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先倫/重慶市大足區棠香街道畜牧獸醫站
黑山羊支原體性肺炎的診斷與防制
譚先倫/重慶市大足區棠香街道畜牧獸醫站
黑山羊支原體肺炎是由多種支原體所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又稱為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以高熱、咳嗽,胸壁和胸膜出現漿液性炎癥和纖維素性炎癥為主要特征,病程呈急性或慢性經過,病死率較高。該病在很多國家都有發生,我國有的地區也發生,尤其是飼養山羊較多的地區更常見。對養殖山羊的地區影響較大,如疏于管理,未采取具有針對的方式防制,常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筆者將經歷的一例黑山羊支原體性肺炎的診斷與防制過程進行闡述,供廣大同行參考。
重慶市大足區棠香街道惜字閣村7組姜云禮養殖黑山羊200多只、綿羊50多只,未到我處就診時已經死亡黑山羊20只,處于病態羊30多只,每天都有新發病例,其中以小羊居多。曾使用氟苯尼考、黃芪多糖、安乃近等藥物進行治療,剛出現癥狀的羊,給藥后癥稍緩解,待2d后或3~5 d停藥后復發或癥狀加重,出現死亡。我處針對有癥狀的病羊進行檢查,同時對病死羊進行剖檢,同時采取實驗室綜合診斷,初步診斷為一例黑山羊支原體性肺炎病例,采取防制后出現明顯效果。
羊群中發病主要為山羊,綿羊未見明顯異常。隨機測得5只發病黑山羊的體溫均在40.0℃以上,精神沉郁,有的高度萎靡,采食量明顯下降或停止,病羊流漿液性鼻液,有的鼻孔周圍粘有膿性鼻液,呼吸時胸腹部起伏明顯,支氣管呼吸音加強,肺中部出現明顯的支氣管呼吸音和胸膜摩擦音,病程較長的身體衰弱,被毛粗亂無光澤,死亡羊只多為病程較長的,很少有病程較短的。隨機采集抗凝血液5份進行實驗室檢查。
剖檢的3只病死羊病理變化基本一致。主要的病理變化出現在胸腔,胸腔內有大量積液,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凝固,胸膜表面有纖維素附著,肺臟表面顏色呈灰色、紅色相間分布,深淺不一,有的雙側,有的是單側。肺間質增寬,體積腫大,質地硬實似肝,切面呈多色的大理石樣花紋。瘤胃內內容物較少,真胃粘膜潮紅,腸黏膜充血,表面粘有多量粘液。支氣管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有點狀出血。心肌遲緩,肝臟、脾臟腫大,膽囊腫大。
1.血常規。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降低,白細胞總數增多,嗜中性白細胞增多。
2.血液涂片鏡檢。見有紅細胞淡染。
3.微生物學檢查。無菌采集剖檢羊的胸腔滲出液和病變肺組織進行涂片,經瑞氏染色和姬姆薩染色均見有球形、桿狀、絲狀病原體。將該病料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培養基,經37℃培養后見有多量透明露珠狀、乳頭狀突起的小菌落。對菌落涂片鏡檢可見多形性病原體。
經分析發病情況,結合臨床檢查、病理剖檢和實驗室檢查,初步診斷為一例黑山羊支原體性肺炎病例。
1.淘汰病情較重的羊只,并對病死羊進行無害化處理,全場使用氫氧化鈉和過氧乙酸進行消毒。
2.將發病羊只進行隔離,并對假定羊只進行免疫接種山羊支原體肺炎疫苗。對發病羊只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使用藥物有5%葡萄糖溶液,生理鹽水,VC注射液,黃芪多糖注射液,土霉素注射液,替米考星注射液;板藍根煮水供羊飲用。
2周后回訪,該羊群經過防制7 d后死亡率和發病率均有所下降,10 d后基本穩定,最終死亡羊只60多。
羊支原體性肺炎的病原體分為4種,如山羊支原體山羊肺炎亞種只感染山羊。該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尤其是飼養管理較差的冬季和早春,但慢性型病例夏季發生較多。不從疫區引進帶毒羊只及進行有效的接種疫苗可降低本病的發生機率。羊群一旦發病應及時確診,使用較為敏感的抗微生物藥物進行治療,同時結合緊急接種和全身治療效果較明顯,如紅霉素、四環素、氟苯尼考等;疫苗有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制造的氫氧化鋁疫苗和弱毒疫苗。在治療該病時,也有向飼料或飲水中加入藥物進行全群給藥進行配合治療的報道,其效果也很好,如用粉劑氧氟沙星按 10g/100 kg飼料混飼,連用3 d;將土霉素可溶性粉進行混飲,2次/d,連續飲用4~5 d,同時飲水中加入葡萄糖粉、電解多維、黃芪多糖等。
(略)
格控制放牧地點,有的羊在潮濕處吃草,并飲了低洼處的水,引起羊群發病。魏氏梭菌又稱產氣莢膜桿菌,是一種梭狀芽孢屬條件性致病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長期存在于土壤、污水、人畜糞便和飼料飼草中,同時也是腸道中的常見菌之一,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本病的發生。羊群由于前一段時間不斷下雨,沒辦法放牧。但幾天后天氣晴朗,高溫高濕,使羊的機體處于過度應激狀態,抵抗力嚴重下降,不足以抵擋毒素的攻擊,況且該羊群未免疫過腸毒血癥疫苗,這是此次綿羊發生腸毒血癥的重要因素。因此,筆者認為,每年定期接種“羊快疫、腸毒血癥、猝狙三聯苗”或“羊快疫、腸毒血癥、猝狙、羔羊痢疾、黑疫”五聯苗是必須的。放牧時要到高燥地方放牧。夏季多雨天,應該少搶青,讓羊群多在青草萌發較遲的地方放牧,更不能讓羊飲到下雨后低洼處的污水。這樣才能利于控制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