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文
近年中國鐵道事業發展舉世共睹,相比于民國時的鐵路,那可是天壤之別。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初,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火車站紛紛貼出了一張令人目瞪口呆的公告。公告大意是:今后旅客攜帶鈔票 (法幣)乘車時,重量需控制在30公斤以內,超過規定重量的一律不得帶上火車。這一規定突破了民國鐵路行李運輸制度的限制,反映了當時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社會狀況。
民國時期,旅客隨身攜帶的物品除了可以放置在擱物架或者車座底下的以外,一律作為行李通過專門的行李車運輸。什么物品可以放置在擱物架或者車座底下呢?范圍非常有限,一般都是小的物件,如路上看的書、吃的零食等。總之,這些物品的體積必須很小。之所以有如此的規定,是因為民國時期坐火車不實行對號入座,如果物品的體積過大,就容易侵占座位、擠占過道。
除放置在擱物架或者車座底下的物品外,其余體積比較大的物品,如箱子、竹筐、戲班的服裝道具等均被視為行李,經行李房過磅、起票后放在行李車上運輸。行李必須是旅行用品,以買賣為目的的商貨通常會被視為包裹,運價也比行李貴。
此外,民國鐵路還特別規定:“金銀、貨幣、紙幣、有價證券及其他貴重物品,概不照行李運輸。”也就是說,鈔票只能隨身攜帶。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行李員看守能力有限,這些貴重物品一旦丟失,鐵路部門承擔不起責任。同樣,旅客也不放心把自己的鈔票放在行李車里。
1946年,惡性通貨膨脹達到高潮,鈔票 (法幣)急速貶值。“拿著一口袋錢買不到一口袋米”成為常態,人們上街買東西需要攜帶成堆的鈔票。這種社會狀況很快影響到了鐵路,很多火車站不斷出現這樣的奇景:旅客扛著麻袋、皮箱,裝著大量鈔票,不經行李房過磅,直接就往車廂里扛。車站工作人員面面相覷,不知道如何處理。事情的尷尬之處在于:按照規定鈔票不能作為行李運輸,自然不需要交行李房過磅,旅客所做的事情并沒有錯。然而裝滿鈔票的麻袋或者皮箱體積很大,如果允許攜帶上車,那么車廂內將變得非常擁擠,旅客沒有多少立足的空間。
權衡之后,鐵路部門想出了應對策略。具體辦法如本文開頭所說,就是限制攜帶鈔票的重量。最初的規定是可以攜帶10公斤以內的鈔票,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后來改為30公斤以內。這些鈔票并不是免費運輸,而是按照“包裹”的形式起票自帶,安全則由旅客自己負責。
鐵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這樣的特殊規定反映了當時惡性通貨膨脹對鐵路的影響。無論在中國鐵路史還是貨幣史上,它都是一個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