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不管新聞媒體作為輿論宣傳的工具還是公眾監督的“雙眼”,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大家族,建設法治化進程中凸顯出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尤其在南疆三地州地區,新聞媒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長期的實踐也暴露出現行權利義務未明確規定、法律知識點講解涉及面窄、宣傳教育重實體輕程序等一系列問題。本文通過對《普法欄目劇》進行調查研究,期望從此檔節目探討新疆法治化建設新聞媒體發揮的作用。
一、南疆三地州法治化建設與新聞媒體概況
1.南疆三地州法治化建設的現狀。新疆以多民族著稱,地處西北邊陲面積達16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的六分之一。邊境線達5600多公里,與周邊哈薩克斯坦、坦吉克斯坦、俄羅斯等鄰國一直保持貿易暢通,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必經之地。由于南疆的經濟發展與整個新疆的經濟增長相比仍然處于較為落后的地步。因此其法治化建設充滿挑戰和可操作性。然而,對于南疆三地州來說,首先地域的特殊性因為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對稱、人才導向存在困難等原因導致南疆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
2.新聞媒體發展概況。在現代社會,新聞媒體作為一把雙刃劍,既可以作為輿論宣傳的工具,同時也能發揮教育與監督并重的作用。電視機、電腦、手機等設備是信息傳遞的媒介,在這些媒介上視頻、網絡資源不斷地被轉載被傳播,發揮了網絡覆蓋面廣、傳遞速度快等特點。電視法治節目主要是把社會與法治生活方方面面的密切聯系通過電視這個媒介為載體傳播的一類節目,本質上是一種媒介文化產品,依靠媒介發揮一些現實的潛在影響力,尤其在近幾年,依法治國要求政府部門加大對法律的宣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普法欄目劇》這類節目作為普法的重要方式應運而生,在新疆法治化建設的進程中同樣以媒體身份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普法欄目劇》對南疆三地州法治化建設的現狀調查
1.調查設計和目的。推進新疆法治化建設事關新疆當前與未來的發展,必須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做到以上的前提必須是公民知法。對于新疆南北疆貧富差距大,南疆三地州少數民族人口較多,普法力度相對較弱的情況下,法治類電視節目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方式獲得南疆三地州對于《普法欄目劇》對其帶來影響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探討新疆南疆地區法治化建設與新聞媒體發揮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從法律政策的角度提出可行的建議和措施。
調查問卷在南疆三地州分別選取一個縣市,具體如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圖什市、喀什地區的巴楚縣、和田地區的和田縣。調查時間集中于暑假放假時間2016年8月-9月。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300份問卷,每個地區100份問卷調查,最終共回收289份,其中有效問卷272份,有效問卷率為90.67%。從最終的調查問卷顯示,本次調查問卷有漢語和維吾爾語正反兩面的形式發放,但忽略了哈薩克族的部分受訪者因為文字原因無法答卷,導致部分調查問卷無效。問卷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信度檢驗,最終得到Cronbachs Alpha有效值為0.812,反映問卷整體較為可靠,可以進行以下分析。
2.《普法欄目劇》對南疆三地州法治化建設的現狀調查結果分析。①不同年齡段群體觀看《普法欄目劇》的態度和認知。通過調查發現,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南疆三地州的大部分人群獲取新聞和時事政治的方式主要通過電視、手機新聞的方式,少部分法律知識的掌握通過政府印發的一些小手冊或街道口的展板。結果顯示,不同的年齡段對于此檔節目所要觀看人數比例也有較大差別,15-25歲的群體占到總人數的8.20%;26-35歲的群體占到總人數的23.82%;36-45歲的群體占到總人數的38.56%,這個群體的人們年紀較大,對待生活的態度更為理性客觀,這檔節目對于他們來說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訪談中這個年齡段的人們表現出渴望對法律知識的獲取,法律維權的意識和方式越來越被大眾接受,因此對于這些地方的人群對獲取法律知識解決自身的矛盾成為了主流。46歲以上的人群占總人數29.42%,這個年齡段的很大一部分人群屬于退休的群體和老人,平時喜歡看電視,他們普遍認為《普法欄目劇》貼近生活,既可以看到身邊的一些案例,同時也學到了相應的法律知識,對他們日后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方向。②對《普法欄目劇》涉及的法律部門分析。從統計數據來看,近幾年的《普法欄目劇》題材傾向于刑法方向,雖然刑法與普通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刑法占69.27%,民法占到22.91%,婚姻法占5.48%,經濟法1.36%,行政法所占比例不足1%。從民眾的角度反映刑法所占比例較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生活矛盾的一個普遍的社會規范,所以從普法的角度出發,希望人們可以了解各個法律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舉止。
3.《普法欄目劇》對南疆三地州的公民守法意識有所提高。為了達到普法教育的目的,對公民知法、守法、懂法、用法隨著依法治國方針的提出要求不斷提高,這不僅是政府、法律工作人員的義務,同時也是每一個人應該努力的方向。通過下圖不難看出,《普法欄目劇》對于南疆三地州人們的法律意識的提升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有28人認為這檔節目對于其法律意識的提高作用非常大,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于45歲以上的年老群體,獲取各種知識的途徑較少,更不用說是法律知識。其中有169人認為對其法律意識的提升具有較大的作用,52人認為稍有作用,體現出此檔節目對于南疆三地州的人們作為普法的手段得大眾廣泛認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提高南疆三地州法治化建設過程中新聞媒體作用的法律策略
1.普法內容定位廣泛。新聞媒體在南疆三地州的普及法律知識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讓一些群眾可以通過電視獲取法律知識,同時調查數據顯示《普法欄目劇》更多的傾向于刑法知識的講解,而作為民法的知識點的講解十分少,更不用提對其他部門法的普及。因此這暴露出目前我們國家的新聞媒體更多地注重刑法知識的傳播,與刑法案件的精彩和跌宕起伏的特點分不開,更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因此在網絡電視傳媒發展日益興起的今天,信息的傳遞需要網絡、電視的范圍廣、速度快的特點向南疆三地州輸送普法“新血液”。
2.加強法律程序宣講。“重實體,輕程序”是我國現行執法者和司法者在認識上存在的錯誤觀點,近年來也不斷地在改變這種不等式想法。相比于實體法,程序法的地位不能小覷,對于公民法治意識的提升,依法遵守程序嚴格按照程序法的要求依程序法辦事非常重要,對法律程序知識的講解實際上是對公民法律意識提升必不可少的階段。《普法欄目劇》播出節目對程序的講解非常少,與普法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還是有一定差距,同時與節目設置初衷意圖的方向有偏差。
法治化的建設離不開法律的宣傳教育工作,法律的宣傳應該逐漸實現制度化、常態化,尤其在南疆三地州地區。在南疆三地州地區可以引入“模擬法庭”的方式,村民經過培訓以后自己做法官、陪審員、書記員等角色扮演了解普通案件的庭審程序。從而根據每個地區的現實需要做適時的調整,將法治教育宣傳與創新教育相結合,從而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識。
3.建立和健全新聞媒體行業自律與監管機制。新聞媒體是一個借助新聞媒介集中表達公眾意見的平臺,我國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利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在現代社會法治化建設浪潮中這一基礎性的權利得到了法律的授權,但這種授權必須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因此,政府作為一只“看得見的手”對于媒體不應有更多的限制,保證媒體在不觸犯法律和道德的條件中自由發揮其作用,可以通過行業協會自律的形式規范日常生活。[基金項目:新疆財經大學新疆百豐天圓律師事務所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規劃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產業對外貿易法律保障思考 ——以“新疆傳統地毯”為例;新疆財經大學校級課題,項目名稱:“一帶一路”下新疆傳統地毯產業出口貿易政策法律保障研究,項目編號:XJUFE2016K019。]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