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詞是人類最早認識和使用的詞類之一,它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除了用來計數之外,還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數詞自產生起,就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修辭內涵,承載了民族心態及民族習俗、思維方式及計算模式、生活環境及歷史背景、民族語言特色及審美觀念等方面的文化色彩。數詞運用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現象,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文化修辭 數詞 習俗
數詞作為漢語的重要詞類之一,是用來區別事物量度關系的一種符號。數詞和其他語言符號一樣,都具有任意性,都是語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語言。數詞決不只是簡單的“一、二、三”等數值符號,它還承載了多種功能,有著豐富的內涵,與文化修辭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一、數詞運用的基本功能
數詞屬于飾詞中的限定詞,其基本功能是作定語。例如:
a.系數詞:一、二、兩、五、七、九……
b.位數詞:十、百、千、萬、億……
c.概數詞:幾、許多、若干……
數詞表示數值,也可以用來表示順序或編號,起這種作用的數詞叫序數詞,僅表達數值的數詞叫基數詞。序數詞常在前面加序數助詞“第”,但也可以不加。
數詞與數詞組合而成的結構叫數詞結構,如“三十、二百、幾萬、三萬三千四百五十六”。
數詞結構的語法功能與數詞基本相同,它們的主要語法特點為:
1.修飾量詞,構成數量結構。如“一個、兩本、十斤”。
2.與“第、點、百分之、分之、多、余”等助詞搭配,構成數詞結構。如“第二、三點一四、百分之三十、五分之一、二十多、十余(人)”。
3.修飾名詞。數詞中能直接修飾名詞的主要是序數詞和序數詞結構,如“三樓、第一中學”。基數詞和基數詞結構修飾名詞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主要表現在:大整數修飾名詞,如“百萬大軍、十三億人民”;修飾集合名詞,如“三兄弟、四姐妹、兩夫婦”;用于科技、新聞、法律等語體的語言格式中,如“兩車速度相等、這一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一車煤”中的“車”是名詞用作臨時量詞受數詞修飾,不能看作數詞修飾名詞的例子。
4.一般不作主賓語。作主賓語限于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運算表達,如“一加一等于二”,這里的“一、二”稱為對象語;二是轉指表達,如“一死兩傷”。
二、數詞運用的修辭功能
數詞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其修辭作用主要映射在哲學、民族心理、節日習俗及語言等各個方面。
首先,數詞在中國哲學方面的文化修辭反映如下:
中國古代哲學是以“數”來認識和解釋宇宙本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已超越了其本身的意義而成為一種哲學思想。
“一”是數字之源,漢民族視它為世間萬物起源的象征。《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說“一”是“道”的萬物之源。另外,“三”這個數字也是漢民族十分推崇的,人們對“三”的崇拜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表現出來,其中,最典型的表現應該是“鼎”的出現。由于鼎有三腳,三足而立使其最穩固,所以“鼎”象征著“平安、穩定”,后來被視為“立國之重器”,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四”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也具有神圣的意義。在哲學中,“四”被看作是一個整體,從而被視為“平穩、安定、昌盛”的象征,因此,天下太平稱為“四海升平”,“忠愛、無私、用賢、度量”被稱為“治國四術”。
其次,數詞在民間習俗、風俗方面的文化修辭反映如下:
“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是花好月圓之時,家家戶戶吃著月餅、賞著明月,盡享團圓之樂;“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佳節之一,人們在這一天吃元宵或湯圓,祈求生活美滿;“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要登高望遠,賞菊插茱萸,人們認為“登高”一方面能躲避災難,另一方面還有高壽的寓義。
中國地理方面的一些風俗、習俗也與數字息息相關。如根據地球繞太陽運動一圈為三百六十五天,將一年劃為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又分為十二個月,每三個月為一季。另外,還把一年劃分為十二節氣,并根據氣候變化來安排農事。
中國傳統的婚葬習俗對數字也有講究。結婚日期以雙日為吉日;迎親和送親的來賓均需成雙;結婚用品、紅燭、喜字等都取雙數。喪葬習俗則與單數相關,尤其與“三”和“七”這兩個數字關系緊密,如出殯前后有“送三”“迎七”“七七”“燒七”等禮俗。
第三,數詞在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修辭反映如下:
數字本身是枯燥的,并不具有美感,但是當人們賦予它一定的形式和內容后,它就能夠產生一種獨特的藝術美,成為民族審美心理的一種反映。
偶數排列起來往往具有整齊、對稱、和諧之美,它所具有的這種形式美和藝術美,造就漢民族對偶數的崇尚和欣賞心理,人們把偶數看成是美好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心理。
從婚配到飾物、送禮等均要成雙成對,如俗話所說,“送雙不送單”;從房屋建筑布局講求對稱到漢語詩歌、對聯講究對仗等,都體現了漢民族對偶數的推崇。“四”是“二”的倍數,一方面它在古代哲學思想中就具有平穩、安定的含義,另一方面,它在漢民族心理中也有所映射,如“四時”指完整的一年;“四世同堂”形容一個家庭的興旺;“四通八達”“四平八穩”中,將“四”“八”各自所表示的完整之義綜合在一起,更加體現了百姓們的美好愿望。漢民族自古以來對“六”就帶有偏愛,“六”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吉數。早在先秦時期,六本儒家的經典被稱為“六經”或“六藝”;“六六大順”這個吉祥語一直在民間流傳;農歷初六、十六、二十六也被視為舉行婚禮的好日子。而“八”這個數之所以在人們心中是一個耀眼的數字,是因為“八”與“發”諧音,因此,農歷初八、十八、二十八逐漸成為商店或公司開張的吉日,帶“八”的連汽車牌號和電話號碼都比其他沒有“八”的要搶手得多。
然而,數字的禁忌也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現象,這也是民族心理的一種體現,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如日本人忌諱的兩個數字是“四”和“九”,因為“四”與“死”諧音,“九”與“苦”諧音,所以在日本的醫院里沒有四樓或四號病房。而在中國,雖然“四”與“死”諧音,但人們仍然不能徹底割舍掉對“四”的喜愛,送禮時常要送四件;宴請客人仍然是四菜或六菜等。對日本人忌諱的“九”這個數字,因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字在古時的書寫形式就是“九”字,所以,漢民族將“九”與皇權相聯系,“九五之尊”就是用來專稱帝王的。由此可見,數字的禁忌在各個民族之間具有差異,這也是各民族人們心理的不同反映。
第四,數字在語言文學方面的文化修辭反映如下:
數詞在語言中使用頻率很高,其自身也負有多種功能。數詞除了用來標注事物的數量或順序外,還可以用于構詞,成為詞語的一部分,且在所構成的詞語中,其意義往往是虛化的,并不是確指的,同時,它還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如“一”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被當作萬物的起源,在意義方面常被引申為“全”或“始”,前者如“一心一意”,后者如“一見鐘情”等。數字“三”在構詞中多是虛指的用法,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其中的“三”不是確指“三年”,而是指“多年”。“三寸金蓮”中,中國古時稱女子的裹腳為“金蓮”,“三寸”并不是確指,而是虛指,此處是極言其小。
在漢語成語、熟語中,這些數詞的作用更為突出,由數詞所構成的成語、熟語等數不勝數。如“二百五”指缺心眼的人;“三只手”喻指小偷;“八字還沒一撇”表示事情還沒有確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中國文學與數詞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古代的詩歌在格式、字數等方面都有較為嚴格的規定。一首詩若有八句則稱為“律詩”,四句則稱為“絕句”;每句中若有五個字,則稱為“五言律詩”或“五言絕句”;每句中若有七個字,則稱為“七言律詩”或“七言絕句”。中國古代漢魏六朝時期所出現的“賦”中有一種叫“七”的文體,即分七段、寫七事、談七個問題。有些詩歌作品中,作者巧用數字,以達到特殊效果。如宋代理學家邵雍寫的一首五絕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十個數字為這首詩的特色所在,使這首詩具有很強的普及性,便于流傳。
綜上,數詞所傳達出來的修辭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意蘊深廣,它也是呈現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數字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可以映射在哲學、心理、民族、文學、語言等多個方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數字文化,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意蘊。
參考文獻:
[1]古遠清,孫光萱.數量詞的修辭作用[A].詩歌修辭學[C].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肖曄.數字的修辭作用[J].修辭學習,1986,(1).
[3]吳卸耀.數字的修辭作用[J].修辭學習,1993,(1).
(凌翔 江蘇揚州 揚州大學附屬中學 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