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奎,李仕貴,趙德明,黃廷友,鄭家國,馬 均, 黃 富,李乾安,劉福平,吳 凡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水稻創新團隊,四川 成都 610000)
協同創新結碩果助推產業新發展
鄭家奎,李仕貴,趙德明,黃廷友,鄭家國,馬 均, 黃 富,李乾安,劉福平,吳 凡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水稻創新團隊,四川 成都 610000)
2009年在四川省農業廳主導下,組建農科教結合、研究與示范推廣為一體的四川水稻創新團隊。開展全產業鏈創新,構建技術擴散推廣模式,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建立長期協作推廣機制。取得如下結果。
選育適宜四川種植的雜交水稻新品種104個次通過審定(國家審定37個、四川省審定67個),其中18個品種(含超級稻品種、優質稻品種和高產品種)51次被遴選為四川省主導品種,占比由2009年組建之初的25%上升到2016年的83.3%,有效地解決了四川超級稻、中高檔優質品種缺乏的瓶頸,使四川省超級稻種植面積和達到國頒二級標準的中高檔優質稻面積比團隊組建之初的2009年擴大了16%和3倍有余;構建出共性、區域和專項技術19項,成為四川省高產創建和超級稻示范推廣的主要技術,其中5項24次被遴選為四川省主推技術,占比由25%提升到100%;創立稻米品種3個,“源高牌”生態大米獲得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優質稻米”、中國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金獎”稱號;“大土土牌”大米獲得有機認證。
8年來建立示范片(點)205個,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示范,召開全省或區域性現場觀摩培訓會65次,創造了一批高產典型,參與全省高產示范片建設,全程參加超級稻示范推廣。實現了高產典型帶動、現場觀摩帶動和技術培訓帶動,促進成果快速轉化。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由2009年的全省平均單產500kg/667m2提高到2015年的519kg/667m2,增產3.8%。
把參與或組織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和到基層開展技術服務作為考核內容,促進基層技術人員素質與服務水平的提升。8年來參與或組織科技培訓323次,培訓基層農業科技人員1萬人次以上,培訓農民或專業大戶4.1萬人次,發放相關技術資料、明白紙等7萬份次以上。廣泛開展為生產服務、為種業和米業企業服務、為突發性生產災害服務和為決策服務等四方面技術服務。8年來有552人次到基層、241人次到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協助處理突發性災害30余次,撰寫各類建議45篇,其中得到省領導重視并批示的有7篇。
通過建立學科內成果共享和學科間相互支撐機制,實現科研單位間的長效合作。通過與部省其他項目結合,項目承擔縣需要科技支撐,科研院校需要成果示范推廣,二者需求的結合就形成產研結合的長效機制。
獲得各級政府獎勵34項次,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其完成單位均是兩個或3個以上單位完成;獲人才獎3人;獲植物新品種保護權60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制定地方標準7項。
團隊的科技創新已成為四川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主要來源,也成為技術服務的主要力量。成果的推廣,使超級稻推廣面積由2009年的46.67萬hm2擴大到2015年的54.13萬hm2,增長16%;品質達到國頒二級以上的中高檔優質米面積由20萬hm2提高到66.67萬hm2,全省平均單產由2009年的500kg/667m2提高到2015年的519kg/667m2,增長3.8%。團隊研究的新品種在全省的覆蓋度達到70%以上,新技術和新模式覆蓋度超過50%。
多年來四川的水稻研究項目均是以單一學科(如育種、栽培、植保等)的方式進行,力量分散,難以形成以產業為主線,以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為重點,以共性技術和區域技術研究相結合,研究與示范推廣為一體的協同團隊,四川省農業廳和四川省財政廳針對這一問題,分別于2009年和2014年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水稻創新團隊第一、二期建設項目,組建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廣部門和企業的育種、栽培、植保、土肥、良種繁殖、農機及區域研究等多學科的專家和科技示范縣組成的集農科教協同創新、科研與示范為一體的團隊,采用邊研究、邊示范、邊培訓、邊推廣的技術路線,從主導品種培育、主推技術構建、病蟲綠色防控、高效種子生產、稻米品牌創立等全產業鏈開展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形成了“良種、良法、良壤、良態、良機”五良結合的水稻產業共性與區域關鍵技術體系,通過示范縣和示范基地的示范,服務于大面積水稻生產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針對四川省水稻品種類型有中稻+再生稻、中秈遲熟、中秈中熟和山區中稻、早熟共5種類型,耕作制度有冬水田和稻麥(油)兩熟,氣候高溫、寡照、多濕的特點和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川中及成都平原5大水稻產區,因地制宜地選育高產、優質、抗性和廣適“四性”結合的主導品種,研究形成集高產、保產、安全、可持續的主推技術和區域技術,因地制宜地協助企業創立稻米品牌,以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2.1.1 選育主導品種,促進產業發展 通過雜交水稻新材料創制50份以上,育成通過國家或四川省審定雜交水稻新品種104個次,其中國家審定品種37個、四川省審定品種67個,形成了內優、宜香、瀘優(德優、旌優)、B優、川農優、蓉優等系列品種,18個品種51次被遴選為四川省主導品種;占比由2009年的25%提高到2016年的85.71%,成為全省主導品種的主要來源。這些品種的選育,有效地解決了四川省的超級稻、中高檔優質稻品種缺乏的問題。
圍繞糧食安全和新增100億斤糧食的目標,開展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育成被農業部認定的適宜四川種植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德香4103(2011年認定)、F優498(2014年認定)、宜香2115(2015年認定)和德優4727(2016年認定)等4個超級稻品種。這些品種育成,有效地解決了四川省超級稻推廣過程中缺乏優質超級稻難題。其中德香4103由于產量與品質結合較好、頭季稻和再生稻產量均高、且氮高效,不但成為四川省主導品種,而且被大農和農業有限公司開發出“糯粒香”優質品牌大米,作為產業經營的主要品種; F優498經多年示范,表現突出的產量水平且稻米品質達到國頒三級,成為國家上游區域試驗對照品種;宜香2115和德優4727不但在區域試驗中產量比對照增產5%以上,而且品質達到國頒二級標準,實現產量和品質的有機結合。這些超級稻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四川省超級稻的推廣,年推廣面積由2009年的46.67萬hm2提高到2015年的54.13萬hm2,面積增加16%以上。
針對四川水稻主產區生長期間日照時數少、高溫逼熟不利于優質形成的問題,加大了品質穩定性的選育力度,選育出適合四川推廣種植的優質品種23個,其中達到國頒二級優質標準的品種11個(分別是宜香2115、德優4727、宜香優7633、渝香203、宜香4245、內5優5399、內5優39、旌香127和宜香優37等),這些品種的推廣應用,有效地緩解了我省缺乏中高檔優質稻的難題,不但保持了全省水稻優質品率保持在70%以上,而且也使全省達到國頒二級標準的中高檔優質品率從2009年的年種植面積20萬hm2提高到年種植面積66.67萬hm2以上,提高了3倍有余,有效地提升了我省稻米品質。
四川省水稻品種的選育,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認可,團隊成員主研形成的品種相關成果獲得國家、省部及市級成果獎勵27項,其中團隊成員完成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3人分別獲得四川省宜賓市科技杰出貢獻獎、樂山市科技杰出貢獻獎和德陽市科技杰出貢獻獎。獲植物新品種權60項。
2.1.2 構建四川水稻主推技術 團隊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簡化和可持續的產業發展目標,通過500多次試驗,形成共性集成技術和區域集成技術、單項技術或專業技術19項。其中水稻優化定拋技術、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水稻走道式秸稈還田生態種植新技術、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等5項24次成為四川省主推技術,2016年占全省水稻主推技術的100%。技術地推廣應用,為全省大面積生產、水稻高產創建和超級稻推廣提供了技術支撐。對水稻增產增收增效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2.1.2.1 水稻優化定拋技術 是針對“滿天星”拋栽導致秧苗分布不勻現的減產,而手插秧的勞動強度大等問題,通過研究形成“選用高產優質雜交組合、旱育多蘗中大苗壯秧、稻田翻耕或免耕留茬、澆水拔秧、帶泥定點拋栽保證秧苗相對有序分布、科學平衡施肥、淺濕交替灌溉、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做到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高效和高產的協調統一,一般可增產稻谷50~150kg/667m2,增收節支200元/667m2以上。
2.1.2.2 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其核心技術包括適合于機械化作業的雜交稻品種選擇,已試驗篩選出的適宜機械化的品種F優498、旌優127等多個品種;機械化耕整地,根據田塊大小和土壤性質,采用大型或小型拖拉機進行翻耕或旋耕;育秧技術上,選用標準化機插秧塑料軟盤,采用旱育秧或淤泥育秧方式培育合格秧苗,秧齡不超過40d,苗高不超過20cm;機插秧技術上,平壩地區或大田塊選用乘坐式插秧機,丘區或小田塊選用步行式插秧機,無水淺栽,插秧行窩距(30×17.5)cm~(30×20)cm,每窩栽2~3苗;機直播,并據田塊面積大小選擇相應的精量旱穴(條)直播或水穴(條)直播機,雜交稻播種量為1.5~2kg/667m2,播前、播后除草2~3次;田間水肥管理,施純氮10~12kg/667m2,N、P、K配比2∶1∶2,氮肥底、蘗、穗肥比例6∶2∶2,水分管理按照“濕潤插秧(出苗),淺水分蘗,夠苗曬田,干濕灌漿,收獲前7~10d排水”進行;機械化統防統治病蟲害,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采用機動噴霧器進行統防統治;機械化收割,當水稻已達九五成黃時,選擇晴天機械收割,后作如果是小麥,收割時淺留稻樁,后作如果是油菜或冬閑(水)田,收割時可高留稻樁,并將稻草粉碎還田;機械化烘干,收獲后稻谷用循環式谷物干燥機烘干。該技術一般可增產稻谷5%~10%,每667m2節約勞動力3~5個,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每667m2可增收節支300元以上。
2.1.2.3 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 我省在引入國外強化栽培理念基礎上,結合四川水稻生產實際研究提出的一種新型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是我省的一項水稻突破性重大增產技術措施。其技術特點為“選擇適宜高產優質雜交品種、培育旱育適齡壯秧、適時嫩秧早栽、合理稀植、采取三角形或正方形種植、合理平衡施肥、節水高效灌溉、綜合防治病蟲害”。最適宜于水源有保證的冬閑田(菜、蘑菇、綠肥)—稻兩季田;次適宜于麥一稻、油一稻兩季田。一般比常規栽培增產15%~40%左右,新增純收益100元/667m2以上。
2.1.2.4 水稻走道式秸稈還田生態種植新技術 該技術無需“腐化劑”,無需挖溝、埋草,無需長搬運,實現農作物秸稈全量就地還田,科學簡便、節本高效。技術要點為“走道寬30~40cm、秸稈堆放高為40~60cm、每3~5m留1條走道,稻田留走道3~5條/667m2即可,1m走道秸稈容量5~10kg”。節本增產增收50~100元/667m2;可全量還田前茬農作物秸稈,年提升土壤有機質0.1%。在區域技術研究方面,針對四川水稻生產突出問題,通過品種優化和綜合技術配套集成,分區構建了“四川盆地麥(油)茬雜交中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盆地丘陵雜交中稻抗逆穩產栽培技術模式”“兩熟制稻田水稻輕簡高效生產技術模式”三大主推技術模式,超高產攻關田平均產量11733.6kg/hm2,連續3年超過11550kg/hm2的目標產量,并創造了12802.65kg/hm2的成都平原高產紀錄。
此外,還研究出“II優498標準化栽培技術”“富硒稻栽培技術”“稻曲病防控技術”“雜交稻全程機械化種子生產技術”“機械直播栽培技術”等專項技術14套。構建的技術由于增產增收、保產增收或節本高效上效果明顯,得到各級政府充分肯定,團隊成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四川省市科技進步獎7項,其中團隊三個單位成員主研完成的“四川雜交中稻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專利2項,申請專利5項,制定地方技術標準7項,5項發布實施,2項通過終審。
2.1.3 協助企業開展品牌創立,促進水稻產業化開發 協助企業引進優質品種、構建優質栽培技術、選擇和建立種植基地,先后創建了“源高牌”“大土土”“糯粒香”等3個大米品牌。
協助四川省瀘州市太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進獲得中國優質大米博覽交易會“優質稻品”稱號的瀘香658優質香型品種,構建全程無化學品投入的有機栽培技術,設計傳統布包裝袋包裝物,建立基地等,創建出“源高牌”生態大米品牌,2012年獲第11屆中國優質大米博覽交易會“優質稻米”稱號,2013年又獲得第四屆中國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金獎”產品稱號,產品已遠銷廣州、天津,成為高檔大米品牌。
協助敘永大土土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品質達國頒二級標準、食味品質優、分蘗力強、較耐低肥的香型雜交稻新品種旌優127,選擇海拔600~800m的無工業、礦山污染的飲用水源保護地建立種植基地,引進有機栽培技術,創立了“大土土”牌有機大米,2015年已獲得有機認證,品牌已用“高質高價”上市銷售,獲得市場好評。
協助榮縣大農和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德香4103品種香型雜交稻品種,引進并推廣中稻+再生稻雙高產技術,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社、聘用職業技術員指導和訂單收購,創建出“糯粒香”大米品牌,年合同面積已超0.1萬hm2,生產銷售超過1萬t。
四川水稻創新團隊為了更好地促進成果轉化,建立了“邊試驗-邊示范-邊培訓”“核心示范縣—重點示范縣-輻射帶動縣”“示范-現場觀摩和技術培訓”三位一體的技術快速推廣模式,實現“典型帶動、示范帶動和培訓帶動”的技術快速擴散。
該模式的實質是將研究形成的技術成果在核心示范縣進行示范,一方面驗證技術的可靠性,為技術的完善和形成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也驗證技術的效果,對增產、增收、節本效果顯著的具有先進性、實用性、成熟性和可靠性的示范片進行現場驗收,創造增產、增收、節本典型。在此基礎上,選擇增產、增收、節本效果顯著,技術成熟可靠和創造增產、增收、節本典型的技術在核心和重點示范縣建立示范片,由崗位專家和當地基層農技人員共同實施。利用展示效果,召開全省或區域性的現場觀摩會,觀摩技術效果,在觀摩現場的基礎上,開展技術培訓,講解示范效果,技術原理、技術要點,讓參會人員看到“樣子”(技術的增產增收節本效果)、學會“法子”(技術要點),達到接受“點子”(接受技術)。
2.2.1 廣泛開展科技示范 按照團隊制定的“邊研究、邊示范、邊培訓、邊推廣”的技術路線,團隊8年來共建立了205個示范片(點),每年都創造了一批高產、節本典型。為典型帶動提供了基礎。如2015年在漢源用德優4727創造了單產1047kg/667m2的高產記錄,2010年在隆昌用內5優317創造中稻再生稻單產1016.8kg/667m2記錄,2011年在東坡創造免耕強化栽培技術單產782.9kg/667m2、節本增效100元/667m2的典型。
2.2.2 積極參與高產創建,促進成果推廣 結合農業部高產創建和四川省良種良法入戶到田工程項目實施,2009~2012連續4年在全省不同稻區的水稻主產縣累計建立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596個,全程參與超級稻示范推廣項目,有效地帶動了適用技術推廣,促進了平衡增產。
2.2.3 召開現場觀摩培訓會,加速技術擴散 結合示范,召開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全省或區域現場觀摩培訓會62次,根據品種、技術適宜區域,邀請全省或區域水稻主產縣(市區)農業局分管局長、農技站長及水稻種植大戶現場觀摩示范現場,通過現場觀摩示范效果,講解技術要領,有力地促進了成果擴散。2012年創新團隊組織全省50個水稻主產縣農業局分管局長、農技站長,在達縣舉辦新品種現場觀摩會,現場觀摩創新團隊選育的20個水稻新品種的展示表現,重點觀摩了德香4103的148.67hm2的示范現場,會議講解德香4103的特征特性、栽培技術要點,有力地促進了品種推廣。2014年,由四川省農業廳主持、團隊主持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承辦,在榮縣召開了全省50個縣的超級稻德香4103產業化示范現場觀摩會,會議重點推廣介紹了德香4103“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科技支撐=農民得實惠”的運作模式和“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促進了該品種的產業化發展。
2.3.1 開展水稻科技培訓 四川水稻創新團隊除現場觀摩培訓外,8年來還組織或參與了323次科技培訓活動,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因材施教。對基層農業技術人才,重點講解技術原理、發展趨勢、發展現狀、技術適用條件和范圍及技術要點,使基層技術人員能創造性地去推廣技術、指導生產和培訓農民。對農民,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重點介紹技術本身,教會他們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做。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員,則重點介紹輕簡高效種植技術。團隊8年來,培訓基層科技人員1萬人次以上,培訓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1萬人次,發放技術要點、品種介紹、明白紙等技術資料7萬余份,更新了基層農技人員的知識,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
2.3.2 開展技術服務 四川水稻創新團隊把大面積生產技術服務、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服務、突發性災害后的技術服務及為決策服務等4個技術服務作為考核內容,促進產業發展和技術擴散。一是團隊成員及所在課題組8年有552人次參與科技趕場、送科技下鄉等活動,或到基層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通過與科技示范相結合,把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傳到了千家萬戶。二是團隊及所在課題專家241人次深入企業,指導對自己育成品種的繁殖和制種技術,共同研究解決繁殖和制種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促進種業企業的發展。一些專家也深入米業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如協助和指導創立的生態大米新產品“源高”牌生態大米,在2012年于江蘇淮安舉行的全國稻米博覽交易會上被評為“優質稻米”,同時在2013年的中國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產品稱號。三是創新團隊專家還把從科技的角度解決生產上出現的突發性災害事件作為自己的責任,積極開展應急服務。2010年7月19日,達州等地發生洪災,創新團隊及時趕到現場,提出蓄留洪水再生稻建議,得到當地政府采納,不但現場為當地技術人員和農戶進行現場培訓,并在渠縣和達縣各建立一個百畝洪水再生稻示范片,后多次到渠縣進行現場指導,使洪水再生稻獲得好效果,經省農業廳組織驗收,在未蓄留洪水再生稻基本絕收的情況下,示范片單產達到333.3kg/667m2,挽救了正常產量的60%,基本滿足了受災農民的口糧。2012年川南春播旱情嚴重,在四川省農業廳的統一安排下,水稻創新團隊專家協助相關縣市積極開展抗旱工作,撰寫相關抗旱建議,撰寫相關抗旱資料,培訓相關基層農技人員,多次深入旱區查看旱情,督促抗旱工作,使川南旱區水稻生產獲得普遍豐收。四是水稻創新團隊成員在對基層服務過程中,根據了解的情況和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積極撰寫相關建議,多數建議被省、市、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采納,出現在相關文件中。如《關于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調研報告》,深入剖析了當前四川糧食規模化經營的主要模式、發展現狀與成效、制約因素,提出了加快推進我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思想、具體目標、工作重點和對策措施,為領導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創新團隊專家7年來撰寫各類建議41篇,其中得到省領導重視并批示的7篇。針對2012年初川南干旱,一些地方提出“以旱制旱”的問題,提出了稻田改種中應注意和重視的問題,得到省委常委、鐘勉副省長的重視,并批示將此件速印發川南旱區市、縣農業部門參考。避免了川南部分市縣盲目改種,而5月下旬至7月中旬長期陰雨給生產造成的損失。
2.4.1 執行和制定團隊管理制度,保證團隊有效運行
2.4.1.1 嚴格執行年度、中期和期終考核制度 考核由外聘專家、首席專家、管理機構各自獨立評分進行,考核指標由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產業指導與服務、示范基地服務指導、績效和資金管理5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構成,年度考核結果連續兩年為末位的崗位專家將被淘汰。
2.4.1.2 建立信息溝通制度 團隊編輯《四川水稻創新團隊快報》,主要刊登科技創新的突出進展、示范縣的示范效果和經驗、生產建議或調研報告,除抄送省委、政府分管領導、省農業廳相關領導及相關處站,還主送四川現代農業產業技術信息平臺和團隊全體專家。
2.4.1.3 建立責任制制度 一是創新目標責任制,完成各自的創新研究任務。二是示范縣專家責任制,即每個核心示范縣安排一名責任專家,負責代表團隊與示范縣聯系和對接,根據示范縣需要,調派團隊崗位專家參與相關工作,避免各崗位專家各自聯系,“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給示范縣帶來更多麻煩,也形成了團隊整體活力;重點示范縣的責任專家則由所在區域崗位專家擔任,行駛與核心示范縣責任專家相同職責。三是資金管理單位責任制,經費使用由崗位專家所在單位負責按資金管理辦法監督管理使用。
2.4.2 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 要實現長久合作,合作雙方必須有需求,基于需求建立了學科內、學科間和產研間4種合作機制。
一是建立學科內的成果共享的合作機制。育種專家之間通過討論,形成了不育系、恢復系、配組、區域試驗等中間試驗3∶3∶2∶2的育種成果共享機制。二是學科之間建立相互支撐機制。如為研究控氮高產技術,育種專家就向栽培與土肥專家提供了30多個品種,通過篩選試驗發現了一些品種具有低氮高產特性,通過進一步肥水耦合試驗,形成了控氮高產栽培技術體系,這樣即為育種家的品種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栽培與土肥專家通過多品種試驗,又形成了新的栽培技術體系,實現了學科間的相互支撐。三是建立團隊的學術交流機制,通過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團隊內各學科領域專家進行學術報告,提高崗位專家和核心示范縣的學術技術水平。學術活動實現了智慧交流,起到了相互啟發、共同進步的作用,促進各自研究領域產業技術的深化,也促進了團隊多個專家成果的集成。四是建立產研協同互動機制,通過項目整合,各項目承擔就有了技術需求,而團隊崗位專家有目標任務需要成果示范推廣,兩者需求的結合就為長效合作機制的形成奠定了合作基礎。因此,通過對接,團隊崗位專家把自己的創新研究成果向產業示范核心縣、重點縣推薦并建立示范基地進行示范熟化,而產業示范縣也可以將產業需求向崗位專家提出,共同制定研究課題并開展相關研究,從技術上協助完成各縣承擔的項目任務。如崗位專家全面參與高產創建、全程參與超級稻示范推廣就是例證。
3.1.1 高抗稻瘟病水稻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 創新團隊雖然經過8年的努力與創新,選育出了一批抗稻瘟病品種但是抗性水平在三級以下的品種較少,在稻瘟病突發、爆發時存在產量安全隱患。下一步針對稻瘟病抗性培育抗性水平在三級以下的品種并在宜發病區推廣應用,保證產量安全。
3.1.2 抗蟲害品種的選育與推廣應用 抗螟蟲、抗稻飛虱品種的選育工作啟動較晚,目前四川還未培育出抗螟蟲、抗稻飛虱的品種通過審定。下一步加強培育抗螟蟲、抗稻飛虱品種的培育并推廣應用,為綠色高效生產提供科技支撐。
近年來,異常氣候頻發,雜交稻種子生產時常受到脅迫,種子質量(發芽率)難以保證、產量不穩定,給種業企業和雜交稻的推廣應用都帶來了一定影響。下一步擬從遺傳上改良,創制出適宜異常氣候下生產都能保證種子質量(發芽率),產量不損失。為種業企業持續增效和雜交稻穩定生產提供科技支撐。
新時期下,機械化(機插秧、機收)、簡約化(直播生產)生產是水稻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機械化、簡約化種植生產對品種的特征特性(尤其是生育期)有新的要求。下一步擬在保證產量、品質、抗性的前提下,培育適當縮短生育期、機收損失少的品種。
水稻創新團隊通過8年的創新工作,取得了突出顯著的業績,為雜交稻的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雖然建立了信息公告公布機制,也有部分創新工作在中央電視臺、四川衛視、科技日報等發布。但是宣傳科普工作力度遠遠不夠,社會影響力較小。因此,下一步擬加強宣傳工作,尤其在中央電視臺、四川衛視、科技日報等平臺的宣傳工作。宣傳好水稻創新團隊,擴大社會影響力度。
2017-09-05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水稻創新團隊2009~2016年工作總結。
鄭家奎(1961-)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稻育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