成飯碗。
二、道術相融,新聞教育應該從培養“好記者”轉向培育“好公民”
筆者:面對未來媒體行業有可能出現的變化,您覺得新聞傳播教育應該如何改變?
張志安: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行業呈現出這樣的變革趨勢,從過去以傳統媒體、主流媒體、機構媒體為核心的“新聞傳播輿論場”,逐步轉變成專業媒體、平臺媒體和自媒體協同互補的“公共傳播輿論場”。因此,新聞傳播教育要在新的行業生態和社會需求背景下進行再定位。
新聞教育應該跳出為機構新聞業培養“好記者”的窠臼,轉向為更加開放、協同、社會化的公共新聞業培養“好公民”,在培養具有較高媒介素養、專業精神的“好公民”的過程中,自然培育出專門從事新聞傳播職業的“好記者”。這樣的話,我們就再也不必糾結于專業對口率這個問題,不必在意學新聞的學生多少人畢業后去了新聞媒體,只要他們對公共新聞業有洞察、理解和認同,不管是在企業微信、政務微博還是自媒體、商業網站、公益組織工作,都是在扮演廣義的“公共傳播者”角色。
筆者:您覺得目前新聞教育改革遇到的比較大的困難是什么?
張志安:目前,新聞教育改革遇到的困難主要包括觀念、機制和資源三個方面。
從觀念上看,不少新聞院校還是停留在為新聞媒體培養新聞職業人才的窠臼中,還在比較局限地強調如何打通理論和實踐、如何強化新聞報道的技能訓練。新聞教育要跳出為媒體培養人才的舊思路、拓展到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新模式,不過,這個觀念目前還沒有成為共識。
從機制上看,現有的專業設置過于細分,而且還是以報紙、廣播、網絡等介質區分來設定專業,缺乏真正的形態融合和專業融合。為此,必須大膽改革現有的專業設置,凝練學科特色、注重基礎訓練,如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強調的那樣——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技術、表達和思想等三種能力。
從資源上看,多數新聞院校的教師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以新聞傳播學、文學等專業背景為主,而新媒體公共傳播人才的培養需要更多跨學科背景的師資,比如計算機、心理學、設計學等。此外,如何能讓學生不出校園,也能跟新媒體實踐的前沿平臺進行資源對接,也需要新聞院校進行更多的資源整合。
三、跨學科培養,用人文理念引領新媒體教學
筆者:您在學院的教學方面做了怎樣的調整,以適應當今傳媒格局的變化?
張志安:我對實驗教學特別重視,我們整合了原有的音頻實驗室、視頻編輯室、電視演播室、紀實攝影實驗室,形成了“內容采集平臺”,并計劃籌建VR報道實驗室;新成立了大數據傳播實驗室,運用大數據方法來研究網絡輿論和用戶性格、網民畫像等。然后,又與心理學系共建用戶行為和心理實驗室,希望教會學生綜合運用社會調查、眼動儀、生理儀、大數據挖掘等多種方法來研究受眾和用戶體驗。此外,還升級改造了媒體交互設計中心,重點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進行交互設計、視覺表達的能力。
此外,我們的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培養模式也與眾不同。中山大學的專業碩士,注重精英教育和特色發展,只有兩個方向:財經新聞和交互設計。財經新聞碩士,我們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學生主要學金融學知識和新聞傳播實務知識,有機會聽到匯豐商學院的高端課程;交互設計碩士,直接入住媒體交互設計中心,在讀期間每個人都有蘋果一體機、獨立辦公桌,在充滿設計師文化的空間中邊操作、邊學習,邊思考、邊實踐。
筆者:在您看來,目前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教學目標和理念是什么?
張志安:前任院長胡舒立曾提出一個理念——“于學界有建樹之根,于業界有影響之力”。她希望我們能夠通過研究中國新聞傳播業的重大問題,樹立人文精神和理念,培養對現實的關懷和對價值的追問。2013年學院10周年院慶,正式提出把“人文新媒體,融創傳播學”確定為我們學院學科發展的方向。
我很認同這種理念,它讓你知道你所有行動的方向是什么,整個研究與整個教學都往哪個方向去。上海、北京和廣州這些一線城市都有很多大學,媒體也都很發達,大家在同樣的地方去發展傳播學,在形成特色的時候,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自己的理念。
具體而言,“人文新媒體”是說主要以新媒體作為我們的教學研究特色,但是,新媒體的實踐和研究,背后都要有人文理念的支撐,應該用人文理念去架構和引領新媒體實務的教學、研究和服務。“融創傳播學”是因為我們學院有很多跨學科背景的老師,除了新聞傳播學以外,還有計算機、設計學、藝術學、心理學、營銷學、人類學等背景的老師,我們希望這些學科能夠交叉融合在一起,相互碰撞。
筆者:能否這樣理解,跨學科的融合培養是學院在新聞傳播教育上的突出特色?
張志安:的確,圍繞“人文新媒體,融創傳播學”,我們在著力打造一些跨學科的學術團隊。主要以三個方向為主:第一是媒介融合和傳媒數字化;第二是政治傳播,集中在互聯網和社會治理;第三就是大數據和視覺表達。
第一個團隊側重中國新聞業研究,主要做新聞融合和媒體轉型研究。為此我們和人民日報出版社合作,從2014年開始,每年推出《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希望能夠持續不斷地研究中國媒體業的轉型與發展,用專業、品質和原創作為一個指標,去衡量和推動中國新聞業。
第二個團隊側重政治傳播研究,具體內涵注重互聯網和社會治理。因為我們本科有政務傳播的專業方向,在研究生、博士生階段,我們跟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合作做了政治傳播的交叉碩士和博士點。以后的主要研究包括公民的政治參與、公益機構的社會動員、大眾媒介跟公共政策的互動等,這些都會納入政治傳播的研究領域。
第三個團隊主要是做大數據和傳播變革的研究。主要由創意媒體系和公共傳播系的老師組成,他們教數據新聞的課程,做數據挖掘、做網民情緒分析,成立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目前該實驗室已經申請成為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四、打造學術共同體,以更開放的姿態嘗試新的理念和技術
筆者:大數據方法的研究,融合傳播的教學理念,VR技術的運用,與老牌的新聞傳播學院相比,中山大學傳播學院在對新技術的接納方面似乎表現出更積極開放的態度。
張志安:我覺得我們學院應該屬于中國傳播院校當中的后起之秀。中國的新聞學院可以粗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老牌的新聞學院,各方面很齊全,綜合實力很優秀,比如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第二類就是新興的新聞傳播學院,它依托于好的大學,有比較好的學科平臺,正在發展壯大當中,已經引起了大家的矚目,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第三類新聞學院,就是依托于好的綜合性大學,一開始就有比較好的理念,以新媒體為特色。我覺得我們學校是第三類的代表院校之一。
在借鑒兄弟院校的辦學理念和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會以更開放的態度去接納、嘗試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然后快速地發展和壯大自己,讓新聞傳播教育能緊跟時代變革的趨勢。我們沒有考慮去復制哪個新聞或傳播學院,我們特別希望成為我們自己。我們肯定不可能去做大而全的傳播學院,我們只能做以學科融合為特色,以新媒體為自己方向的、一個比較富有特色的、精神氣質非常明晰的、最接近學術共同體的傳播學院。
筆者:您對新聞傳播教育模式的靈感從何而來?
張志安:每一個嘗試都有不同來源和借鑒。例如傳播與社區發展結合在一起其實是借鑒了美國芝加哥學派早期的社會學淵源,也借鑒了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報道與紐約社區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式以及圣地亞哥大學的“守望者學院”項目;技術的實驗教學跟我們現在整個文科教學的改革大勢有關。
總體來講,不論哪種形式,規律都是從教師的教學到學生的自學,再提升到學生間的互學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學。讓學生在互動、參與、對話、實訓的教學中真正有所收獲,老師則可以將自己的研究興趣與既有的學術共同體的價值觀和規則規范形成合力,最終在不斷改革、自我更新中逐漸形成理想的教育模式。
筆者:您對未來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教育發展有怎樣的期待?
張志安:最大的期待是成為中國新媒體傳播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以及新媒體學術研究的學術重鎮,或者說成為令人尊崇、向往的學術共同體。一方面,在這里學習的學生,能夠建立數據思維、視覺素養和專業精神,掌握前沿的新媒體傳播技術和創新的公共傳播觀念,做到“超凡脫俗、持中守正、行穩致遠”,實現中山大學現任校長羅俊提出的“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另一方面,這里擁有一支具有競爭力、跨學科背景的研究團隊,進行的當代中國新聞業研究、大數據和公共傳播研究能夠做到國內領先和國際一流,學術研究上通過“入主流、立潮頭、走出去”能夠真正“出思想”。
五、源自熱愛與信仰,能把興趣和事業結合在一起是非常幸運的事
筆者:認識您的人,對您的第一印象大都是忙碌、勤奮,人送外號“小超人”,您是如何做到對工作始終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
張志安:出于對新聞行業的熱愛和信仰吧,因為我熱愛這個專業,自然就充滿了激情。當然,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做這么多的事情。同時做很多事情是難以平衡的,也容易令人感到疲憊。對我來說,我幾乎是把六七小時的睡眠之外的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精力來做事。
筆者:但是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您是如何分配時間的?
張志安:我覺得兩點很重要。第一,你所做的事情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它應該是相互促進的,只有這樣才能有協同效應。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這三者是要打通的。比方說,當我去給媒體講課,課講得好,對方反響很強烈,他們就愿意到你這個學院來培訓,也樂意安排我們的學生去實習,學院集聚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多;同時講課過程中收集到的來自業界的案例和反饋對實務教學、積累鮮活案例特別有用。而當跟媒體有非常好的社會關系網時,就會更容易取得調查的人脈和資源,對做研究也很有幫助。
我深深地覺得,應該把業界和學界打通,讓二者架起橋梁,讓整個教學和研究能跟現實的變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管是整個媒體的教育培訓也好,還是大學的培訓也好,都讓大家形成“believe in journalism”的理念,讓大家相信新聞業,并且對這個行業有一份堅守和認知。我認為需要用一個核心理念去將這些區塊都整合到一塊兒。否則,如果每一塊都是分開的話,每一塊分別做的時候,你就很難用一個中心思想或者主題把他們統攝在一起。
第二,確實還需要高效率。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比如,備課對很多人來講可能需要花很多精力,但對我來說,備課信手拈來。舉個例子來說:因為不斷地在觀察業界,就很容易有新的東西可以來填充更新課件,這樣一來,備課的效率就提高了。我出版過一套“揭開真相”的系列叢書,包括《報道如何深入》《記者如何專業》等,里面需要收集很多案例。我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任教的時候,也請了很多人過來做講座,又能夠積累很多案例,這樣一來,寫書的效率也提高了。
另外,通過使用微博、微信所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的互動、交流和協作,也可以很容易地為自己的教學研究積累素材。借助互聯網,能夠非常好地提高溝通和工作的效率。
筆者:您37歲擔當重任,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未來還會有更大空間和更多挑戰,那么您有哪些期許和規劃?
張志安:我選了一個我下輩子都還會再選的職業——教師,也選擇了最適合我的專業——新聞傳播學。一個人,能夠把興趣和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是非常幸運的事。現在,我最大的期待是看著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從小變大、由大變強、茁壯成長、充滿活力,有高遠的目光、堅定的意志、奮斗的激情,逐漸成為中國最具有新媒體特色的,尊重學生、尊重老師,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真正具有學術共同體氣質和氛圍的新聞傳播學院。此外,也希望自己的學術研究在當代中國新聞業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能夠真正研究行業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重大問題,在嚴謹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做出理論貢獻、創新乃至“思想”上的引領。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