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養殖戶的轉型與大企業的擴張,誰會更勝一籌
2016年,由于市場豬價的回歸,形成了生豬價格的報復性上漲。豬價全年保持相對高位運行,養豬企業獲得了較為豐厚的收益。在產能調整過程中,小散戶不斷退出,大中型規模企業持續積蓄能量。隨著環保壓力不斷加大,產業布局進入實質性調整階段,新的養豬格局正處在激烈地變化中。豬業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成效,生產效率不斷大幅度提高。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企業的優勢有哪些。
一是大企業大豬場有扶持政策,項目大投資多,對環保舍得投入,雖然自動化設備的運用并不能帶動勞動就業,但通過現代化模式,同樣能給周邊農民增加創收途徑,自然受歡迎。
二是大企業資金實力雄厚,養殖技術水平高。散戶養殖優勢在于勤勞細心,人工成本低。現代化的豬舍和專業的技術讓psy、msy得以提高,生產穩定。
三是往年養豬處于無序狀態,看準行情好,有錢有地就能養,如今環保清退一批人,高審批門檻又阻止一批人,千家萬戶來養豬的情景難以再現,養殖變得可控,且大企業對于行情的敏感性高,統計數據較精準,生產計劃安排的更加理性。
四是大企業養豬既有質又有量。處在產業鏈中,養豬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飼料不掙錢,養豬能掙錢;養豬不掙錢,屠宰能掙錢;屠宰不掙錢,食品加工能掙錢,整個產業鏈上總會有一環能夠掙錢。
如今在環保禁養、利好行情和扶持補貼政策之下,不少大豬場仍前仆后繼地在建設中,多方機構估計2018年將達到產能小高峰。環保禁養拆除豬場,出現這邊拆那邊建、拆小補大的情況,禁養區減少的存欄量在這些大型豬場上得以補充。不少大企業也在以不同的形式不斷擴張中,此輪大企業的擴張是否會導致整個養豬業虧損?
而散養農戶又面臨哪些缺點呢?
一是資金短缺。很多農戶想要發展養殖業卻因資金投入高而無法實行,所以,資金短缺是農村種養殖業發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養殖技術不過關。農民富有養殖經驗,但那也只是傳統的養殖經驗,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打破自己原有的養殖認知,無法汲取更新的養殖知識。但是也不能將所有的錯都推到他們的身上,畢竟養殖業隨著時代的進步,養殖難度也在逐漸增加。
三是出欄周期長。農村養殖雖然可以減少飼料的成本,但是因為養殖技術的欠缺,畜禽營養搭配不當,從而導致畜禽養殖周期長,生產效益回收慢,規模擴展慢。尤其在現在產能過剩,市場競爭逐漸加劇的情況下,企業轉型升級的壓力會更大。
筆者期望更多的企業能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管理能力,增加科技附加值,盡快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的道路。 (本文系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劉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