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林/四川省梓潼縣瑪瑙鎮畜牧獸醫站
楊穎/四川省梓潼縣大新鄉畜牧獸醫站
牛布氏桿菌病的防治
楊登林/四川省梓潼縣瑪瑙鎮畜牧獸醫站
楊穎/四川省梓潼縣大新鄉畜牧獸醫站
牛布氏桿菌病(也稱流產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屬引起的以感染家畜為主的人獸共患的慢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本病列為必須通報的傳染病之一,布病的主要傳染源為患病動物。
牛布病主要侵害乳牛,黃牛和水牛發病較少,一般母畜較公畜易感,幼畜具有一定抵抗力,性成熟的牛最易感。病畜和帶菌動物是該病主要傳染源。該病可通過飼料、飲水、飼養工具、蚊蟲叮咬等直接和間接傳播。
流產母牛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出現分娩征兆,陰唇及乳房腫大,薦部與肋部下陷,陰道黏膜發生大紅色結節,陰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物,并發慢性化膿性子宮內膜炎。公牛發生睪丸炎和附睪丸炎,睪丸腫大、化膿,觸壓疼痛,局部淋巴結腫大,陰莖潮紅,伴發小結節。
胎盤呈淡黃色膠樣浸潤,有出血點,表面覆有絮狀物和膿液。絨毛膜充血、肥厚,有黃綠色滲出物;剖檢胎兒見皮下、結締組織發生漿液性浸潤,胃中有淡黃色或白色黏液絮狀物,胸腔有多量微紅色積液;腸胃和膀胱的漿膜下可見有點狀出血;淋巴結、脾臟和肝臟有不同程度的腫脹,有散在炎性壞死灶。病公牛睪丸、附睪壞死并形成膿腫。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可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細菌學和血清學檢測。
1.西醫治療。臨床常用土霉素:5~10 mg/kg體重,鏈霉素:2~4萬IU/kg體重,分別肌注,2次/d,連用5 d;也可用金霉素肌注:10~15 mg/kg體重,2~3次/d;合霉素:3萬IU/kg體重肌注,2次/d,6 d為一個療程。
2.中醫治療。金銀花60g、連翹60g、當歸45g、赤芍藥30g、杜丹皮40g、茵陳40g、桃仁26g、黃連40g、黃芩40g、鱉甲20g、藥物1劑/d,日服2次,連服7 d。
3手術治療。適用于細菌性滑膜炎、關節炎、骨髓炎等。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輔以長期抗菌治療。脊椎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
主要采用淘汰病畜來控制該病的傳播與擴散。宜從疫病的傳染源、傳播媒介、易感動物、生態環境等多個環節,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來控制該病發生。
1.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生物安全措施。消除或降低不良因素影響,給予牛營養全面的飼料,并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強其抵抗力。
2.控制傳染源。病畜和帶菌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當病畜發生流產時,胎兒、胎衣、羊水、子宮分泌物、乳汁或感染公畜排出的精液,含有大量的布氏桿菌,污染周圍環境,健康家畜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感染,也可經吸血昆蟲叮咬而傳播。因此淘汰病畜是阻止該病擴散的最有效措施
3.定期監測。布氏桿菌病的防治,必須提高監測質量,做到早期預防,及早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嚴格落實好國家規定的每年兩次牛監測工作,在監測凈化中要做到不漏檢,對監測中出現的布氏桿菌病陽性牛要及時隔離撲殺,可疑牛更要做好隔離和消毒工作。
4.嚴格檢疫。加強布病的外堵工作,引進牛要嚴把檢疫關,一定要隔離觀察30 d以上并用牛布魯氏菌琥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試管凝集試驗(STA)等方法,進行2次檢疫。對陽性牛迅速隔離,淘汰處理。對規模養殖堅持自繁自養的方針,杜絕因引進牛造成疫病的傳播。
5.免疫接種。接種牛19號布魯菌苗(簡稱S19菌苗),或牛45/20死菌佐劑苗,2次/年,共免疫3年,之后停免1年,實施血清學檢測。
6.認真做好環境消毒。各養殖場(戶)要切實做好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牲畜圈舍及街道的清圈消毒工作;牛的排泄物、流產物、死犢等污物要集中進行消毒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要定期對牛羊群集中飼養環境進行清理和消毒,在清理和消毒疫區時要注意個人防護,避免自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