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王源紹,張亞云,喬克婷,馮崇毅
近年來,國家多次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全國很多高校均開展了相關研究,對于如何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等內容有效對接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本文結合我校校企合作實例,深度融合企業對學生技能要求,將車間工作內容與理論教學進行改革,既鍛煉學生技能水平,使其完全勝任企業需求,又能夠讓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最終達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關于教學過程,尤其是實踐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前幾年主要集中在國內高職類學校,很多學校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踐嘗試。部分高職院校依托良好的校企合作和政策支持,通過課程設計、企業合作、教學模式改革等進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嘗試。如,段福生以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對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進行了探索,研究并實際構建了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校企一體、教產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王進思、黃六勝通過與不同品牌進行深度合作,從而使學生畢業后更快融入工作,達到企業要求的方法來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的辦學思路。智淑亞、凌秀根據當地企業需求,校企密切合作開發多樣化的真實項目,通過模擬生產過程,實施完整的項目案例,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羅貴隆等人認為制定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標準,構建貼近生產實際的教學環境,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施職業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有效對接的保障。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文中提出,要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實訓實習的課時占專業教學總課時的比例達到30%以上,建立實訓實習質量保障機制。此意見明確提出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而應用型本科類高校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偏少,通過對國內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現狀進行思考總結,目前我國在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研究探索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部分學校無法有效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完全對接。受制于教學場地、師資力量、傳統教學方法等因素,無法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改革,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依然按照原來大綱進行編寫、實施,只是在實踐過程中生硬地加入部分企業需求的工作內容,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實際技能需求。
(2)有些學校純粹照搬企業生產過程。將企業對工人的技能需求及要求,完全搬入實踐教學課程中,在實踐課程中,完全按照企業生產流程和規范進行實踐訓練,或探索校中廠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按照工人工作模式進行鍛煉和生產。這種模式雖然縮短了學生適應工作的時間,但帶來的弊端十分明顯,很多學生只知道熟練的操作,卻無法將所學理論和知識與工作內容有效結合,由不懂生產的極端走向了只懂生產的極端。
作為應用型本科學校,其教育的目的不應僅僅教會學生如何完成好某一項工作,而要在培養其動手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并能夠掌握更多學習方法。將所學知識及方法與未來的工作內容相融合,起到互相促進、互相支持的作用。而如何更有效地將教學過程與生產對接、融合,真正讓學生成為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根據專業特色、學校模式及定位發展,進行研究探索及嘗試。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是本科學校汽車類專業之一,其主要面向汽車后市場,培養應用型汽車人才。其培養目標不僅僅局限于汽車維修或營銷等單一方向,更是要培養具有優秀的綜合素質,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能適應廣闊的汽車后市場領域的綜合應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融合,并起到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效果,需要開展深入探討和研究。探索如何使其理論知識學習與動手實踐能力融合,使學生成為既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又具備扎實理論知識的綜合技能型人才。
結合本校實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基地,進行教學新模式的探討。基于與保時捷(中國)實習生項目的深度合作,融合本專業學生專業課程安排,開展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探索研究。綜合前面提到的兩方面問題,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融合進行教學改革嘗試。
以汽車售后維修中最基本的保養工作(機油和機油濾清器的更換)為實施載體開展研究。制定兩種教學實施方案,并在教學完成后,針對不同的方案進行評測,檢驗不同方案的教學效果。
方案一:完全按照企業員工的工作流程,將工作流程完整移植到實踐教學過程中,如圖1所示,讓學生完全按照企業工作要求,逐一完成相關實訓操作內容,最終達到企業要求。

圖1 方案一工作流程內容示例
方案二:對企業工作流程進行重新設計,在保持原流程規范操作的基礎上,對理論課程中與實踐操作相關聯的知識進行重新設計和整理,以問題和思考的形式融入實踐操作流程,讓學生在進行操作實踐的同時能夠及時思考回顧相關聯的理論知識。如圖2所示,在原流程中相關步驟中,增加與操作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思考的內容,使學生在進行相關實踐操作前,進行回憶思考并完善相關理論知識。帶著思考和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操作。

圖2 方案二工作流程改進內容示例
分別按照方案一和方案二,隨機挑選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訓練。在完成所有實踐活動后,發放測試題目并進行隨機考核。通過測驗結果,方案二進行相關實踐操作的學生,其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理解程度大大高于按照方案一進行相關操作的學生。采用方案二進行實操訓練的學生,理論知識考核平均分約85分,而采用方案一進行實操訓練的學生其理論知識考核平均分70分左右。在測試題目之外,安排專業老師對兩組學生進行相關專業知識面試交流,通過主觀評價,方案二組的同學對操作技能的理解,高于方案一組同學。通過客觀及主觀評價,均證明采用新方案的教學效果在理論知識和實踐融合效果上,明顯優于采用原方案的效果。
通過對生產過程的詳細消化吸收,以及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深入分解提煉,將二者完整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學生產相融合的新的實踐課程操作流程。在此流程當中,對涉及到相關理論課程的步驟,補充其對知識點的思考理解,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僅僅知道按照流程去做,更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去做,與此步驟相關的理論知識是什么。通過這樣,讓理論與實踐互補,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也同時鞏固理論知識,真正做到教學與生產融合。
創新實踐模式,需要老師更多的思考,同時也需要校企合作平臺的支持。采用這種方法,需要老師在對企業工作要求的深度理解的基礎上,與本身理論課程進行融合。真正讓理論融入實踐,實踐反哺理論,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練到技術,不僅僅是只會操作或只會理論。而老師對企業工作要求的理解,建立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礎上,充分共享相關技術資料,才能較好地進行知識融合。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適應更多的工作需求和能力的要求,達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