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華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燈塔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貴州銅仁 554300)
淺談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
李云華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燈塔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貴州銅仁 554300)
附紅細胞體病屬于一種寄生蟲病,主要是指家畜血液中的血漿或紅細胞表面存在附紅細胞體,對豬的紅細胞產生一定的破壞,導致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不斷減少,降低紅細胞攜氧功能。通常豬附紅細胞體具有較強的低溫抵抗力,對強力霉素和干燥敏感,在引種時要做好選育和飼養管理等工作,從而增強豬體抵抗力,有效預防附紅細胞體病。本文就對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進行分析和探究。
豬附紅細胞體;診治
氣溫的突然變化會引發良種生豬應激發病,導致諸多生豬爆發傳染病,尤其是豬附紅體細胞病,具有死亡率高、發病快、流行廣等特點。通常豬附紅體細胞也稱之為紅皮病、赤獸體病、黃疸性貧血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引起的以黃疸、貧血、高熱為特征的疾病[1]。發病初期流行快,具有嚴重的癥狀,死亡率高,后期癥狀輕微,不會出現混合感染,病程7~12d,一旦出現混合感染,病程會相對延長,多數愈后不良。
對于附紅細胞體病而言,其潛伏期為2~10d,豬在患病初期表現為后肢搖擺、食欲減退、喜臥不動、行走不穩,體溫高達40~42℃,高熱稽留不退;同時黏膜初期呈潮紅,而后期呈蒼白或黃染,病豬消瘦且貧血,嚴重時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有些豬發病10d左右會呈急性死亡的癥狀,死亡時口腔出血,繼發其他疾病,癥狀更為復雜。哺乳母豬和懷孕母豬患病精神差,喜臥,病豬全身的皮膚發紅,少數病豬中后期出現皮膚黃染,便秘且食欲廢絕等,甚至出現早產、流產。哺乳仔豬患病后精神沉郁、腹瀉、貧血、嗜睡、發熱等,死亡率高。
病死豬的腹下皮膚、鼻盤、耳尖、四肢末端會出現紫紅色斑塊,剖檢變化發現血液呈淡紅色且稀薄,不易凝固;皮下出血、淤血,肌肉蒼白、脂肪黃染,出現腹水、胸水,且心冠溝、胸腹脂肪黃染;肝臟腫大、黃染、出血,呈土黃色質地變脆;腎臟、肺臟和淋巴結腫脹,腎盂水腫,小葉性肺炎;膀胱黏膜黃染,存在少量出血點[2]。從病理組織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有含鐵血紅素沉著,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肝實質灶狀壞死;肺間質水腫;炎性細胞浸潤,腸黏膜下層水腫充血;腎曲小管變性壞死;脾小體中央動脈擴張充血。
豬感染附紅細胞體病之后的7~8d,會出現溶血性貧血和高熱癥狀,血液檢有大量附紅細胞體;后期血液內的附紅細胞體數量有所減少,難以通過血檢的方式查出。檢查新鮮血液時,可以在玻片上滴入1滴耳靜脈血,然后加入等量的生理鹽水進行混勻,加蓋玻片,在400~600倍暗視野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可以看見顆粒狀、豆點形、蟲體球形。由于蟲體附著在紅細胞的表面,存在一定的張力作用,這時紅細胞在視野內會左右運動或上下震動。另外,檢查血片染色時,利用姬姆薩染色鏡檢的方式,取耳靜脈血涂片,可以發現許多桿狀、橢圓形、圓形的紫紅色蟲體附著于紅細胞表面,如果對微螺旋鈕進行調節,蟲體具有較強的折光性,中央發亮且形狀類似氣泡。紅細胞邊緣凹凸不平,利用瑞氏染色進行檢查,蟲體呈現紫藍色;或者是選擇10%福爾馬林液1ml和1ml的抗凝血進行混勻,借助丫啶橙染色檢查,會發現附紅細胞體呈枯黃色,且由淺至深。
針對已經發病的豬場,必須要及早診斷和治療,避免傳染給哺乳仔豬和懷孕母豬,并加強消毒,實施隔離,做好體表驅蟲和驅滅蚊蠅等工作。在預防附紅細胞體病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全群進行金霉素或土霉素進行預防,即在產前2周使用450g/t的金霉素進行拌料,并且在產后4周使用220g/t的金霉素進行拌料,或者是在母豬產前注射11mg的土霉素,避免仔豬和母豬感染疾病[3]。將50mg的的土霉素注射在1日齡的仔豬身上,將90g的氨基苯胂酸注射在生長肥育豬和種豬身上,預防附紅細胞體病的出現。此外,相關人員應該加強飼養管理和通風換氣,防止飼料變質、豬群擁擠、應激;或者嚴格遵循獸醫衛生操作的規程,確保衛生,避免疾病的人為傳播。
要想治療豬附紅細胞體病,可以采用血蟲殺注射液,首次使用時按照0.4ml的劑量,配合氨基比林、安乃近等進行注射,2d后按照0.2ml的劑量加以注射,保障病豬很快治愈。有些未愈者需要隔2d再按照0.2ml的劑量進行注射,在此期間使用解熱藥與抗生素對癥治療。或者是采用7mg的血蟲凈,配合生理鹽水,將其分點注射在臀部肌肉,并用解熱藥物注射在頸部肌肉,如安乃近配合磺胺-6-甲氧嘧啶或環丙沙星,2d后再使用0.2ml的血蟲殺配合解熱藥進行注射,在此期間采用解熱藥和抗生素對癥治療[4]。如果病豬存在嚴重的病情或出現食欲廢絕等情況,應該選擇信石耳部包埋,將長效土霉素注射在肌肉內,靜脈滴注5%的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然后以病豬的呼吸、體溫等情況為依據,選用安膽、安乃近等藥物進行治療。基本控制病情后,按照0.15%的比例將土霉素或四環素添加在飼料中,連續服用14d,停用3d后再連續服用7d,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附紅細胞體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病,主要是由于附紅細胞體寄生在動物的骨髓、血漿、紅細胞表面,繼而引發發熱、黃疸、貧血等癥狀,嚴重影響動物的健康生長。豬附紅細胞體往往會引起生產性能的下降和免疫介導的溶血性貧血,甚至造成豬只的死亡,降低產品的產量與質量,給養豬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在該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要做好相關的預防及治療工作,實施切實可行的藥物治療,加強飼養管理,尤其是豬場的環境衛生、換氣通風、降溫防暑等方面的管理,從而有效預防豬附紅細胞體病,確保豬只的健康成長,實現養豬行業良好的經濟效益。
[1]詹海杰,侯志宏,王國艷,等.豬附紅細胞體病鑒別診斷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1):97-99.
[2]海建明.淺談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J].畜禽業,2014,(5):85-86.
[3]曲哲會,郭曉秋,劉濤,等.豬附紅細胞體病流行病學調查[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0):2064-2065,2068.
[4]拜廷陽,趙德明,吳志明,等.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與防控[J].動物醫學進展,2010,31(8):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