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歷屆中央委員全名錄里,從第九屆開始極少出現“按得票多少排名”,直接以“按姓氏筆畫為序”。比如,中央政治局委員名單是這樣顯示的:“毛澤東 林彪 (以下按姓氏筆畫為序)……陳伯達 陳錫聯……”不少人納悶:同樣是“陳”姓,同樣是三個字,為何陳伯達在前,陳錫聯在后?
其實,“按姓氏筆畫排序”內有大文章。
最常見的是姓氏筆畫數由少到多的原則。按照姓的筆畫多少,少的排在前,多的排在后,這些相對簡單,關鍵是姓氏筆畫數相同時,則需按姓氏起次筆排序的原則。按“一(橫)”“丨(豎)”“丿(撇)”“丶(捺、點)”“乛(橫折)”的順序排列。
不過,顯然在“陳伯達”遇上“陳錫聯”,這局仍然沒法破。這便需要依循“同姓一般以姓名的第二個字的筆畫多少為序”。例如,伯和錫,伯的筆畫少,排在前;錫的筆畫多,排在后。
當然,如果姓名是兩個字,第二個字的位置可按零畫對待。例如,陳云和陳伯達,陳云排在前,陳伯達排在后。復姓按單姓對待。兩個名的第一個字筆畫數相同,再看兩個名的第二個字的筆畫多少。
姓氏的筆畫數相同、起筆順序一致的,按“姓氏的字形結構排序”的原則。先左右形字,再上下形字,后整體形字。如,同是8畫[丨乛]的字,“明”在先,“昌”次之,“國”在后。
對于姓氏的筆畫數相同、起筆順序一致,且字形結構相同的,左右形漢字的排序要遵循按“左偏旁”筆畫數由少到多的順序排定之原則;上下形漢字的排序要遵循按“上偏旁”筆畫數由少到多的順序排定之原則;雜合形漢字的排序要遵循按“雜合偏旁”重心所在點位,按逆時針順序排列先后次序排定之原則,比如:同樣是9畫的“逃飐勉匍”。
(文/史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