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曉斌,蔣 俊,崔 成,馮 林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油菜創新團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菜花飄香的背后是腳踏實地的科技創新
蒲曉斌,蔣 俊,崔 成,馮 林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油菜創新團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在全國油菜總體滑坡形勢下,四川省油菜生產面積和總產卻不降反升,這背后離不開我省油菜創新團隊專家們務實的創新性研究工作。
四川油菜創新團隊作為地方性產業技術體系在2009年率先于全國啟動,著眼全產業鏈,設置產前、產中、產后不同技術環節研究崗位13個,成員由技術顧問1人、首席兼崗位專家1人、崗位專家12人組成,分別來自我省油菜主要科研單位和高校。
作為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補充,四川油菜創新團隊立足于四川油菜產業實際,主要針對我省油菜全產業鏈發展存在的突破性和專用性品種少、高效栽培技術和模式創新不夠、病蟲草害特別是根腫病和菌核病發生嚴重、機械化生產程度低、油脂精深加工技術缺乏等關鍵難題,在完成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委托的各項任務的同時,從育種創新、良種繁育、耕作栽培、病蟲害防控、農機研發、油脂加工等不同環節開展全產業鏈創新研究和產業化示范推廣,經2009~2016年8年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效。
先后收集引進各類油菜優異資源758份,通過廣泛雜交和系統選育,創制出通過鑒定的育種親本89份,其中JA系列不育系能夠徹底解決油菜繁殖制種難題,居國際同類領先水平;育成通過國家或四川省審定新品種41個。在審定品種中,國審3個;被列為國(省)主導品種22個(次);較對照產量或產油量增加8%以上的突破性品種35個;較對照增產10%以上且增油10%以上的突破性品種11個;機收專用品種3個;有8個被列為國(省)主導品種;川油36是我省至今唯一通過長江上、中、下游國家審定的廣適品種,多年被列為全國和四川省主導品種;蓉油18通過國家審定,獲省農轉資金資助,是國家長江上游品種聯試對照種;川油41比省區試對照增產15%以上,為四川省主導品種;宜油17比省區試對照增產13%以上,為四川省主導品種;作油06-8是適宜機械化生產專用品種。高芥酸工業專用品種為我省特色研究,已育成多個新組合進入國家(省)第二年品種聯合試驗。這些品種的育成,為從品種源頭提升產業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2.1 免耕機播機收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通過選育適宜機播機收高產品種,實現“四改”(改翻耕人工育苗移栽為免耕機械直播,改人工收獲為機械收獲),每667m2可少投入5個以上人工,至少節本增收300元以上。
2.2.2 油菜遲直播覆草避災高產栽培技術 推遲播種,避開秋雨陰濕天氣,加大種植密度,加強肥水管理,空行用稻草覆蓋,保證高產,每667m2至少節本增收120元。
2.2.3 油菜套作栽培技術 以間(套)復種為主要特征的“馬鈴薯(或澤瀉)/油菜套作覆草栽培”,先后在廣漢、邛崍、彭山等地示范,各類示范區累計增產菜籽264萬kg,創綜合社會效益594萬元。
2.2.4 旱地“馬鈴薯//油菜/玉米”(或“油菜/玉米/大豆”)新三熟周年高效栽培模式 實行旱坡地糧油種植模式改革,周年高產高效,“馬鈴薯//油菜/玉米”和“油菜/玉米/大豆”種植模式分別較傳統“麥/玉/苕”模式每667m2年增收398元和369元。
2.2.5 科佳與福帥得聯用防治根腫病技術 以“科佳+福帥得”灌根措施,實現油菜根腫病防效達85%以上,按每年防治面積20萬hm2、每667m2減少損失15kg計,年可減損4500萬kg,挽回損失2億元以上。
2.2.6 生防菌盾殼霉菌防治菌核病技術 采取“盾殼霉菌土壤處理”措施,具有簡單、易行、高效等特點,經在三臺等地的油菜田間防治,菌核腐爛率達96%以上,在油菜和蔬菜菌核病防治上具有廣闊前景。
2.2.7 四川油菜田雜草綜合防除技術 針對四川省油菜田單雙子葉雜草混生嚴重的問題,研究提出雜草綜合防除技術,可高效防除油菜田間雜草,提高油菜產量5%~20%,為農戶每667m2增收數十至上百元。
通過創新團隊項目建設,解決了好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缺乏有效推廣機制難題,在核心示范樣板和高產創建典型的輻射帶動和科技宣傳作用下,使育成的突破性新品種和研制集成的生產新技術(模式)實現了產業化推廣應用。
在全省累計建立示范基地186個,示范面積累計1160hm2;累計大面積推廣育成的高產高油新品種、機收專用新品種、高效栽培新技術、復種輪作新技術及病蟲草害防治新技術等300萬hm2(約占我省油菜總面積的1/3),按每667m2增收菜籽20kg、售價5.0元/kg、節本50元計,累計增產9億kg,增油3億kg,增收45億元,節約成本22.5億元。
每個崗位專家分別重點聯系1~2個示范基地縣、技術指導2~3個示范基地縣,同時服務于其他油菜產區。人均每月到基地2~5次,8年累計到基層指導1871人次。此外,還與團隊之外的專家和國家產業體系專家廣泛合作,共同開展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工作。
以油菜產業技術為主要內容,采取電視電臺講座、影像錄制、培訓班、培訓會、咨詢會、現場指導、邀請國內外專家授課等多種形式,先后召開各類培訓會672次、觀摩會57次,累計直接和間接培訓基層技術人員2.4萬人次,培訓農民85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60萬份。
與產業緊密結合,打造全產業鏈創新模式,特別是協助油脂加工企業建立雙低優質無公害油菜籽原料基地,實現免費供種、免費肥料和技術配套、優質菜籽統購、“農超”對接,如:“政府(三臺縣農業局)+種業公司(武漢圣光)+基地(三臺建平)+科研(創新團隊)+肥料公司(四川臺沃)+油脂企業(神龍油脂)+超市(紅旗連鎖)”“科研(創新團隊)+種業公司(四川國豪)+基地(梓潼豢龍)+油脂企業(大坪油脂)+超市(紅旗連鎖)”。
在溫江、邛崍、新都等地實施了油菜美化栽培試驗,將油菜的生產價值和觀賞價值有機結合,實現農業物質產品、藝術產品和農業休閑產品三豐收,分別在四川電視臺等媒體報道,擴大了社會影響。
獲得部省級成果獎勵13項,其中,“甘藍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創制與應用”獲2011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3年中華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川油系列新品種豐產優質高效技術集成與推廣”獲2016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獲得“一種防治菌核病的生防菌盾殼霉Cm2004菌株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等發明專利11項; “一種新型油菜全喂入聯合收割機專用脫粒錕”等實用新型專利5項; “JA9”“川油36”等品種權21個; 形成“四川省旱地油菜生產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11項; 出版《四川油菜生產實用技術》和《十字花科植物根腫病癥狀識別及防治技術》2部專著。
協助企業創建“金調”“鄉老坎”“仙餐”“艾尚樂活”“壹格”和“梓香”牌六大食用油產品,遠銷省內外和香港市場;協助打造“SIPO”牌高芥酸工業用油,開發出芥酸酰胺等工業衍生產品,占有全世界30%和亞洲60%以上的市場份額。初步打造出4大自主油脂品牌:蜀油香牌(低端經濟型)、好啊油牌(中端風味型)、科立優牌(中端營養型)、油寶牌(高端功能型)。提出“留香保活”油脂加工新理念,并初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工藝技術1套。
油菜產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干旱、濕害、凍害和食用油質量安全。針對干旱、濕害和凍害,積極配合國家油菜產業體系工作,在每個油菜生長季節均針對我省區域實際,制定相應防災減災技術措施,并親臨現場指導或播放視頻資料;針對溶劑油、潲水油、反式脂肪酸等問題,積極配合新聞媒體工作,為群眾答疑解惑,引導健康消費,消除不良影響。
共處置典型應急事件3次,撰寫調研報告和生產建議23篇,報送產業工作信息909條。撰寫的調研報告和生產建議多以網絡平臺如:《創新團隊工作動態》《四川農業科技》《農業科技通訊》等媒體發表,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團隊創新研究工作先后在國家科技部、農業部網站、中國農業統計年鑒等媒體宣傳報道4次;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網站、四川新聞網、四川電視臺、四川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宣傳報道12次;在我省各地市州、區(縣)級媒體報道61次,有效擴大了社會影響。
采取技術培訓、資料贈送、物資贈送、生活用品贈送等方式,派出專家34名(其中崗位專家林權、田露申長期定點扶貧),在扶貧縣建立油菜產業示范基地21個,面積合計6700hm2左右,指導建立專業合作社20余家,幫扶貧困戶390余戶,參與地方技術扶貧專家服務團12人,開展巡回指導64次,開展培訓指導57場次,培訓1.5萬余人次。
加強遠緣雜交和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加強油菜育種材料在增產潛力、抗病能力、高油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創制廣適、高產、高油、宜機收、抗根腫病、抗菌核病等優異育種材料,培育出產量更高、抗性更強、含油量更高的廣適多抗適應機械化生產突破性品種。
針對病蟲草害出現的新情況,繼續開展油菜減肥減藥、病蟲草害高效綠色綜合防控新技術和新藥劑研發,將油菜病蟲草害防治與生產模式改變后的栽培方式結合起來,做到新型的栽培方式配套有效的防治措施。
組織育種、栽培、農機、植保及農業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專家協同開展研究,做到油菜品種、農藝和農機“三結合”,進一步提高油菜機播機收輕簡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廣成效;加強油菜多功能開發研究,提升油菜產業綜合經濟效益。
重點研發適宜西南丘陵山區高濕分土壤的油菜精量播種機;研發適合丘陵山區的油菜收獲機和機收技術;深入開展油脂適度精煉工藝研究,著力開展高原優質特色菜籽油加工工藝研究。
在貧困地區重點開展油菜產業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資料和物資幫扶等工作,并結合精準扶貧,進一步加強油菜產業技術的示范推廣。
我省油菜創新團隊針對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明確,技術路線切實可行,為解決制約生產和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所開展的工作成效顯著。在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財政經費的穩定支持下,必將繼續以創新引領我省油菜產業健康發展。
2017-09-05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油菜創新團隊2009~2016年工作總結。
蒲曉斌(1973-),男,研究員,四川南部縣人,主要從事油菜遺傳育種、種質資源及生物技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