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鴻/興仁縣農業局獸藥飼料監察所
豬丹毒的診治
許光鴻/興仁縣農業局獸藥飼料監察所

豬丹毒是由丹毒桿菌屬的紅斑丹毒絲菌(俗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急性、熱性、敗血性人畜共患傳染病,也叫“鉆石皮膚病”或“紅熱病”,俗稱“打火印”。臨診癥狀急性型表現為敗血癥,亞急性表現為皮膚上出現疹塊。慢性病豬表現為心內膜炎和關節炎。夏季發生較多,冬、春季只是散發。本病主要發生于豬,不同年齡的豬都能感染,但以 4~6月齡的子“架豬”發病率最高,如防控不好,將給養豬生產者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014年6月18日上午我縣東湖辦事處李某養殖的10頭50 kg左右的豬相繼發病,2014年6月20日筆者接診后立即前往,根據臨床癥狀,初步診斷為豬丹毒,并立即制定治療方案,現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供同行及養殖戶參考。
(一)發病情況
2014年6月18日上午,有3頭豬食欲不振,不愿走動,畜主認為是昨日飼喂多了,沒有關注。但6月18日下午又有4頭豬出現食欲不振、喜臥,不愿走動,6月19日剩下的2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先發病的3頭豬病情更加嚴重,食欲廢絕,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側出現紅色疹塊,發病率達 100%。
(二)臨床癥狀
病初,病豬精神萎頓,食欲不振,繼而食欲廢絕,不愿走動,躺臥地上,體溫升高至 41℃~42℃,有口渴感,結膜充血,皮膚潮紅,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膚出現斑點狀紅斑,指壓退色,去壓重現。皮膚潮紅處并無腫脹和痛感。糞便干燥呈栗狀,病程24h后,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膚出現大水不一、方形、菱形或圓形淡紅色的疹塊,俗稱“打火印”。界限明顯,稍突于皮膚表面,從幾個到十幾個不等,單在或數個匯合成一片,可導致皮膚壞死。疹塊發生后,體溫開始下降,病勢有所減輕。
(三)診斷
主要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兩個方面來作診斷。根據本病主要侵害4~6月齡架子豬、多發于夏季,體溫升至 41℃~42℃;皮膚出現大不不一、呈方塊形、菱形或圓形淡紅色的疹塊,稍突于皮膚表面,界限明顯等疹塊型豬丹毒的典型癥狀,確診為豬丹毒。
(四)治療方法
1.青霉素8萬IU/kg,鏈霉素2萬IU/kg,柴胡注射液10 ml,混后一次肌注,每日2次,連用3天。鹽酸山莨菪堿注射液10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連用3天。
2.阿莫西林可溶性粉300~400 mg/L飲水,恩諾沙星300~500 mg/kg拌料,連用3天。
3.口服補液鹽兌溫開水讓病豬自由飲用。
4.對呼吸困難、全身皮膚發紅、敗血癥等病情嚴重的病豬,采取尼可剎米注射液0.5 g靜脈注射,鹽酸山莨菪堿注射液10 ml肌肉注射,頭孢噻呋鈉5 mg/kg靜脈注射、補充能量(葡萄糖、ATP、肌酐)。
經上述治療,3 d 后進食正常,5 d后全愈,療效較好。
(五)體會與建議
1.將病豬隔離,防止病情在豬群中擴散;合理選擇敏感消毒藥進行全場帶豬消毒。常用消毒藥2%福爾馬林、3%來蘇兒、1%氫氧化鈉、1%漂白粉都能很快將其殺死。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欄舍清潔衛生,通風干燥,避免高溫高濕,定期對圈舍進行消毒。
2.病豬待臨床病情得到完全控制后(無新增病例后一周),立即對所有飼養的豬注射豬丹毒、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二聯活疫苗一頭份肌肉注射。貫徹“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方針,每年定期接種注射豬丹毒弱毒菌苗。
3.出欄后補欄時,首先要對圈舍進行嚴格消毒。隔離觀察一周后如無異常,對豬只注射豬丹毒疫苗后才入圈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