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林
國有企業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堅強基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中央和自治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整體部署,自治區財政積極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資金政策,著力促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
一、全方位構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制度體系
一是積極主動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報經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實施。二是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事企分開的要求,從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入手,穩步推動黨政機關與所辦企業脫鉤,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影響力和控制力。三是堅持市場導向、政企分開的基本原則,積極研究制定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剝離企業辦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機構、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廠辦大集體改革等歷史遺留問題的政策建議,促進國有企業輕裝上陣、公平參與競爭、集中資源做強主業。四是按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對持續嚴重虧損、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少數國有大中型困難企業,研究制定一企一策財政支持措施,妥善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和職工生活保障問題。
二、大力度投入助推國有企業轉型升級
一是推動大型國有企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為切實幫助包鋼扭虧脫困、挺過難關,自治區本級財政籌集資金20億元,用于包鋼集團資本金注入,為支持包鋼集團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推進能源優勢企業長足發展。自治區財政圍繞全區能源發展戰略,多方籌集資金5000萬元,用于內蒙古能源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資本金注入,增強國有能源企業的活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提升服務型國有企業競爭力。積極籌集資金5000萬元,提升內蒙古新城賓館旅游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資本實力。四是做大增強再擔保行業國有企業。自治區財政籌集資金1億元以資本金注入內蒙古再擔保公司,增強自治區級國有再擔保公司的發展能力。五是增強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爭取工業轉型升級補助資金3億元,繼續支持包頭市稀土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把包頭打造成全國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和產業化示范基地。六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積極爭取國家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7200萬元,支持智能制造和軍民融合企業開展制造、關鍵零部件技術及新模式研究等,進一步增強國企的核心竟爭力。
三、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繳全覆蓋體系
自治區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自2008年啟動以來,本著建章立制、明確范圍、確定比例、逐步完善的原則,分步實施、穩步推進。2009年完成調查摸底,2010年建立制度體系,2011年試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草案,2012年實現與一般預算同步編制,2013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納入自治區財政總預算上報自治區政府審批,2014年實現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財政預算同步上報自治區人大審批,2015年進一步擴大了自治區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覆蓋率,2016年將自治區本級直屬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所屬企業全部納入自治區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范圍,實現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繳全覆蓋。同時,建立自治區本級新設立國有獨資、國有控股、國有參股企業自設立之日起即納入自治區本級直屬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報范圍的長效機制。2012至2016年,自治區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累計收入31億元,重點用于支持自治區直屬國有企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減排、資本金注入等方面。
四、多層次統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
一是摸清底數。會同自治區國資委委派中介機構入戶對直屬國有企業上報的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數據進行詳細核查,確定自治區直屬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費用的自治區補助標準。二是統籌推進。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國企改革有關精神,會同有關部門落實自治區國有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有關政策,合理承擔改革成本。三是創新方式。研究設立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產業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支持國企做大做強。四是取得實效。2016年,自治區安排資金5億元支持包鋼集團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力爭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分離移交任務;爭取中央資金8億元,支持包鋼集團廠辦大集體改革,167戶大集體企業完成改革任務,23395名在職職工和12850名退休職工得到妥善安置。森工集團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全部移交地方管理,5萬多名混崗集體工全部納入社保管理。籌集資金1.4億元,為6772名國有企業職教幼教退休教師發放生活待遇補助資金,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