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剛
北京市海淀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商家自律仍待加強,監管模式須不斷創新
網絡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作為一種新經濟業態,發展勢頭猛烈。隨著國家經濟轉型不斷加快,網絡越來越普及,“互聯網+”食品經營模式正在改變許多人的消費方式。便利、實惠、多樣和分享是網絡食品有別傳統實體經營之特色所在。足不出戶便能品嘗到各種各樣的美食,互聯網食品經營極大地方便了消費者,但是網絡食品經營門檻低、監管難度大、安全風險大、消費維權難等,也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筆者于前不久對北京市海淀區提供互聯網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服務企業的發展歷程、發展中的問題進行了調查,以分析如何保障網絡食品安全。
經統計海淀區現共有8 家企業提供互聯網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的服務,如:百度外賣、美團外賣等。網絡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的發展經歷了無序、逐步規范、全面規范三個階段。
無序發展階段(2010 年10 月~2015年9 月30 日) 網絡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這種新型業態最先由“餓了么”外賣于2010 年10 月手機平臺上線開始訂餐業務,“餓了么”于2011 年成立了北京分公司,由于是新型業態,前期發展比較平緩。經過了幾年的市場培育發展過程,一直到2013 年11 月美團網開展訂餐業務,再到2014 年5 月百度外賣也加入了市場競爭,將網絡食品訂餐、送餐服務的市場爭奪戰推向了高潮。商家的競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大量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競爭階段,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的目標是快速擴張市場,不惜一切手段,搶奪市場份額。二是《食品安全法》2009 版當中沒有對網絡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作出法律規定,造成執法部門無法可依,第三方平臺也沒有對發展經營行為進行自我約束,這也為如今的監管困境埋下了隱患。
逐步規范階段(2015年10月1日~2016年9 月30 日) 《食品安全法》修訂版于2015 年10 月1 日開始實施。法律明確規定了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履行審查義務,要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有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并立即報告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發現嚴重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食品安全法》還規定了對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履行這些義務的法律責任。同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明確規定通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由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
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針對本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北京市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暫行)》于2016 年3月14 日發布。辦法更加詳細地規定了從事網絡食品經營應當依法開展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遵守商業道德,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建立并執行經營主體審查登記、銷售食品信息審核、平臺內交易管理規則、食品安全應急處置、投訴舉報處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管理制度,保證食品安全。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申請進入平臺的食品經營者資質進行審查和登記,及時更新經營者身份證明、食品經營許可等資質證明材料,并在其從事經營活動的主頁面醒目位置公示相關信息。對于不具備食品經營資質的經營者,不得允許其在平臺開展食品經營活動等內容。
海淀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隨即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是行政約談第三方平臺開辦者,要求其立即開展自查,必須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清退無照、無證線上商戶。二是積極開展食品安全法的宣傳培訓,采取上門送法律知識,召開法規研討會等多種方式。三是嚴格執法到位,對于仍然為無證商戶提供平臺服務的,堅決對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實施行政處罰。
全面規范階段(2016 年10 月1 日開始) 為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規范網絡食品交易行為,保證網絡食品安全,2016 年7 月13 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簽署第27 號令《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該辦法于2016 年10 月1 日起施行。《辦法》為下一步全面規范平臺經營行為,提升食品安全經營環境提供了法規支撐。未來可期,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將進入全面規范階段。
海淀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直把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作為重點監管對象,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查找、分析,主要發現三方面問題。
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不認真履行審查義務 無證、無照餐飲單位依舊藏身于網絡平臺。雖然經過整治,情況有所好轉,但是無證餐飲單位還是屢屢被媒體曝光,被食藥監管部門查獲,并且手段翻新,出現了一個地址多家商家入駐開展線上經營活動,無證餐飲商家購買假照、假證,甚至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業務人員與無證餐飲單位相互勾結,嚴重挑戰法律的嚴肅性。食藥監管部門經常與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重復著“貓抓老鼠”的游戲,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原因有三:一是法律處罰過輕。盡管食品安全法規定了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不履行審查義務可以處以5~20萬元的處罰,但是20 萬元的行政處罰對于以瘋狂擴張為目標的互聯網大企業來說根本無法戳到痛處。二是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法律意識不強。從公司的總裁到部門經理再到業務員對于食品安全法不重視、不尊重,沒有制定出真正改變目前狀況的具體措施。三是僥幸心理與觀望心理作祟。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大大低估了食藥監管部門的執法能力以及捍衛人民群眾食品安全的信心與決心。認為這么多問題畢竟查出來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外賣平臺甚至有一種內部說法,把無證餐飲單位統稱小業態,從這個方面也可以客觀反映出網絡平臺對無證餐飲的放任與對法律的漠視程度。
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對于關鍵點控制不到位 對于送餐工具的消毒沒有具體的手段與措施。北京市每天有上萬名送餐員具體承擔著將美食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工作。但是,對于運輸工具的消毒方法、周期、公示都沒有具體的措施,這也為食品二次污染埋下了食品安全隱患。
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網站發布的信息內容虛假 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網絡店鋪的字號與工商登記注冊的嚴重不相符。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網絡上宣傳的名稱往往突出食品的名稱。二是店內操作間實景照片與實際經營場所不相符。一些經營者為了提升店內的形象,從網絡上下載了一些圖片掩蓋自身店內的臟亂差。三是店鋪的實際經營場所與登記注冊的場所位置不相符。這些虛假信息極大地誤導了消費者,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
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必須正視自身的問題,一方面要培育市場發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規范。今后的發展方向必須從無序競爭走向全面規范;從單一以提升市場占有率為目標轉向提升服務水平、提升消費者滿意度作為擴大市場份額的唯一途徑;從打價格戰轉向樹立品牌外賣金字招牌轉變。如果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不及時懸崖勒馬,繼續自掘墳墓,歷史證明,事情發展到極限的臨界點,增加任何一點因素都會使之崩潰。而市場以及消費者將是終結平臺神話的最后一根稻草,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可探索派駐食藥監管人員的工作模式 派駐人員一是要對已經入網平臺的經營者開展排查,了解掌握平臺的審批條件與基礎數據,為下一步如何監管奠定基礎。二是對于新申請入網的餐飲經營者提交的證照實施審核并擁有最終核準權,可以參照機動車檢驗場的民警與環保局工作人員入住模式,避免平臺審核人員與業務員以及商家相互勾結。三是核實入住商家發布的網絡信息是否與商家實際情況相符合,有效防止虛假信息的發布。
集中力量強化“線上線下”同步監管 可將轄區內所有無證餐飲單位的臺賬進行統計,確保100%無證信息登帳,信息包括經營者的身份信息、字號名稱、具體經營地址,形成一套完整的“黑名單”。將無證餐飲臺賬及時通知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從根本上掐斷無證餐飲的生存空間,同時,積極開展對線下無證餐飲的清查工作,堅決取締隱藏在居民房、出租屋的無證餐飲單位。這也是嘗試解決無證餐飲這個老大難問題的一條工作途徑。
以網監系統為技術支撐,積極開展網絡巡查工作 食藥執法人員要充分運用北京市食藥監管局配發的網絡取證系統,對重點網站、重點品種開展在線檢查及取證工作,針對“地址不符”、“實名不實”等網絡訂餐平臺在經營過程中的多發、常見問題開展重點核查。通過平臺公示信息與餐飲量化分級信息的比對,進行在線篩查、識別,確定入網商戶的合法性。
加強部門間的協作,齊抓共管 食藥監管部門密切聯系工信部門、工商部門、商務部門,建立溝通機制,開展部門間合作,為營造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環境制定立場一致、規范統一的規章制度。聯合開展與網絡食品安全相關的專項行動。除了加強部門間的合作,還要深化地區間的配合,實現網絡案件跨地域監管辦案無障礙。
發揮網絡食品行業協會的作用 引導建立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開展正向引導負向抵制的作用,將不良商家清出行業,賦予行業協會開展食品安全培訓的權利,發動網絡平臺提供商、行業協會、商家加強自律,并形成內部的監督審查機制。
完善網絡食品經營者信用評價體系
結合現有平臺的信用評價方式,發揮消費者和監管者等多維評價角度,開發評價維度更全面、評價內容更翔實的信用評價方式,并依據此評價結果,實行信用分級動態管理的監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