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寧
南宋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一詩中,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采用以景言理、借物抒情的手法,道出了在困難或挑戰面前只有勇于探索不退卻,才能闖過難關、獲得成功的道理。時值改革強軍的新形勢,每每吟誦起這首詩,使我不由自主地憶起親歷的幾次改革經歷,想起自己那一段段赤心迎軍改、愛拼才會贏的奮斗豪情。
軍旅中經歷的第一次改革是在1998年。此前黨的十五大提出了質量建軍的戰略部署,確定裁軍50萬,大幅度減少陸軍員額,我團被列為撤編對象。當時,我在團里當參謀,負責戰備訓練工作,時常加班加點、廢寢忘食工作,軍校畢業不到3年,團里便擬定讓我到某連任連長,任命方案已報到師。然而,期待中我等到的卻不是任職通知,而是我團即將解散、調職晉級凍結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何去何從、是走是留沖擊著每名官兵的內心,一些人開始變得躁動不安和憂慮起來。我盡管干齡時間短,被安排轉業的可能性不大,但一想到將要離開距家較近、地處城郊的原單位,不知將去何方時,心里還是不由得長起“草”來。之后,一場場改革教育陸續展開,經過一番心靈的洗禮,我也從原來的愕然、茫然開始變得淡然、坦然。
團撤編后,我被交流到離家較遠、駐地在山溝的另一個野戰團。報到時,干部部門同志告訴我:“雖然你以前在團機關工作,但我們機關并不缺員,二連缺一名副指導員,你到那里鍛煉一下吧!”雖然沒進團機關,但我并不在意,感到沒有邊緣的崗位,只有邊緣的態度,副指導員崗位雖然平凡,一樣可以創造精彩。每天除了盡好崗位之責外,還可靜下心來讀書,沉下身子寫作,全然忘了山溝里的寂寞。那年夏天,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全團赴松花江流域抗洪搶險,負責新聞報道的干事家屬生產,政治處主任正在左右為難之際,營教導員推薦了我。抗洪期間,我在《哈爾濱日報》《前進報》《解放軍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發稿十余篇,當部隊抗洪凱旋、我準備返回連隊時,政治處決定留我在機關工作。
經歷的第二次改革是在2003年。為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趨勢,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裁軍20萬。我師被列為改旅對象,這就意味著全師很大一部分官兵將面臨復轉或交流,那時因軍人工資待遇和地方相比有些偏低,許多同志借此機會選擇轉業。當時,我已到師機關當參謀,在干齡和年齡上雖然不屬被限制離隊范疇,但師改旅后人多編少,留下來很可能被列入編外或交流到外地。但熱愛軍旅的我還是渴望留下,想在部隊實現價值。對此,包括家屬在內的很多親人朋友紛紛勸我轉業算了,說這樣即便留下也難有發展,不如趁當時國家有軍轉好政策到地方闖一闖。然而,我最終還是堅持己見、以編外參謀的身份留在了旅機關,一如既往地按在編參謀的工作標準孜孜以求學習,努力干好工作。第二年,軍區組織參謀業務技能比武競賽,我因成績優異被某聯勤分部選中,我又走到了更大的發展平臺。在分部機關及所屬部隊工作的十余年里,我依然刻苦鉆研,奮發向上,努力拼搏,展翅翱翔,多次立功受獎評先。每逢遇到老部隊領導和戰友,他們都夸我“踏踏實實有進步”。
我又經歷了第三次改革。2015年9月習主席宣布裁軍30萬,改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涉及人員之多都前所未有。2016年,軍區聯勤部走入歷史,組建了戰區聯勤保障中心,每名分部官兵在“脖子以下”改革中都將面臨進退去留的選擇。又走到軍旅人生十字路口的我,說心里話,雖然已做好了告別軍營的思想準備,憑能力素質到地方再顯身手,但還是不想走,還是愿將此身付軍旅,繼續為部隊干點事。為此,思想上我按部隊減編的情形做好準備,工作上我按部隊不減編的情形盡好職責,依然作風不松、斗志不減、標準不降,以一名黨員的覺悟嚴以律己,在位一分鐘就盡責六十秒,穿軍裝一天就立好軍人樣。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中聚散總關情。寫稿間隙點開電腦保存的一首老歌:“再回首背影已遠走,再回首淚眼朦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溫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對多少傷痛和迷惑……”20余載的軍旅往事,如影集一樣輕翻,訴說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也許這一次我真的會離開熱戀的軍營,對此我既不會悲觀失望,也不會怨天尤人,一定脫下軍裝仍要留住軍魂,以軍人的好樣子跨過改革的門檻子;也許這一次我還會留下來,那么我一定倍加珍惜難得的機會,擼起袖子加油干,利用自己的經驗積累竭盡全力做貢獻。但無論結果怎樣,我都會保持拼搏的豪情,秉承奮斗的力量,持之以恒的向上追求不會變、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不會丟、常嚴不松的優良作風不會改,在以后的崢嶸歲月中再譜新篇,再創佳績,再塑一個大寫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