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昱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1)
財務競爭力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的價值研究
范昱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1)
提高承接產業轉移企業的財務競爭力,有助于促進該區域的經濟增長,可以改善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緩解經濟風險,促進內生增長和自主創新,提升競爭力。這四個方面充分表明財務競爭力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是有價值的,能夠增強承接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產業轉移發展拓寬了新的思路。
財務競爭力;產業轉移;競爭力
產業轉移,即將一些區域的中高梯度產業轉移至其它較低梯度的產業區域,依然具有競爭影響力。產業轉移與經濟發展形影不離,每一次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都對全球化經濟的加速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產業轉移理論一般認為:區域之間發展程度上的梯度差異存在于經濟、資源、技術、信息、產業和科技等方面,中高梯度區域的產業,甚至相對落后的產業,與較低梯度的產業區域相比,依然具有絕對優勢和相對比較優勢。這種常態模式下,低梯度區域雖然能夠發展,卻始終處于跟隨中高梯度區域狀態,無法實現超越。逆梯度轉移模式的提出開拓了產業轉移的新思路,較低梯度的國家和地區變被動為主動,集聚后發優勢,實施“趕超戰略”,才可能打破作為相對落后的被動狀態,發揮反推進的逆向效應[1]。接著,競爭引致效應、競爭力變化效應等都紛紛延續和豐富了這種后者居上的產業轉移思路與內涵。
如何實現產業轉移中低梯度趕超高梯度的“逆模式”? 財務競爭力給出新的視角。財務競爭力是從與競爭對手相比較的高度,創新地將所有與財務資金活動相關的資源整合分配以獲取可持續發展的實力。財務競爭力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與金融機構,在理論與實證方面均獲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財務競爭力通過改善上市公司與金融機構的財務管理狀況,最終實現贏利目標和增強綜合競爭實力。但目前將二者緊密結合的理論研究尚屬于空白狀態,僅有一篇論文提及。本文認為承接產業轉移企業的財務競爭力水平提高,有助于節約產品成本,緩解財務風險,調動產業轉移的積極性、能動性和競爭力;同時吸引來的高梯度的產業轉移又為該承接企業注入更強勁的生命力與資本金,改善財務競爭力狀況,循環推進,加快發展。
2.1 財務競爭力、產業轉移均需要企業承載
財務競爭力作用于企業載體,突顯經濟實力;產業轉移依托這個載體,優化資源結構。“縱觀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進程,跨國公司發揮著主導力量,控制著全球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60%,國際投資的90%,國際技術轉讓的80%和研發活動的90%。”[2]可見,產業轉移實質是企業一種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的動機與方式直接作用著產業轉移的方向與過程。
那么企業的動機是什么?產業轉移的方向又是什么?企業本性是追求利潤,產業轉移也源于驅利。從這個角度,二者是相通的,很自然的,產業轉移這個龐大復雜工程需要企業微觀個體群體逐步實現,在這項雙贏的項目中,既要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又要短期的得失平衡,既要考慮企業自身,又要平衡顧客、競爭對手、公司員工、政府部門、融資機構等多方利益協調。價值鏈高端地區產業轉移集聚吸引,以企業利益為核心,共享利益,為商富商,以商引商,提高各地政府推進產業轉移的積極性。
2.2 財務競爭力可以提高承接產業轉移企業的獲利能力
財務競爭力追求的是企業可持續性地利潤增長。可以進一步分解成營運能力、收益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基本部分。這四種能力都是圍繞著“獲利”中心,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目的是成長,關鍵是可持續。營運能力增強,能夠提高使用資產效率,緩解償債壓力,提高盈利效益,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償債能力提高,可以緩解財務風險,利用好財務杠桿,加強營運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和企業長久穩定;盈利能力改善,能夠方便償債,更多的資源用于改善營運管理與加強企業的發展,盈利更持久;發展能力建設,擁有長遠的目光與思路,擯棄短視與局部思維,更有助于營運能力、收益能力和償債能力的持久性。總之,四種基本能力構成了強有力的內循環,共同推動財務競爭力持久、有序地增長。
2.3 財務競爭力可以建立量化指標體系,便于企業管理與執行
財務競爭力是可以觀察和管理的。財務競爭力指標體系目標是服務于企業內部,不需要刻意的規范標準,除了一些常規變量外,可以靈活地變化,突出特色,形成競爭力,彰顯創新,并且可以根據需要進一步地分解,可以細致化,可以數量化,方便操作執行,增進績效。這些指標的“因地制宜”,方便開展因素分析、效度分析和模型假設等,對于財務競爭力水平的深入研究,數量的控制和績效的考核有著重要的意義。財務競爭力指標是成熟的指標體系,普遍應用于工業企業和金融機構,為承接產業轉移企業的規范管理提供了切實的可操作平臺。

表1 財務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表2 財務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這兩份指標體系的常規部分基本相同,比如: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同時結合不同行業與企業靈活創新,比如,表1的競爭能力,表2的財務潛力和三級指標收益質量能力。表1可結合模型、問卷等輔助手段圍繞人力資本與財務競爭力開展因素分析、比較分析和效度分析等得出經驗資本可能是以非直接的方式影響著能力資本與教育資本,作用著財務競爭力。表2可采用適用性檢驗、公因子數量測定、因子載荷求解和建立回歸分析等研究方法,得出鋼鐵產業的集中度提高有助于增強該類企業的財務競爭力。
3.1 產業轉移中的經濟風險客觀存在
我國產業轉移中的經濟風險是由經濟福利風險和社會福利風險兩個部分構成。經濟福利風險,即我國產業轉移中包含著有損相關區域經濟平穩發展的可能性。社會福利風險,即是當經濟福利風險波及至社會領域,我國產業轉移中出現危害人民生活幸福質量的可能性。這兩種風險之間是關聯的。
可以依據“成本——收益”理論進行分析控制產業轉移中的經濟風險,即任何一個地區是否進行產業的承接,是由該轉移給當地所能帶來的預期凈收益、收益和成本的差額決定的。其中,收益指產業轉移所帶來的總福利,包括經濟福利和社會福利,成本指這兩種總福利付出的損失,即為產業轉移中的經濟風險。很顯然,當凈收益>0,政府與企業都大力支持;當凈收益≤0,政府和企業都會抵制,以避免資源的浪費。
3.2 財務競爭力可以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有效地抵御經濟風險
財務競爭力是財務資源的競爭力,將財務資源整合成為一種競爭力必須吸納所有有利因素。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精髓可為其提供借鑒,在財務資源的管理中:重視預算管理,以銷售預測為起點編制全面預算,平衡籌資、投資、用資、收益等財務活動,避免盲同性,分析預算與實際的差異,鼓勵績效,獎懲分明;重視風險管理,全過程、全環境地監測風險信號,比較恰當的籌資、投資方式,制定合適的風險對策,努力將風險損失降至最小;重視成本管理,人人有責,全面控制,貫徹始終,講方向、有責任、抓重點,運用科技的手段降低成本,運用財務的方法考核成本,制作成本報表,及時信息反饋;重視領導負責制,強化對法人代表的管理,堅決貫徹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重視管理會計,建立信息網絡,及時反饋,跟蹤管理,內部監控。這些都有助于提升承接企業的綜合管理能力,符合“成本——收益”的規避風險模式,可有效地抵御經濟風險。
4.1 財務競爭力能夠增強 “內功”
技術創新除了增強企業的“內動力”,還會產生顯著的技術研發溢出效應。國內外學者研究又指出應當以經濟指標而非技術指標作為評判企業創新與績效的最終標準。這說明評價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應當看是否有助于經濟發展,從財務的角度證明企業的競爭優勢更具有說服力,自然地財務指標成為評估經濟內生增長的關鍵。依據來源可將競爭力分類為外部競爭力與內部競爭力。比如,市場競爭力屬于外部競爭力,技術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既有外部影響因素又有內部影響因素,而財務競爭力則單純地可以劃分為內部競爭力。內部競爭力很重要的特征在于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善和提高,不會受太多外部的因素干擾和限制。在資源角逐異常激烈的今天,精力集中于自身能力的范疇是很好的選擇,財務競爭力研究相對于其他競爭力研究無疑是很好的方向。
4.2 財務競爭力能夠作用于核心競爭力,提升競爭力
“競爭引致效應”認為競爭的到來將優化的產業方式帶入承接企業,強大的吸引力沖擊了先前的低效局面,產業布局得到改良與調整;競爭力變化效應得出產業轉移能夠改善承接轉移企業的綜合實力,帶動欠發達區域的整體產業水平,提高競爭力[1]。可見,產業轉移與競爭機制密不可分。承接企業要想有所梯度突破,在激烈的產業競爭中勝出,就必須具有持續和發展的競爭優勢。
4.2.1 財務競爭力是競爭力與核心競爭力中相當獨立的部分
競爭力是為了實現公司價值全力以赴地綜合利用全部資源形成的可以與競爭對手相抗衡的實力,核心競爭力是其中最關鍵部分。兩者均由多個子競爭力綜合構成,如公司管理范疇、人力資源范疇、科學技術范疇、文化范疇等,財務競爭力屬于資金管理范疇的分支,相對獨立。這三種競爭力都是為了實現企業的價值,均將企業的對外財務報告作為評價參考的依據之一。
4.2.2 財務競爭力擁有價值特性
財務競爭力已不是一種簡單的管理財務能力,上升到競爭力范疇,需要具備一定的實力和特色,實質上是由公司的行業及環境和自身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有以下特性:
競爭性。財務競爭力能夠同企業對手相角逐。產業轉移中的企業與其說是承接的過程,不如說是競爭的過程,與同區域的、與不同梯度的企業競爭。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過程,收益交織著風險,機遇伴隨著挑戰,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時期,公司要想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比同行業競爭者擁有更多的資源,甚至產業低梯度后來居上,趕超產業高梯度,就必須具備競爭實力。
財務性。財務競爭力是資金管理的競爭力。既然成為一種競爭力,就應當整合所有的財務資源,從實際出發,敢于創新,在節約成本、盤活資金、盈利創收、業績發展等關鍵點做足文章,摸索出符合自身財務特點的管理政策方針。
盈利性。財務競爭力最終滿足企業價值目標。這種競爭力已不單單意味著低成本、多盈利,關鍵寓意著企業能夠較強地抵御外來風險,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發揮其相對優勢和絕對優勢,滿足企業持久盈利的需求。
財務競爭力擁有內源性特征,符合抓重點、抓關鍵、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的哲學思維,將其引入產業轉移的研究是本文的一大創新,從企業最易管理的競爭力入手,進行因素分析,開展量化管理,借鑒業已成熟的金融機構等財務競爭力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和豐富成熟的財務管理成果,有助于拓寬承接產業轉移企業的思路與辦法,特別是逆向產業轉移的低梯度地區與企業,指出了一條可以自我拓展的思路與辦法。
[1]冉桂林.安徽省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問題研究——基于產業梯度轉移理論[D].合肥:安徽大學,2011:4-14.
[2]肖艷霞.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對河南的啟示[J].河南科技,2009,(15):5.
[3]李凱.創新型企業人力資本與財務競爭力的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33-53.
[4]楊丹丹.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與財務競爭力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1:23-42.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 IN INDUSTRIAL TRANSFER
FAN Yu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Economy,Hefei Anhui 230051)
Improving 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s’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improving the leve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alleviating the economic risk,promoting endogenous growth and innovation,and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These four aspects fully indicate that the 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widen the new ways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development.
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Industrial transfer;Competitiveness
F127;F275
:A
:1672-2868(2017)01-0060-04
責任編輯:陳 鳳
2016-11-15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3BJY079);省級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SK2015A597)
范昱(1979-),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