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毒雞蛋”事件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最近,受殺蟲劑氟蟲腈污染的“毒雞蛋”風波在歐洲持續發酵,目前包括荷蘭、比利時、德國、英國、法國等在內的近20個國家和地區相繼通報發現了問題雞蛋。此次“毒雞蛋”事件,算得上是近年來歐盟所發生的又一起最為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僅會導致荷蘭乃至歐盟的家禽養殖業遭到重創,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容易引起人們的消費恐慌與食品安全信任危機。
據報道,此次事件緣于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德國等的部分養雞場涉嫌使用了荷蘭一家名為“雞之友”的農場殺蟲服務公司含有氟蟲腈的殺蟲劑為雞場消殺螨虱,從而造成雞蛋污染后被檢出氟蟲腈殘留物。氟蟲腈是一種苯基吡唑類廣譜殺蟲劑,可以殺滅跳蚤、螨和虱等生物,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對人類有中度毒性”的化學品。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大量進食含有高濃度氟蟲腈殘留的動物性食品(如肉、蛋、奶等)可引起肝臟、甲狀腺和腎臟等的損害。歐盟法律規定,氟蟲腈不得用于人類食品產業鏈的畜禽養殖過程。
事實上,荷蘭早在去年11月就發現雞蛋中氟蟲腈超標一事,而比利時沒有相關監測能力,荷蘭反饋也不及時而延誤了最好的控制時機;后來,隨著德國有關“毒雞蛋”的信息公之于眾才進入公共視野,但其時“毒雞蛋”已經擴散波及到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事件發生后,歐洲不少民眾表示,在這次毒雞蛋事件中,有關部門不僅監管缺位,而且對公眾健康不負責任,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才徹底公布這一丑聞,如果歐盟不能從這次丑聞中吸取教訓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歐洲食品安全前景堪憂。
鑒于此,結合歐盟對于食品規制的治理現狀,就如何保障和改善食品安全,也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第一,食品安全監管,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長期以來,歐盟致力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體系建設,近年來經過一系列與時俱進的改革,業已取得了相當成效,但是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和制度的合理運轉,都有賴于持之以恒的監管和從不放松警惕的自覺。此次的“毒雞蛋”事件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警鐘,即便“瘋牛病危機”已經過去了20多年,“馬肉風波”表面看起來似乎也已結束,但是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來不得半點疏忽大意。
第二,食品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泛,監管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此次事件雖然只涉及農藥殺蟲劑的使用,但是農藥污染貫穿產品養殖、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對于后續的全過程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對于農業生產而言,環境的開放性受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農業環境的污染可能通過遷移污染食品,最終因為消費而危害人類健康。因此,“毒雞蛋”產生的安全問題不限于雞蛋本身,一個小小的雞蛋也是很多加工食品、醫學實驗、疫苗研究的原材料,涉及的產業鏈錯綜復雜。相信此次農藥非法添加環節暴露的問題,有助于歐盟后續加強對農藥使用方面的進一步評估和規范管理,從而強化“從農田到餐桌”的源頭監管,并強調部門之間的全面有效合作。
第三,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應對,有效控制的原則。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提早預防必須重視,但危機應對同樣不可或缺。只有強化日常的應急準備,才可以在危機發生時迅速且有效地控制,并消減其帶來的風險。然而,制度本身并不是孤立的,歐盟的經驗也表明了有效的危機應對有賴于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和風險交流。
盡管歐盟是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治經濟聯合體,但是具體的監管依舊由各成員國負責,因此,各國食品安全的可控性有多高,也給成員國的進口監管帶來了挑戰。本次“毒雞蛋”事件表明,歐盟的統籌協調機制尚存在漏洞。一國出現問題,難保不會波及他國。如果發生問題后,不能及時將信息報告快速預警系統,就會錯失時機,進而造成大范圍擴散。因此,確保信息在成員國間能夠及時有效共享,并完善各成員國相關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而不是等到出現問題,才發現技術水平存在差距,而相互推卸責任。
第四,我國應吸取教訓,與時俱進修訂相關標準。歐洲“毒雞蛋”事件也為我國在氟蟲腈監管方面起到了警示作用,后續應進行干預和強化。雖然我國沒有歐洲毒雞蛋流入,但國內的氟蟲腈的檢測和使用也存在隱患。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于氟蟲腈的檢測主要在農藥、蔬菜領域,蛋類和肉類的氟蟲腈限量,在監督抽檢中并不包括。既然氟蟲腈禁止作為獸用殺蟲劑用于食品動物,我們就應當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將違禁殺蟲劑用于畜禽養殖生產過程的行為,并參考各主流國家組織制定的限量標準,加強食用農產品的監督抽檢,以維護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同時,作為國內生產企業,更應加強自律,健全自身的質量管理體系。只有了解相應的法規要求,制定管控措施,排查執行情況,綜合進行危害分析,才能實現全過程可控,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本文系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劉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