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春娟
【摘 要】牛奶的產生需要奶牛進行提供,目前,我國各個地區養殖奶牛的情況各不相同,養殖的規模千差萬別,養殖的模式也多有不同,本文主要研究不同養殖模式及存欄規模牛場奶牛的生產性能,希望能夠為奶牛養殖行業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養殖模式;存欄規模;牛場;奶牛;生產性能
[Abstract] Milk production need cow to provid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dairy farming situation varies from region to region, the size of the farming differ in thousands ways, the pattern of farming also have many different,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and amount of scale to zap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dairy industry.
[Key words] Cultivation mode; Amount of scale; Zap. The cow; Production performance
由于自然環境和養殖能力的不同,不同地方的牛場規模也就有所不同,養殖的模式也會存在區別,這也使得養殖的效率出現不同,不同牛場奶牛的生產性能需要進行細致的分析,筆者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歷,闡述不同牛場奶牛的生產能力,希望能夠為奶牛養殖工作提供一些幫助,從而促進奶牛市場的穩定。
1 研究概述
相關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奶牛養殖模式會對奶牛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許多研究人員一直在探討適合不同地區的發展形式的奶牛養殖模式。筆者對我國奶業目前存在的三種主體養殖模式的優劣勢進行了分析比較,認為適度規模化、標準化奶牛養殖模式應是我國奶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同一養殖模式下牛群規模結構的變化,反應了牛場的管理水平,也影響了奶牛的生產水平。盡管從表面看來,奶牛場的養殖規模與奶牛的生產性能、牛群的經濟效益沒有必然的聯系,然而,通過養殖規模能夠映射出牛場的組織效率和技術結構因素,這些因素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奶牛的生產水平和牛群效益。通過對奶牛群體的改良測定,能夠了解牛只的生產水平和牛群的繁殖狀況,有針對性地改進牛場養殖模式,調整飼養規模,對指導奶牛生產和育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奶牛業的發展與地區資源特點關系密切,通過結合本地區的基礎資源、奶牛數量等信息,研究探討奶牛的生產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
2 數據收集及分組
筆者的研究過程收集了多家奶牛場自2006~2012年的生產性能數據,包括奶牛的平均胎次、日產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體細胞數、細胞分、校正奶量和305d奶量。根據養殖模式,將牛場分為規模化牧場和養殖小區兩組,將牧場按存欄的規模分為4組,分別是:300頭以下、300~600頭、600~1000頭和1000頭以上。
3 研究結果
在調查的86家奶牛場中,有73家是規模化的牧場,13家是養殖小區,它們的養殖規模大不相同,而且養殖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同,規模化牛場的養殖規范化水平更高,能夠有效地提高奶牛的生產能力,而養殖小區的養殖能力相對欠缺,奶牛無法達到預期的產能。由于所調研牛場均為參加DHI測定牛場,而DHI技術的應用對牛只系譜檔案有嚴格的要求,大部分的養殖小區系譜檔案和生產記錄不規范,因此參測牛場以規模化牧場為主,養殖散戶不在研究范圍之內。
所有牛場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即是牛群的平均胎次比較低。計算86家奶牛場的胎次分布范圍為1.2~3.5。一般為了保持牛群較高的產奶潛力和持續力,平均胎次為3.0~3.5比較合理,由此可見我國奶牛的胎次水平較低。分析引起平均胎次低的原因:一是個別為新建牛場,引入牛只多為青年牛;二是大部分牛場牛只利用年限短,淘汰率高。
奶牛日產奶量在兩種養殖模式下差異不顯著,而牧場養殖模式下奶牛的校正奶量、305d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顯著高于養殖小區。體細胞數比較結果顯示,牧場體細胞數高,而體細胞分卻偏低,查找原因發現個別牛只體細胞數過高導致整體平均體細胞數上升[2]。
4 提高奶牛生產性能的措施
當奶牛的子宮、卵巢出現疾病時,會直接影響到奶牛的妊娠行為,這是最主要也是最嚴重的影響因素,子宮等部位的主要癥狀包括子宮內膜炎、卵巢囊腫、持久黃體等。出現這些癥狀之后,奶牛的發情期會發生延遲,發情的行為程度減弱,時間縮短,在受孕時難以成功,因此,對待這類疾病時,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
在飼養的環節,需要對這些奶牛投入更多的關心,加強飼養環節的管理。當奶牛出現發情的癥狀時,要及時的進行配種,提高懷孕的成功率。當發現奶牛具有不孕的癥狀時,要及時的通知獸醫進行治療,當奶牛產后60d仍沒有發情的行為,則要對其進行檢查,查明不孕的原因,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催情藥物,誘導奶牛發情,使奶牛能夠盡早的配種。
一般情況下,及時的讓奶牛進行配種是提高受孕率的關鍵,因此,在飼養的過程中,飼養人員要及時的發現奶牛的發情行為,可以為每頭奶牛制作一個繁殖明細卡,這樣這頭奶牛的繁殖時間就能準確的獲知,減少了診斷的流程,飼養人員對奶牛要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做好繁殖方面的記錄,減少不孕行為的發生。
總之,目前我國的奶牛養殖模式和存欄規模各不相同,這是由我國的客觀環境和人為因素造成的,但總體而言,規模化的牛場產能更高,能夠提供充足的奶源,但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奶牛場則無法達到預期的產能,其產奶能力與規模化牛場存在較大的差距,為此,在養殖的過程中,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提高自身的規范化水平,合理地進行飼喂,同時要避免奶牛出現不孕的情況,定期對奶牛進行身體檢查,在發現異常情況之后,及時進行處理,提高奶牛的受孕率,從而提高奶牛的生產性能。
參考文獻:
[1]劉元.牛場養殖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12,(4):38-39.
[2]李宇.奶牛牛場養殖關鍵技術[J].中國獸醫雜志,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