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研究”課題組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強化科技引領實現產業興旺
“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研究”課題組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實現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要求,必須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四川省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農業科技進步與科技力量難以滿足產業興旺的發展需求。要實現產業興旺,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引領作用,整合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不斷完善我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構筑產業興旺的科技支撐。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農業科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產業興旺被擺在第一位。鄉村產業興旺,就是要扭轉農業農村發展的矛盾,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這3個重點,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四川作為農業大省,是我國重要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生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對四川農業大省的金字招牌不能丟,帶頭作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文章,推進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引領產業發展的最主要驅動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然而,目前四川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與鄉村振興要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必須采取措施切實夯實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
當前,四川省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農業科技進步與科技力量難以滿足產業興旺的發展需求。
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缺乏,真正原創性的東西不多;重成果研究、輕技術集成,產前、產中、產后技術集成配套等公益性研究不夠;農業科技型企業規模小、農業產業化科技含量不高,龍頭企業技術帶動能力有限、品牌開發力量不足、資源整合力度不大,競爭力弱,產業發展缺乏主動權。
我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40%,遠低于美、日70%~80%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水平,更低于德、法、以色列等國家90%的轉化率水平。盡管全省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已突破50%,但國標二級以上的優質水稻面積僅占23%;我省農業節水灌溉面積比重僅為8.56%,位列全國第25位;化肥施用量達25kg/667m2,超出聯合國糧農組織15kg/667m2的上限標準。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6%,與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存在較大差距。
農業“良種、良技、良法、良具”配套技術推廣應用步伐遲滯,缺乏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綜合服務平臺。作為育種、制種大省,我省種業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種業企業“弱、小、散”特征明顯,與科研院所之間缺乏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雖然種質資源豐富但突破性品種少的問題較為嚴峻。
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緊密,農機裝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缺乏、裝備水平差,農機裝備創新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我省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比全國低了9%,農機動力為6.54kW/hm2,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80%。適應于丘區、山區地形地貌條件的小微型農機和草原畜牧業機械設備研發滯后,難以實現大中小、高中低、動力與機具、糧食機械與其他機械的合理配置。
要全面振興鄉村,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引領作用,整合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不斷完善我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緊緊圍繞事關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公益性、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重大科技合作等戰略需求,統籌部署農業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系統布局基地和人才團隊建設,激勵更多優秀人才下鄉創業,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一是要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核心是要培育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的多元創新主體。要改變過去過度依賴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創新體系。加快培育創新型現代農業科技企業,更好發揮農業企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作用。特別是要加強農業科技企業在應用型農業科技成果研發上的主體作用,縮短應用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鏈條。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上的主體作用,強化科研院所和高校對應用型技術的研究和轉化。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在科技普及、推廣服務、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合作。二是要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核心是要建立公益性和市場化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充分認識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巨大社會效益,強化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在農業科技體系轉化推廣中的基礎性地位。不斷壯大社會化創新創業服務主體,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強大合力。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科技示范戶等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強農業科技示范,提高技術需求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一是要加快實施和部署重大科技創新工程。以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大力實施優異基因挖掘、綠色發展技術創新、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創新、智慧農業基礎科技工程,在全省建設一批農業科技野外臺站、區域性農業實驗站。以主要農作物、經濟作物、農業動物、林木花草、微生物等面臨國內外種業競爭壓力的主要動植物種業為重點,聚焦種業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發展綠色種業,構建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科技支撐的產學研一體化種業創新體制。二是要加快實施和部署重大成果轉化工程。以重大成果轉化工程為抓手,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川米優化、川油雙增、川茶提質增效、川果轉型升級、川菜出口創匯和優質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三是加快實施和部署農業人才培育工程。以人才培育工程為抓手,培育一批國際領軍人才,建設一批國內外領先的創新團隊及平臺,建設一批國內外重要科技合作基地,支撐引領我省現代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健康發展。
一是要構建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科技支撐。圍繞糧食安全戰略,持續增強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重點開展主要糧食豐產增效,耕地質量提升和中低產田綜合改良,糧食綠色生態儲運,畜禽水產安全高效養殖與重大疫病防控,主要經濟作物優質高產,充分發揮科技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方面的支撐作用。二是要構建綠色發展科技支撐。圍繞綠色、生態、高效、優質、安全的科技需求,重點突破節水農業、循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農林防災減災以及農產品綠色物流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快形成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三是要構建智慧農業科技支撐。圍繞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重點開展智能農機裝備與高效設施、農業智能生產和農業智慧經營等技術和產品研發,實現傳統精耕細作、現代信息技術與物質裝備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貧困地區轉移轉化,提高科技扶貧對貧困地區發展的支持作用。圍繞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設立科技專項,組織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攻關。圍繞貧困地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開發、引進、集成、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創新貧困地區科技幫扶方式,針對不同貧困區域、貧困家庭實施差異化的技術幫扶措施。加大對貧困地區有勞動能力家庭的技術幫扶力度,根據貧困家庭勞動力的技術接受能力,實施有針對性的技術幫扶,重點加強基礎性技術的指導。對于專業性強、掌握難度大的技術和接收能力弱的貧困人口,要注重借助外力,重點依靠科技示范戶和基層農技人員的技術供給。積極引導和支持科技示范戶、基層科技人員與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創辦、領辦、協辦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人口脫貧。
近年來,我省 “川字號”“川茶”“川果”“川豬”“川糧”“川藥”“川酒”等一大批名優特新農產品得到較為快速的發展。但從整體上看,我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市場潛力挖掘不夠、有效供給不足,市場競爭力還較弱。必須通過集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全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在特色產業興旺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圍繞“川字號”特色農產品產業提質增效,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以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為基礎,積極推進本地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整合產業(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引導創新要素向省內集聚。圍繞特色產業發展,采取“科技特派員+基地+農戶”“科技特派員+協會+基地+農戶”“法人科技特派員”“創業型科技特派員”“集體創業型大學生科技特派員”等發展模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實現科技特派員與農戶利益的共贏,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2017-11-20
課題負責人:李曉
執筆人:李曉,趙穎文,杜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