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無論是在地理上還是文化上,“瀟湘”一詞都有著特定性。
瀟,指湖南省境內(nèi)的瀟水河;湘,指的是橫貫湖南的河流湘江。瀟水與湘江在永州匯合后,便一路向北蜿蜒,經(jīng)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最終在岳陽市的湘陰縣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
“瀟湘”二字源遠流長,最早出現(xiàn)在《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浦”,此后,“瀟湘”一詞便廣為流傳。也許是因為人們向來熱愛河流,視其為孕育萬物的所在,所以古代文人將“瀟湘”作為美的象征,大量用在了文學作品中,如詞牌《瀟湘神》、戲曲《瀟湘夜雨》、琴曲《瀟湘水云》等,而曹雪芹在《紅樓夢》的大觀園里,還設置了一個“瀟湘館”,林黛玉在詩社中更是被稱為“瀟湘妃子”,林黛玉愛哭,“瀟湘”又指水,所以“瀟湘”在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用作林黛玉的代名詞。隨著人們不斷賦予“瀟湘”新的內(nèi)容,“瀟湘”已不再單純意指瀟水和湘江,而是被衍化為地域名稱,泛指湖南,并且蘊含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宋代文人陸游詩云:“揮毫當?shù)媒街坏綖t湘豈有詩”,可見瀟湘大地如詩如畫的美景。而宋代政治家、科學家沈括更是在《夢溪筆談·書畫》中,根據(jù)宋代宋迪創(chuàng)作的八幅山水畫題目,描述了瀟湘流域的八處佳勝,這便是著名的“古瀟湘八景”。
這里青山如黛,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就屹立于此。衡山由巍然聳立的72座山峰組成,被稱作“青天七十二芙蓉”。除卻自然景觀的壯美,衡山還擁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衡山香客大規(guī)模進香的習俗已逾千年,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從山腳到山頂,他們都堅持步行,以表達內(nèi)心的虔誠,并且逢廟必拜。除了宗教文化,衡山也是中華傳統(tǒng)的壽文化較為厚重的地方——“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中的南山,就是指的衡山。
與衡山同樣有名的還有九嶷山,而九嶷山的名氣則與上古時代的舜帝有著莫大的關系,因為舜帝南巡時駕崩在這里,并葬于此地,在舜源峰下就建有舜廟。舜帝“勤為民,憂苦人,只為蒼生不為身”的精神讓世人感動,所以,無數(shù)文人來到這里,他們游九嶷,祭舜帝,紛紛留下無限深情的吟唱。
山水勝地必然人杰地靈,遍布在瀟湘大地上的書院就是最好的見證。在這些書院當中,名氣最大的莫過于岳麓書院,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當年,南宋理學大家朱熹曾應書院山長(歷代書院講學者的稱謂)張栻之邀,來到書院與其論學,這就是中國學術(shù)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書院里地位最高的建筑是濂溪祠,專門用于祭祀“濂溪先生”周敦頤。作為北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是“湖湘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雖然這只是一個地域性儒家學派,但從形成之日起,便向全國擴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除了岳麓書院,曾令杜甫、韓愈詩興大發(fā),蘇軾、朱熹、周敦頤等大儒多次講學的石鼓書院,同樣名聲顯赫。而毛澤東曾就讀的城南書院,舍棄傳統(tǒng)書院教學讀經(jīng)模式的東山書院,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洣泉書院……一座座歷史悠久的書院,都對瀟湘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孕育出瀟湘人的書香氣。
感受瀟湘的歷史和人文氣息,還可以走進散布在山水間的古村和古鎮(zhèn),被譽為“天下第一村”和“民間故宮”的張谷英村,隨著水運的發(fā)展而形成的商貿(mào)重鎮(zhèn)靖港古鎮(zhèn),暗藏八卦玄機的上甘棠村……這些充滿滄桑的村鎮(zhèn)以最直接的方式,記錄了瀟湘先民的生活和故事。不僅如此,這里還誕生了一個千古之迷——江永女書。這些奇特的文字究竟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又為什么只在江永縣上江圩鎮(zhèn)一帶流傳,至今無人能解。
當然,“瀟湘”源遠流長,其涵義無疑是宏大而細膩的,涉及地理、文化、物產(chǎn)、宗族等方方面面,充滿不可磨滅的傳奇性。而我們在這里擷取的,不過是其中的幾朵浪花而已。今天,當你跟隨我們再次走進這種涵義,我們相信這里的山川、草木、泥土和人文所孕育出的溫潤和詩意,一定會在心中流淌,久久不會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