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梅
【摘要】本文以《將相和》課堂教學片段為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中人物的兩種“欺騙”行為,并對具體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反思。
【關鍵詞】《將相和》 課堂實錄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77-01
語文S版第十一冊課文《將相和》中第一個故事叫“和氏璧”,也稱“完璧歸趙”,說的是藺相如受趙王委托,帶著和氏璧與秦王談判,準備用和氏璧交換十五座城池。秦王拿到和氏璧之后,絕口不提交換之事,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險惡用心,設法欺騙秦王說和氏璧有瑕疵,非常巧妙地從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并完好地送回趙國。文中出現了兩處“欺騙”,一處是秦王要求用和氏璧換城池,這本身就是欺騙,另一處是藺相如謊稱和氏璧有瑕疵,也是欺騙。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這兩種欺騙行為呢?有一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如下。
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給出閱讀提示和思考問題,要求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形成小組討論意見。
師:用和氏璧交換十五座城池是誰提出來的?在這個交換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欺騙行為?分別涉及到什么人?
小組代表1:用和氏璧交換十五座城池是秦王提出的建議。秦王拿到和氏璧后根本不提交換城池一事,很明顯,秦王根本就沒有交換的意思,他只想把和氏璧騙到手。
小組代表2:在和氏璧交換談判中,藺相如也有欺騙行為,和氏璧沒有任何瑕疵,可藺相如偏說有,他從秦王手中騙回和氏璧,最后完璧歸趙。
師:這兩個人的欺騙行為中哪一種是正義的,哪一種是邪惡的?
小組代表3:藺相如為維護趙國利益,揭穿秦王的欺騙伎倆實施欺騙,其欺騙帶有正義感,而秦王想不勞而獲,無異于強盜行為,其欺騙是邪惡的。
師:這樣說來,欺騙分善惡,我們平時是不是都可以在善意之下實施欺騙呢?不妨展開課堂辯論。
反方代表1:從小父母和老師都教育我們要做誠實的孩子,不能說謊,更不應該搞什么欺騙。我認為不能用善意作為欺騙的借口,應該分什么情況,欺騙本身就不是善意的。
正方代表2:欺騙雖然是貶義詞,但藺相如的欺騙為什么值得稱道,而我們為善意進行欺騙就不能被接受呢?可見,凡事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反方代表3: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應該用欺騙解決問題。藺相如是特定時期的人物,現代社會不需要用這種手段解決問題,當然不提倡善意的謊言。
正方代表5:如果欺騙能夠換回好的結果,這樣的欺騙沒有什么不對。一個老人得了絕癥,周邊人都不對其說實話,這是不是欺騙?但這種欺騙是必要的,為了保護病人心理不受打擊。
師:大家討論非常深刻,都能夠找到觀點佐證,說明同學們真的動了腦筋。其實,詞無定性,只有放到具體語言環境中才能判斷其屬性,就事論事,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教師從“欺騙”切入文本解析,讓學生跟隨問題展開思維活動,由欺騙行為、欺騙主體、欺騙結果等方面展開思維追蹤,形成認知成長鏈條。課堂教學設計縝密,教師操作適當,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從多元思維探討、歷練中獲得了教育和認知成長。首先,教師引出“欺騙”話題,從欺騙行為發生開始追蹤,找出欺騙行為設計、欺騙行為人,讓學生初步接觸兩種欺騙行為的共同點。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很容易找到秦王的欺騙行為,但對于藺相如的欺騙行為缺乏認知主動意識,這是由學生的認知習慣意識所決定的。在學生心中,秦王無疑是壞人形象,藺相如是好人,只有壞人才會實施欺騙。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藺相如的欺騙行為,目的是為后文展開對比作鋪墊。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兩種欺騙行為進行本質屬性的探討,讓學生形成欺騙的善惡意識。藺相如為正義事業進行欺騙,目的是保護趙國的利益,不存在損人利己傾向;而秦王想不勞而獲,霸占趙國的和氏璧,這當然是惡意的、可恥的欺騙行為。學生對兩種欺騙行為性質有了深刻認知,逐漸構建其是非觀念。最后,教師發動學生針對欺騙展開課堂辯論活動,為學生思想觀點碰撞出火花提供契機。學生通過唇槍舌劍激烈交鋒,對欺騙行為的善惡性質展開剖析,并利用生活認知和生活實例進行論證,課堂辯論氣氛相當熱烈,學生思維展示到位,教師給出客觀評價和提示,對學生的辯論情況進行總結,對學生的認知偏差進行矯正,這不僅是一種思維成長,更是思維轉變,形成嶄新的學習突破,構建了科學認知體系。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