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胤強
在口語交際的教學特征中,生活性是口語交際的重要特征。
第一個環節,發現交際話題。話題的發現者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一般來說,在小學的低年級,交際話題的發現者最主要的是教師,到了中、高年級,學生有了自主發現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感興趣的生活話題。
第二個環節,進行交際準備。準備分為兩種情況:如果是教師發現的交際話題,其準備工作主要由教師來做,學生事先可以不知曉。如果準備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參與,教師也不必把準備的動機和原因告訴學生,以增加交際活動的神秘感,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如果是學生提出的交際話題,其準備工作主要由學生完成,教師對學生的準備進行指導,同時教師本人視交際話題的性質與內容作相關準備。
第三個環節,開展交際活動。這一環節主要是指課堂上所進行的交際活動。應該注意以下相關要素:一是創設生活情境,引入話題。這一環節要注意三點:情境的創設,可以由教師來做,也可以由學生來做,還可以師生合作來做;情境的內容,具體情境要視交際的內容而定;營造交際氛圍,創設情境時,還要注意營造出平等、和諧、民主的交際氛圍。二是緊扣交際話題,討論交流。討論與交流是這類交際課的主要形式,要形成生生、師生和全體互動的課堂局面。在這一過程中,小組交流是最主要的方式。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時間控制。每一次小組活動針對一個問題進行。通常的做法是由教師統一控制活動時間長度。而其長短完全由教師的主觀意愿和感覺確定。這樣的弊端有二:一是討論時間長短的確定沒有科學依據。時間太長,無謂消耗;時間太短,失去意義。二是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差異。因此,這樣的活動要么就成了個別優生展示的天地,多數中下水平學生附和的舞臺,要么就成了課堂的一個點綴。活動時間不統一規定,由學生自己把握,讓還存有疑問但不能解決的這部分學生,先個人思考,等待另外尚未討論結束的同學。教師和學生均可以據此把握討論的進程。這樣既照顧了全體,又不浪費時間,使活動實效得以落實。
行為調控。一般的做法是,論題一出,隨即讓學生展開討論。細致的教師應該能發現,中、下層次的學生參與討論時幾乎是聽眾。這些學生并沒有自己的認識理解,所以就沒有真正實質性地活動,只是聽取思維敏捷學生的結論。當然,他們的能力就沒有真正得到提高。比較科學的做法是,話題提出之后,先安排學生獨立靜心思考幾分鐘,當每個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之后(可通過舉手調查),再進行小組交流討論。這樣學生更便于進行充分的交流探討,也更能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
第四個環節,延伸交際生活。這個環節有兩層意思:一是視學生交際的進展情況和時間,適時對交際活動進行總結。一節課里還沒有討論和交流好的話題,還可以在另外的時間里進行。可以再用專門的課堂教學時間,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時間里繼續討論和交流。二是課堂討論不僅僅是為了交際而交際,更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因此,一次課堂的討論并不能立刻解決什么問題,要讓學生帶著思考走進自己真實的生活,在生活中體驗、鍛煉和成長。
生活型口語交際課要注意什么問題呢?第一,要簡化教學過程、形式和手段,給口語交際課“松綁”。目前的口語交際課,形式繁雜,過程復雜,手段多樣,教師辛苦,學生受累。很多的教學環節和形式手段的運用于學生的口語交際活動沒有多大的作用,來“花”的,來“虛”的,就是不來“實”的,其結果導致學生的口語交際活動沒有多大的效果。第二,要突出“交往”這一關鍵要素,體現口語交際課的特點。交往是口語交際課的最本質的特點。離開了交往,口語交際將如無本之木,無法實施。一是在內容的選擇上,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二是在情境的創設上,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與欲望。三是在構成口語交際活動的路徑上突出交際性。口語交際的要素一般有四個,即交際的主體,交際的話題,交際的媒介(口頭語言),交際的環境。四個要素中,交際主體和交際對象之間的互動過程就成為交際的路徑。也就是說,口語交際的過程是互動的過程。第四,要落實口語交際過程中的評價。這里所說的評價,主要是指在課堂交際情境中的評價。口語交際的評價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教師,心中應該時刻裝著學生,要充分地尊重學生。在評價中,要用溫柔的眼神看著學生,用平和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用纖細的動作關愛學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