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昌 邱鳳珍/昌黎縣農林畜牧水產局
雞大腸桿菌病的診治
劉樹昌 邱鳳珍/昌黎縣農林畜牧水產局
河北省昌黎縣某雞場飼養商品代蛋雞3 000只,地面平養,自配飼料,雞群密度較大,長時間未清除雞糞,通風不良,舍內氨味較濃。2009年3月2日發現有部分雞咳嗽、甩鼻、呼嚕、排白綠色稀糞,同時發現產蛋率下降,軟殼蛋、沙皮蛋增多。3月4日死亡計5只,3月5日死亡計13只,發病后,飼養員用林可霉素飲水,氟哌酸原粉拌料均無明顯效果,仍有不斷死亡。
1.臨床癥狀。病雞精神沉郁,羽毛蓬松,畏寒打顫、食欲減少,飲欲稍增。有的伸頸張嘴,鼻分泌物增多,雞冠呈暗紫紅色;拉白、綠色蛋清樣粘稠稀糞,肛門周圍及腹下羽毛被糞便污染,少數雞腹下伴有暗紫色,有的含大量腹水。蛋殼粗糙,有的蛋很小。產蛋率由75.8%,下降到32.4%。
2.剖檢變化。肝明顯腫大且色淡質脆,表面有黃白色滲出性假膜,肝囊腫大,膽汁充盈。有的在心肝周圍包含大量干酪樣纖維素性物質。脾腫脹、色暗、腸管粘膜及泄殖腔粘膜有彌漫性針尖狀出血,大腸壁變厚、粘液增多。輸卵管黏膜充血,管腔擴張增粗,充滿條狀干酪樣物,嚴重堵塞管腔,有些在輸卵管內有1~2個軟殼蛋。
1.現場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初步懷疑是大腸桿菌感染。
2.實驗室診斷。
(1)采取病料。無菌采取病死或瀕死雞的心、肝、脾等組織。
(2)觀察菌體特征。用病料組織直接涂片,革蘭氏染色后,用油鏡觀察,在心、肝、脾組織的病料中均發現有大量紅色、兩端頓圓、單個存在的小桿菌。
(3)分離純化培養物。將病料接種于馬丁培養基中發現培養基渾濁,再分離純化兩次。將分離純化后的培養物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在37℃溫箱中培養24 h,觀察菌落特征發現2~4 mm圓形、凸起、乳白色濕潤、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菌落。挑取典型菌落接種于麥康凱瓊脂上在37℃溫箱中培養24 h,發現麥康凱瓊脂上生長出圓形光滑、隆起、大小均勻的紅色菌落(中央顏色稍深)。
引起雞發生大腸桿菌病的因素眾多。
1.雞群體內有潛在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可分為致病性大腸桿菌、條件性大腸桿菌和無致病性大腸桿菌。畜禽的消化道,特別是大腸內容物中均有大腸桿菌。可以說雛雞出殼后腸道中就有大腸桿菌,而雞體腸道內正常的菌群中致病性大腸桿菌約占10%~15%。所以在雞的一生中任何時候都有發生大腸桿菌病的可能性。
2.易合并感染和繼發感染其他疾病。大腸桿菌病極易與其它病原(如支原體)合并感染,也常常繼發于其它雞病(如新城疫、禽流感、傳支等)感染之后。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由于機體的抵抗力下降,大腸桿菌病的治療往往比較困難。
3.飼養環境條件差。設備簡陋,雞舍簡易、水槽破舊漏水、糞便不加任何處理就地堆放。冬天雞舍內寒冷干燥、通風不良、氨氣濃度高易造成呼吸道粘膜損傷,夏天炎熱潮濕,雞舍內濕度大雞群易出現熱應激,平常灰塵飛揚,飼料堆放在雞舍內,易受潮發霉變質。在這樣的環境中大腸桿菌很容易污染飼料和飲水,成為潛在的傳染源。當雞群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環境中的大腸桿菌就會乘虛侵入雞體內感染機體造成發病。
對該雞場進行藥物治療前先篩選高敏藥物,先做藥敏試驗。
1.藥敏實驗。
藥敏紙片有: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大觀霉素、禽速康、鏈霉素。用接種環取純培養后的大腸桿菌置于5 ml滅菌生理鹽水中,充分混合后用滅菌棉取少量菌液,均勻涂布于普通營養瓊脂平板培養記的整個表面;把藥敏紙片用滅菌鑷子分別貼于培養基表面,在37℃溫箱中培養18~24 h后觀察結果。高敏的藥物是禽速康,中敏的藥物為大觀霉素、鏈霉素,對阿莫西林、林可霉素不敏感。
2.治療。用高敏的禽速康飲水(100 g兌水200 kg)、利寶拌料(500 g拌料400 kg),連用5 d。
3.預防。目前大腸桿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強,抗菌藥物的研制速度有時落后于大腸桿菌產生耐藥性的速度,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家禽產品出口的要求,對家禽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些都決定了必須改變“藥物控制大腸桿菌”為主的防治策略。
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借鑒一下。
(1)推廣使用微生態制劑。在雞群體質良好的情況下,腸道致病菌與正常菌相比僅占極少的一部分,并且,其中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為條件性致病菌,在應激條件下或在體內發生變位時才轉變為致病菌。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會破壞體內正常的菌群,使致病菌有機可乘;另外抗菌藥物的毒性作用,影響機體免疫力,致病菌耐藥性的產生以及藥物殘留等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微生態制劑具有迅速補充有益菌群,使致病菌成為劣勢菌,建立完整的微生物保護屏障,降低大腸桿菌的發病率的特點,所以微生態制劑代替抗菌藥物是控制大腸桿菌的必然趨勢。
2.由“藥物控制大腸桿菌”轉向“控制環境”來達到控制大腸桿菌病的目的。巨大的損失已經證明“藥物控制大腸桿菌”很被動、不符合廣大養殖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必須走出這個怪圈。大腸桿菌是條件性疾病,所以必須切斷大腸桿菌的傳播途徑,消除引起大腸桿菌病的各種誘因,這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
3.科學的用藥和整體調理結合。盡管目前抗菌素仍是治療大腸桿菌的主要武器,但用藥必須合理。用藥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正確診斷,對癥下藥;正確掌握用量和療程;根據抗菌素自身特性和病情輕重來選擇給藥途徑;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不要濫用抗菌素;最好能將分離出的致病性大腸桿菌進行藥敏實驗,篩選出敏感藥物供臨床上使用;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盡量避免使用影響免疫反應和生產性能的藥物 。
鑒于該病的發生與外界各種應激因素有關,預防本病首先是在平時加強對雞群的飼養管理,逐步改善雞舍的通風條件,認真落實雞場獸醫衛生防疫措施。種雞場應加強種蛋收集、存放和整個孵化過程的衛生消毒管理。另外應搞好常見多發疾病的預防工作。所有這些對預防本病發生均有重要意義。
雞群發病后可用藥物進行防治。氯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新霉素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對這些藥物產生抗藥性的菌株已經出現且有增多趨勢。因此防治本病時,有條件的地方應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或選用本場過去少用的藥物進行全群給藥,可收到滿意效果。早期投藥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雞,促使痊愈。同時可防止新發病例的出現。雞已患病,體內已造成上述多種病理變化的病雞治療效果極差。
本病發生普遍,各種年齡的雞均可發病,藥物治療效果逐漸降低而且又增加了養雞的成本。近年來國內已試制了大腸桿菌死疫苗,有雞大腸桿菌多價氫氧化鋁苗和多價油佐劑苗,經現場應用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種雞在開產前接種疫苗后,在整個產蛋周期內大腸桿菌病明顯減少,種蛋受精率、孵化率,健雛率有所提高,減少了雛雞階段本病的發生。
在給成年雞注射大腸桿菌油佐劑苗時,注苗后雞群有程度不同的注苗反應,主要表現精神不好,喜臥,吃食減少等。一般1~2 d后逐漸消失,無須進行任何處理。因此應在開產前注苗較為合適。開產后注苗往往會影響產蛋。
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還是要借鑒藥敏試驗的效果進行給藥,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