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美蓉
(利川市團堡鎮畜牧服務中心,湖北利川 445400)
麻鴨鴨瘟病的診治
牟美蓉
(利川市團堡鎮畜牧服務中心,湖北利川 445400)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鴨瘟的感染及其傳染性都顯著提升,且鴨瘟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極大的威脅了麻鴨的養殖與生產。本文簡要說明了有關麻鴨鴨瘟的診斷情況,并提出詳實的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麻鴨;鴨瘟;診斷;防治措施
鴨瘟又稱鴨病毒性腸炎,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動物是鴨、鵝和天鵝。病鴨臨床特征是腹瀉、流淚、兩腳麻痹,部分鴨頭頸部腫大。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食道黏膜有小出血點,并有灰黃色假膜覆蓋或潰瘍,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腫和假膜覆蓋;肝臟有不規則大小不等的出血點和壞死灶[1]。鴨瘟一年四季都可發生,番鴨、麻鴨、綿鴨易感性最高。
2017年5月,我市某麻鴨飼養場發生了疫情,經診斷為鴨瘟病。現將診治情況介紹如下。
該鴨場總存籠麻鴨5400余只,兩個批次,都沒有進行相關疫病免疫。發病鴨為60日齡,約2600余只;暫未發病鴨群為40日齡,2800余只。兩個批次的鴨以一條小河溝為界,各自飼養在規定的水塘范圍。發病4d后才進行系統診斷,已經死亡200余只,有典型臨床癥狀的鴨月300只左右。之前按照鴨漿膜炎進行投藥治療,不見療效,反而愈來愈嚴重。飼養環境為偏僻的山溝內,周邊沒有飼養其它動物,水質優良,無既往病史。僅僅飼喂的沒有粉碎的玉米粒,玉米沒有霉變。病鴨死亡時膘情良好。病死率達到100%。經鴨瘟弱毒疫苗緊急免疫后疫情得到控制,死亡病鴨720余只,病程2~5d,病死率達到100%。
病鴨羽毛松亂,精神萎靡,采食下降嚴重,僅有正常采食的1/3。最明顯的癥狀為兩腳無力,靜臥,不愿走動,兩翅下垂,驅趕后兩翅撲地而走,走幾步就又匍匐在地不走,不愿下水。多數病鴨頭頸部腫脹,頭下垂,流鼻液,流淚,眼瞼粘連。肛門周邊羽毛被糞便污染,排綠色和灰白色稀糞,翻開肛門,在泄殖腔黏膜上有黃綠色假膜,不易剝離。
頭頸部腫脹的病鴨,皮下組織呈黃色膠樣浸潤。食道黏膜有縱行排列的灰黃色假膜覆蓋,有的有小出血斑點,假膜容易剝離,剝離后留下潰瘍斑痕。有的病鴨腺胃與食道膨大部的交界處有灰黃色壞死帶。十二指腸和直腸腸黏膜充血和出血。泄殖腔黏膜表面黃綠色假膜,黏膜牢固不易剝離,黏膜上有水腫和出血斑點。肝臟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黃色壞死點,個別壞死點中間有小出血點。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初步診斷為鴨瘟。對發病鴨群進行鴨瘟疫苗緊急免疫接種后疫情在5天內得到控制,未發病群體在緊急免疫后亦沒有出現發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 結合后續處理措施的臨床效果,確診為鴨瘟。
由于鴨瘟疫病發病急,病死率可達100%,對發病鴨采取治療沒有意義。采取緊急免疫接種配合綜合防治措施相對經濟實惠,且效果明顯。
首先免疫沒有出現發病的鴨群,而后免疫病鴨群。將有臨床癥狀的鴨全部剔除無害化處理,對沒有臨床癥狀的鴨免疫注射疫苗。
病死鴨采用深埋,撒上生石灰粉后再蓋上泥土。飼養場的地板和墻壁用10~20%的石灰乳進行消毒。水體采用漂白粉消毒。疫情控制后更換新鮮水體,并堅持消毒1~2次。
由于該養殖場的麻鴨都是在10月齡出欄,因此要求新引進的雛鴨按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即20日齡進行鴨瘟弱毒疫苗首免、4~5月后加強免疫1次。
[1]蔡寶祥.家畜傳染病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2001:330-333.
牟美蓉(1975—),女,湖北利川人,畜牧師,主要從事基層畜牧獸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