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全,詹成波,沈 鷹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新都區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專題研究
王富全,詹成波,沈 鷹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隨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困擾著農村經濟發展與各級政府?!笆濉币詠?,以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逐漸成為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力量。促進新都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政府起到了主導作用,在充分研究分析新都區“十二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與存在問題基礎上,“十三五”期間應從政策扶持、資金整合、綜合配套等方面,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
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經營方式;培育;創新
隨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困擾著農村經濟發展與各級政府。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潛能;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以及信息化的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素質下降,致使農業后繼無人; 國內外市場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農業市場風險和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加劇,迫切需要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和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矛盾日益凸顯,原有依靠資源和勞動投入推動農業增長的方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城鄉居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明顯增強,迫切需要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所有這些問題,均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一是在強調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農業在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方面不占優勢,在“四化”浪潮中突出和實現農業現代化面臨阻礙;二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國農業競爭力亟須提升;三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足,農村土地質量不高,農業產業化程度過低;四是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以及經濟總量第二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較低。
一是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二是引導農民加強聯合與合作,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三是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四是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
一是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其經營特點是經營規模較大、不存在委托代理、契約化交易為主、監督成本較低;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其經營特點是成員以農民為主體、決策實行一人一票、分配主要按惠顧額返還,通過橫向聯合擴大經營規模;三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公司制經營方式。其經營特點是產權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并且技術裝備先進、融資和抗風險能力較強、產品附加值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四是公益性服務組織和經營性服務組織。主要包括公益性服務組織及經營性服務組織等。
“十二五”以來,圍繞“6個新都”建設攻堅戰,用抓工業的思路持續抓好農業發展,以新思維、新標準,同步提升農業發展的“質”和“量”,實現了現代農業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以“兩線兩片四園”為重點,優化結構調整,實現產業互融互動發展,加快推進精品型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收入大幅提高,全區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通過對全區企業經營、土地流轉、勞動力變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生產經營方式的調查分析,得出:
2014年全區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469家,其中有8家提檔升級,規模較2013年均提高30%,實現加工、營銷收入82.22億元,其中農產品精深加工營銷收入71.5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56.4%。
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運作模式,圍繞精深加工企業建立原料基地2.6萬hm2,聯結帶動農戶14.49萬戶,聯結帶動面達85%。
截止2014年,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21個,家庭農場達31家,農機專業合作社11家。
截至2014 年,全區累計流轉耕地經營面積1.82萬hm2,占耕地總面積69%。
一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待進一步構建;二是龍頭企業的產業集聚度還不夠,社會化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有待完善;四是家庭規模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五是農村土地流轉障礙猶存;六是農業從業人員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在2014年制訂了《關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新都委發[2014]8號),其中專門明確了推動都市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若干政策。
通過“實施項目,打造產業基地,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整合農業項目,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抓好重點示范合作社建設;加強銀、政、企合作,搭建良好資金平臺;加強品牌創建、提高企業競爭力”等6個方面工作,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通過2010年以來詳實的數據分析,得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占農業生產規模的比例越來越高;產業化龍頭企業集聚度越來越高;專合組織發展迅速;家庭農場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土地規?;鬓D經營面積快速增加。
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財力優先安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大項目整合力度,集中投向農業生產基地和統籌示范連片打造區域,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善產業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重大項目為引領,按“重大項目+特色基地+新型經營體系+新型經營主體+農戶”模式,加快特色產業結構調整;繼續加大主體培育力度,重點推廣土地入股、訂單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莊園、種養大戶、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農業生產主體;加強職業農民和農業產業工人培育,最終實現農民身份向農業職業的轉變;著力抓好農業院地科技合作,加快發展“科研單位+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業科技發展創新模式。
2017-09-27
王富全(1967-),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推廣及都市現代農業咨詢等工作。E-mail:7247577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