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芳 張瑩雯 葉太生 張亞兵 吳朝妍 夏玉坤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中醫科,武漢,430071)
臨證體會
張瑩雯教授診治腫瘤的學術思想初探
彭艷芳 張瑩雯 葉太生 張亞兵 吳朝妍 夏玉坤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中醫科,武漢,430071)
張瑩雯教授是湖北省中青年中醫名師,對中醫腫瘤學理論體系的發掘和系統認識有一定建樹。創導了綜合治療腫瘤的學術思想和方法——“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主張用中醫整體觀、辨證論治指導中醫特色療法及與西醫手術、放療、化療、靶向等具體手段等綜合應用,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現代中醫藥防治腫瘤理論體系,對中醫藥防治腫瘤傳承與創新研究亦有較大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中醫腫瘤治療;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名醫經驗;張瑩雯
張瑩雯教授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湖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委,武漢市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委,《腫瘤防治雜志》編委,從事中醫腫瘤臨床、科研26年,有著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對于《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推崇備至,同時廣泛涉獵古代各家學說理論,博古通今,取長補短,為研究、發展腫瘤中醫治療積累了寶貴的臨床和科研實驗經驗,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久病入絡,虛久則瘀”,張教授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腫瘤屬全身性疾病,通常全身為虛,局部為實,腫瘤的成因是氣滯、血瘀、熱毒和痰阻引起。虛為病之本,實為病之標。在治療上以“抗瘤解毒和扶正補虛”為指導思想,常取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和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其核心思想為“抑制腫瘤,消腫散結,扶助正氣,平衡陰陽,調整機體內環境,激發自身免疫力”,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取得了顯著成績。今不揣簡陋,對張教授學術思想作一初探,以期進一步推廣名醫的臨床經驗。
《黃帝內經》以“整體觀”的思想認識腫瘤,以“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腫瘤。《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1]提出了5種中醫治療腫瘤的模式,單純中醫治療模式是用中醫辨證施治方法治療腫瘤,是與手術、放療、化療、靶向、內分泌等治療同時或序貫進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腫瘤的病程始終貫穿著“正邪相爭”的過程,張教授認為腫瘤治療當以調整機體狀態的平衡為要務,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通過抑制癌癥生長,扶助正氣增強免疫力,整體調節,平衡氣血陰陽,達到正邪之間的平衡狀態,從而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和遠期生存時間。扶正主要包括健脾益氣、滋養肝腎、益氣養陰等法,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則真氣充盛,形體健壯,抗病力強;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運化水谷精微充養臟腑四肢百骸,鞏固提升機體正氣。腫瘤患者往往脾腎兩虛、氣化無力、正氣虧損,因此健脾益腎當為維護正氣之主要治法。腫瘤侵襲人體常易耗氣傷陰,多以氣陰兩虛為主,因此益氣養陰亦為扶正之要法。癌毒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關鍵,癌毒多起于氣機郁滯,氣滯不行則津液、血液運行不暢,痰瘀由此產生,癌毒與痰瘀互結形成腫瘤。因此抗癌解毒、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是腫瘤疾病抗癌祛邪的常用治法。抑癌解毒是祛邪的核心,補虛扶正則為祛邪的根本。
1.1 建立以辨證論治為中心的分階段治療 張教授認為,腫瘤具有病因錯綜復雜、證候變化多端、病情發展迅速的臨床特點,需要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把腫瘤治療過程劃分為不同階段,手術及放化療等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主要癥狀,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每個階段的主要癥狀進行針對性辨證治療,掌握抑癌解毒與補虛扶正的時機,抗腫瘤和調整機體的整體環境,改善患者癥狀及生命質量,延長生命等。
1.1.1 手術與中藥結合治療 手術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能根治早期腫瘤,但手術往往給患者造成一定的損傷和并發癥,影響了疾病的預后。“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張教授根據“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主張術前用常用參芪之品大補元氣,中藥控制癌癥發展,減輕腫瘤周圍炎性反應,使病灶穩定,這樣有利于手術切除;糾正陰陽失衡,擴大手術適應證,增強體質。手術易致組織間黏連,術后因元氣損傷,臟腑氣機不暢,因此應調整脾胃功能,使氣血得以恢復,促進傷口的愈合,減少手術的并發癥和后遺癥,協助保證常規的放療、化療在術后1個月內順利進行,提高免疫功能從而促進早日康復。中藥對修復因手術引起的損傷等均有很好的療效,如張教授善用蟲類藥物,通經活絡,改善因手術引起的炎性黏連;常以清熱燥濕為法為主,適當加用抗癌的中草藥等治療腫瘤術后,創口愈合不良,炎性滲出的病癥,常有很好的療效。本階段西醫一般建議患者自然康復,無有效措施幫助患者恢復體力。但通過中醫會診配合治療后,我院多數外科醫生也建議患者求助中醫調理盡快康復,以便能夠在術后如期進行放化療。
1.1.2 化療與中藥結合治療 化療是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措施,化療藥物雖然有很強的殺瘤作用,但由于其毒性較大,給機體帶來消化道刺激、骨髓抑制、心、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脾腎為先后天之本,脾虛則見消化道不良反應,腎虛則見骨髓抑制等。張瑩雯教授在臨床上遵循《黃帝內經》之旨,借鑒李東垣《脾胃論》的觀點,主張以培補脾胃為主,兼顧肝、腎等臟。臨床觀察證實“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與化療相結合能減輕化療中出現的消化道反應及免疫、造血系統損害等,治療由化療不良反應產生的并發癥。如張教授臨床上常予以扶正方1.2號方等都是為了對應化療所帶來的不良反應而創立的,經我院臨床驗證化療期間合用扶正培本的中藥,能顯著改善骨髓抑制情況,緩解不適癥狀,增加化療完成率。
1.1.3 放療與中藥結合治療 放療通過高能射線對瘤細胞起殺滅作用,其性似火,最易耗傷人體氣陰。故經放療后的患者常出現口干欲飲,咽干鼻燥、局部紅腫熱痛等一派“有余于火,不足于水”的征象,證屬熱盛傷津,張教授認為在放療階段益氣養陰即為扶正,如益氣補腎以護“髓生血”,滋腎清心以防耗竭心腎之陰;中藥清熱解毒、益氣生津能緩解因放療帶來的熱毒反應。如結合肺部放療時,張教授常根據臨證經驗去選用恰當的滋陰藥物,如沙參麥冬湯加減、清燥救肺湯加減。
1.1.4 靶向治療與中藥結合治療 靶向治療是近十余年新興的治癌手段,靶向藥物一般不直接殺死腫瘤細胞,而是在分子水平干擾或阻斷與腫瘤形成相關的分子或受體,間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發展,起到“穩定”與“調控”的作用。張教授認為,腫瘤的病機是正氣虧虛,邪毒內藏,治療提倡扶正培本、抑癌祛邪減毒等原則。治療原則及觀點與靶向治療有相似之處。臨床實踐中還發現,無論接受分子靶向治療還是接受中醫治療起效的患者,腫瘤體積的縮小或數量的下降常常不像放化療那樣明顯,多數屬于穩定,遠未達到根治的水平。但經過治療后病情發展趨緩或停滯,患者癥狀減輕,生命質量改善,生存時間延長,呈現“人瘤共存”的特點。盡管靶向藥物作用溫和,但亦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以臨床較常用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阻斷劑為例,患者常出現腹瀉、皮疹、瘙癢。張教授多用袪風止癢、清熱燥濕之品,如白鮮皮、地膚子、黃柏等來緩解此類不良反應,并同時配合扶正藥物等增強免疫力。
1.2 按病種用藥 張教授常以《傷寒論》中“病脈證并治”為例強調辨證結合辨病才能更好施治。張瑩雯教授認為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不同種類的腫瘤,其相關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特點存在差異,而藥物的性味歸經、生化藥理也各有特點,因此,抗腫瘤中藥的臨床應用需要依據不同病種區別用藥。以肺癌為例,肺癌病因肺金虛致癌,癌瘤邪實加重正虛,臟腑傳變易致心、肝、脾、腎多臟虛損,肺金虛是始動因素,而子病及母所致脾土虛,常用黨參、黃芪、白術等健脾補氣,天冬、紫菀、杏仁、桔梗、茯苓、魚腥草等宣肺化痰,半枝蓮、八月札等清熱化濕抗腫瘤;喉癌要重視利咽開音的藥物,如張教授常用麥冬、木蝴蝶、羅漢果、桔梗、蘇子等。胃癌術后患者受納差,脾失健運,脾胃大傷,水谷精微難以正常運化,茯苓、陳皮、黨參、甘草等具有化痰健脾的功效,白芍、麥冬、天冬具有養陰解毒功效,蛇舌草、仙鶴草有清熱化濕的功效,隨癥狀加減用藥,多種藥物綜合使用可以有效起到抗癌作用。
張教授通過臨床診治及科研實踐,以“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為指導,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診療思想及遣藥組方原則:即君臣佐使組成一方,個體化、階段化用藥。具體用藥規律:第1組:君藥,扶助正氣,分階段用藥;第2組:臣藥,抗瘤解毒為主,扶正為輔類藥物;第3組:佐藥,緩解癥狀,佐制增效,有顧護胃氣、補腎、提高免疫力、防止或者治療轉移等作用;第4組:使藥,將引經理論與癌癥用藥治療相結合,多為引經藥。
2.1 第1組 君藥,扶正固本,分階段用藥;張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指出,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腫瘤疾病本質均與正氣的虛損密切相關,病因是氣滯、血淤、熱毒和痰阻引起。虛為病之本,實為病之標。“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提高臨床療效、控制復發轉移的基礎。張教授針對正虛的根本,依據氣虛、陰虛、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等病機特點,或益氣,或養陰,或益氣養陰,或益氣補血,旨在顧護正氣,培元固本。同時立法處方必須針對患者的體質、疾病所處的階段綜合考量,依據患者目前接受的手術、放化療等各種西醫治療手段的區別,以及應用不同化療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將辨證與辨病、辨治、辨證相結合,做到用藥時刻照顧疾病治療的全局。比如在手術前后以扶助正氣、益氣養血為主,增強免疫力,化療階段以調補脾腎為主,放療階段以益氣養陰為主,靶向治療則以扶正抗癌為主,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及放化療順利進行。
2.2 第2組 臣藥,扶正解毒類藥物;腎是先天之本,古人稱之為“命門”,由于腎陽溫煦著全身各臟器的陽,腎陰滋養著全身各臟器的陰,腎表現為人體各個臟器的調節中心。腎藏精,張教授認為補腎能協助抗癌,補腎是治療腫瘤的根本,可以調節人體的干細胞,有可能促進干細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從而達到修復再生器官,恢復器官功能細胞的作用,在腫瘤的防治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力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以毒攻毒”是中醫治療腫瘤的傳統方法,在補腎及扶正固本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一些清熱解毒、抗癌消瘤的藥物,針對腫瘤瘤體局部治療,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此類抗癌中藥大多是沒有毒性或稍有小毒,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長期服用的中藥。張教授認為每種中藥都有其特有的抗瘤譜,有對鱗癌敏感的,有對腺癌敏感的,也有抗瘤譜比較廣泛的,在臨床應用時根據患者的體質靈活運用。如廣譜的有藤梨根、白英、蛇莓、半枝蓮、龍葵、半邊蓮、八月札、白花蛇舌草等,每方取3~4味藥物為宜。
2.3 第3組 佐藥,緩解癥狀,佐制增效,有顧護胃氣、提高免疫力、防止或者治療轉移等作用。
2.3.1 顧護胃氣的藥 李東垣:“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腸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在腫瘤的整個治療過程中,特別是化療階段,能顧護胃氣則能夠提高綜合治療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張教授常用改善食欲的藥有焦三仙、雞內金等;保護胃黏膜的有海螵蛸等;防治嘔吐的有竹茹、干姜等。
2.3.2 防治轉移的藥 根據“先安未受邪之地”及“先其所因”的原則,調暢轉移前臟器局部氣機、改善轉移前微環境,使“癌毒”不能侵入是中醫“伏其所主”的理想靶點。通過對轉移前靶器官即“正常”器官或組織的干預達到預防腫瘤轉移的目的,可能引起治療模式的變革[2]。張教授在治療上強調“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扶正祛邪,兩者結合以阻止腫瘤建立轉移前微環境。如小細胞肺癌容易發生腦部轉移,巔頂之處為厥陰之地,張教授治療該病時除常規應用益氣養陰補肺之品扶助正氣外,常加用入厥陰達巔頂而具有輕清疏泄之性的天麻、鉤藤等及全蟲、蜈蚣等通絡之品,以防止腫瘤轉移前微環境的形成而預防腫瘤轉移。再如肝為將軍之官,喜條達惡抑郁,體陰用陽,所以為防止發生肝轉移,應加用養肝柔肝、條暢肝氣之品,如白芍、薄荷、柴胡等。此外,張教授認為收澀類藥物可以防治腫瘤的轉移。有學者對收澀類藥物抑制血管生長及抗腫瘤生長做了一些實驗研究工作,從收澀藥的固攝正氣、糾正正虛失固、固攝癌毒以及防侵襲轉移的角度探索腫瘤轉移的新病機[3]。張教授常用的防治轉移的收澀藥有五味子、五倍子、烏梅等。
2.4 第4組 使藥,將引經理論與癌癥用藥治療相結合,多為引經藥。尤在徑《醫學讀書記》云:“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中藥的“引經”主要是“主動靶向”,它的功能是引導其他藥物的有效成分到達所需病灶部位[4]。使諸藥藥力集中于某一部位,直達病所,對疾病治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張教授在臨床中常應用抗癌使藥為引經藥,利用引經藥引導相應中藥以及靶向藥物進入病灶、扶正祛邪,體現了中醫治療腫瘤的精準治療方法。
惡性腫瘤的治療一直以放化療為主,在這個過程中,患者不僅免疫力迅速下降,而且還可能會出現多種并發癥,而這些并發癥輕則影響繼續治療,重則會危及生命,需要引起重視,但由于對于腫瘤放化療并發癥西醫缺乏有效方法,而中醫卻具有獨特優勢,為進一步減輕患者服藥的壓力,中醫外治法則更具實用性,而且多年臨床經驗已證實了其有效性[5]。藥物在口服之外經體表皮膚或體外穴位等途經吸收而達到治病目的的方法,如藥物外敷、熏洗、針灸、涂擦等。中醫認為癌性腹水屬“臌脹”范疇,認為其與肝脾腎三臟功能障礙存在緊密聯系,中藥可經皮膚吸收,從而避免肝臟代謝及胃腸道降解,經皮膚滲透作用至血絡經脈,然后輸送至全身,可激發人體經絡系統,有效發揮糾正臟腑陰陽氣血和扶正祛邪的效果。張教授自創了抗腫瘤方、化積止痛膏[6]等治療腫瘤包塊、疼痛、腹水、肢體腫脹等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療效。
臨床上張教授多年來對患者進行建立病歷檔案,三因制宜,特別強調因人制宜,根據患者年齡、體質、生活習慣、心理狀況等制定治療策略,進行病情追蹤,并定期復查了解治療進展等。為中醫治療腫瘤科研、臨床研究積累了寶貴的資料。
《黃帝內經》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張教授十分重視飲食調攝與腫瘤的關系,認為養生與食療是中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臨床實踐密切關聯,也是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合理恰當的食療應首先遵循整體觀、辨證認病原則,以達“辨證施食”。依據患者不同體質及病證特點,指導其飲食宜忌。通過科學合理的食療,常能達到扶助正氣,抑制癌癥發展,達到身體陰陽平衡,提高腫瘤患者生存期及生命質量。
中醫理論認為腫瘤的發生與內虛、與臟腑失衡關系密切,“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從整體出發,重視內虛,積極調治臟腑平衡虛實,為治癌的根本,不以損傷患者身體為代價,在抑殺癌細胞的同時,扶助正氣,提高免疫力,保護機體正常功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注重患者生命質量,增強患者和癌魔斗爭的信心。“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治療腫瘤的特點和優勢:1)整體治療和局部治療相結合,抑制腫瘤而不傷正氣;2)持續治療以求全身陰陽的動態平衡,長久遏制腫瘤生長、復發和轉移;3)全面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從根本上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同時,“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與三大治療方法——手術、放療、化療配合治療腫瘤,中醫藥對放化療有減毒增效作用,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或帶瘤生存的目的,能提高生存率及生命質量。張教授將“抗瘤解毒扶正平衡療法”運用于腫瘤的治療中,已有廣大患者受益,療效顯著,其學術思想值得后學者傳承與發揚。
[1]林洪生.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6.
[2]Psaila B,Lyden D.The metastatic niche:adapting the foreign soil[J].Nat Rev Cancer,2009,9(4):285-293.
[3]孫靜.收澀類中藥對小鼠肝癌血道及淋巴道轉移的影響[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8,19(5):347-350.
[4]任常勝,程振芳.論引經藥在方劑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02,21(6):33.
[5]秦傳蓉,饒智國,楊波,等.中醫外治法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2):294-296.
[6]彭艷芳,張瑩雯,張亞兵,等.中藥口服、外敷聯合西醫治療癌性腹水療效及對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36):4082-4084.
ProfessorZhangYingwen′sAcademicThoughtson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Cancer
Peng Yanfang, Zhang Yingwen, Ye Taisheng, Wu Zhaoyan, Xia Yukun
(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nanHospitalof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1,China)
Professor Zhang Yingwen, a young Chinese medicine teacher in Hubei Province, who explored the system of TCM oncology theory and understanding, has acquir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Her academic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umor suppression-“Anti-tumor detoxification centralizer balance therapy”, advocate the use of holistic concep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CM, western medicine and guiding surgery,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targete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so as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are also of great inspiration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medicin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CM tumor treatment; Anti-tumor detoxification centralizer balance therapy; Clinical experience of famous practitioners; Zhang Yingwen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9CHB001)——開口箭對荷瘤小鼠抗腫瘤作用研究
彭艷芳(1976.06—),女,醫學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呼吸與腫瘤疾病治療研究,E-mail:804708911@qq.com
張瑩雯(1963.04—),女,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中醫科主任,研究方向:中醫腫瘤疾病治療研究,E-mail:hhao3838@sina.com
R273
B
10.3969/j.issn.1673-7202.2017.11.039
(2017-08-15收稿 責任編輯: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