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運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伶俐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南寧 530211)
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及實施要點探尋
李宏運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伶俐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南寧 530211)
地方規模化豬場發展的關鍵就是不斷提升保育豬的養殖技術,促進地方畜牧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增加養殖農戶經濟收益。本文希望首先指出當前地方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的相關問題,然后從飼喂、養殖、分群、疾病防治4個環節來主要探討提升保育豬養殖質量的關鍵舉措。
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質量;飼喂管理;舉措
地方生豬養殖場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是為了迎合當前社會上日益提升的豬肉質量與數量需求。它也希望改變傳統養殖場養豬模式,在指出傳統中保育豬養殖的線管問題基礎上來提出養殖質量提升關鍵實施要點舉措,為養殖場規模化擴大提供重要技術參考。
目前豬場保育豬養殖在飼喂、養殖、分群、疾病防治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這嚴重影響了保育豬的健康發育成長過程。為此,本文首先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析,探討分析豬場保育豬養殖過程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
保育豬即斷奶仔豬,對于這部分仔豬的飼喂管理問題一直是規模化豬場生豬養殖的關鍵。一般來說,斷奶仔豬在斷奶后其生長緩慢,容易出現斷奶生長停滯甚至掉膘的現象,其原因就在于保育豬的適口性普遍偏差,而豬場針對該群體的補料效果往往不到位,哺乳期間采食較少,包括保育豬在斷奶后沒有減料飼喂,種種因素就引發了它們的腹瀉、下痢、食欲不振等狀況。另外,保育豬在早期飼喂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因爭食而相互咬架的現象,導致保育豬爛耳,進而引發保育豬疾病,這一點也需要注意。
當前地方豬場生豬養殖都追求大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全進全出理念已經被廣大養豬戶所認可,但許多豬場過分追求規模化卻忽視了對豬舍的細節化管理,很容易出現豬舍設計不合理、生產安排不協調的問題,導致全進全出理念在真正的規模化豬場中難以實現。就目前許多地方的規模化豬場發展現狀來看,他們的大型保育舍存在若干批次,但豬群整體的日齡差距卻偏大,不同類型的豬群同處一舍,這就為它們的日常管理帶來麻煩,無法形成有針對性的飼喂養殖管理過程。具體來說,豬場內生豬欄舍的清洗程度不足、空欄消毒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這些都為豬欄內的交叉感染及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對于保育豬來說,它們正處于較為被動的免疫減弱階段,還未達到主動免疫產生階段,所以這一時期保育豬最容易因為上述各種因素而得不到健康成長保證,所以豬場的全進全出與規模化養殖也就難以實現。
豬場保育豬針要實施分群管理,即與仔豬、成年豬分開。就以保育豬為例,它們正處于斷奶期,免疫能力交替階段,該階段的保育豬對低溫環境相當敏感,所以針對保育豬分群管理與舍內升溫準備調節就成為關鍵。當前某些豬場不但不注重對保育豬的分群管理,對豬舍內的通風換氣環節也做不到位,尤其是在保育后期,通風換氣量至少要達到前期的32倍以上才能滿足分群管理要求。如果是冬季,對保育豬的分群管理則要防止賊風,并同時落實分群豬舍保溫問題。客觀講,不合理的分群管理很容易由于豬群分類混亂而形成舍內通風環境惡劣,間接產生舍內氨氣與其它有害氣體,且其濃度也會不斷提升,促使保育豬的患病率與死亡率不斷攀升,豬場生產規模越來越小。
綜合上述3點內容,豬場如果不能針對保育豬實現合理飼喂、養殖與分群管理,其斷奶后就會由于獨立生活及采食能力限制而導致患病,特別是保育豬在完全脫離了對母豬的依賴以后,這一階段它們會相當不適應,造成嚴重程度不同的斷奶應激反應。其具體體現之一就是保育豬從保育飼料向小豬飼料的轉換、采食方式與采食時間的轉換、包括分群管理后豬舍環境的改變,這些都非常容易刺激到保育豬,讓它們在不適應的狀態下患病,影響其健康成長[1]。
綜合上述4點問題,本文也希望提出提升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質量的4點舉措,并加以深入分析。
對保育豬的飼喂管理應該做到全面多元,首先應該注重保育豬最基本的飲水問題,具體來講要注意以下3點事項:
其一,要為保育豬提供溫水,特別是當它們剛剛進入豬群以后,要保證保育豬的體溫處于正常狀態(38~39.5℃),避免出現低溫敏感患病。
其二,避免出現飼養管理期間供水不足的情況,因為如果不能保證保育豬的充足飲水,會導致其食欲下降,進而影響保育豬的健康發育。
其三,要根據保育豬的生長情況在其飲水中適量加入抗生素、維生素等等藥物,以提高保育豬的抵抗力與免疫力,避免它們感染病菌而患病。
其次,在飼料管理方面也要做到3點內容,首先應該做到合理飼喂,考慮到保育豬的消化系統還處于不完全發育狀態,所以針對保育豬的飼喂管理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結合保育豬的日齡來適當更換飼料,完成多次喂食過程。具體來講首先應該實現25%的換料,第二回要執行50%的換料,第三回要執行75%的換料,最后實現全部換料。如此操作就是為了避免保育豬的應激反應發生,進而促進它們的完全發育。同時,對保育豬飼喂飼料也有一定要求,即飼料必須保證新鮮和干燥,避免其被放在潮濕、陰暗位置,這是為了防止飼料長期累積病菌而發霉,導致保育豬在進食后感染病害[2]。
針對保育豬的養殖環節必須加以重視,為了保證豬場全進全出運營理念的實現,就必須首先改善豬舍衛生環境,做到每周1~2次的大規模衛生清掃,做好細節衛生管理工作,為保育豬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另外就是通風,這是保證豬場規模化發展的關鍵,飼養員要根據保育豬的具體日齡來采用不同的通風管理措施,控制圈舍豬群的飼養密度。具體來講,保育豬豬群的密度應該控制在較低水平,因為這樣有助于圈舍良好的通風環境。同時,也要做好對保育豬舍的保暖管理,始終將圈舍內溫度控制在26~29℃左右,這是最適宜保育豬健康生長的溫度環境。而伴隨這保育豬年齡的不斷增加,對于圈舍內的溫度設定也要逐漸降低,特別是夏季溫度較高時期,應該特別注意對保育豬舍的通風與換風操作。這里可以采用定期灑水的方式來為保育豬舍降溫,同時做好對豬舍的遮陽庇蔭工作,保證保育豬健康生長。
針對保育豬的分群管理不但要做到舍內通風質量改善,還要根據保育豬長勢來進行合理的分群管理操作。客觀講,分群管理要尊重保育豬個體的差異性與整體豬群變化。主要要將那些差異性相對不大的保育豬盡量安排到同一圈舍內,控制生豬的分群數量,并同時做到對保育豬群體飼喂密度的有效控制。一般情況下,每一個圈舍要分配30只左右的保育豬,而且分群后還要選擇時間分欄,通常要在夜晚分欄分群管理,此階段生豬活動狀況較為穩定。如果在白天分欄分群很可能造成保育豬的應激反應,因此不適合在白天分欄分群[3]。
科學防治疾病是保育豬養殖管理實施的重要要點,地方豬場應該遵守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為保育豬養殖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全面防疫體系。比如說,豬場飼養人員應該為保育豬定期接種疫苗,為保育豬做好防疫檢查,特別是關注新生仔豬到保育豬的飼喂管理過程,并為產前母豬注射疫苗,總結保育豬的疾病發病規律。
綜上所述,規模化豬場對保育豬的養殖管理一定要做到全面和細致入微,從飼喂、養殖、疫病防控等多方面來實現靈活有效管理,滿足地方豬場的全進全出運營理念要求,走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路線。
[1]李少懷.淺析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要點[J].南方農機,2017,48(1):42,51.
[2]譚波.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探討[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6,(3):223.
李宏運(1965—),男,廣西南寧市伶俐鎮人,大專學歷,助理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養殖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