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提出應為預科階段的理工科留學生編寫基礎科技漢語教材,并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科技漢語自身的特點分析了編寫基礎科技漢語教材的現實基礎。基于對現有的科技漢語教材的所選學科、課文內容、詞匯、句式、語體風格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論述了編寫基礎科技漢語教材在選材上應遵循的三條原則:內容的基礎性、語言的專業性、內容基礎性與語言專業性的統一,最終構建一套“詞匯-結構-功能-情境”四位一體的選編模式。
關鍵詞:預科教育 基礎科技漢語 教材編寫 選材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舉辦的全國來華預科教育學術研討會上,趙金銘教授在題為“漢語預備教育再認識”的發言中反復強調,來華留學生的預科教育重在打好基礎。這個基礎既包括通用漢語的基礎,也包括專業漢語的基礎。預科階段的專業漢語不應超越學生的學習階段,而是基礎性的、過渡性的專業漢語——專業基礎漢語。
從理論上來說,專門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專業漢語教學是最合理、最有針對性的,如:計算機漢語、材料學漢語、自動化漢語等。張瑩(2014)認為需要編寫針對某個學科的漢語教材,提升教材的專業性和針對性[1]。但是很多學校的實際情況是:學生學習不同的專業,每個專業的學生可能只有幾個,無法單獨成班,不同專業的學生需要在一起上課。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需要使用科技漢語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礎性和通用性上下功夫,選擇可以作為各專業基礎的、具有普適性的內容,編寫基礎科技漢語教材。
二、編寫基礎科技漢語教材的現實基礎
科技漢語教材的定位和編寫要滿足目標需求和學習者需求[2][3][4]。預科階段要編寫基礎科技漢語教材是由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情況和科技漢語的特點三方面共同決定的。
(一)學生的學習目標
2009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對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開展預科教育的通知》(教外來[2009]20號)。《通知》規定了預科教育培養的總體目標:使學生在漢語言知識和能力、相關專業知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達到進入我國高等學校專業階段學習的基本標準。其中,學生在完成預科教育之后,應具備的具體能力包括:初步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概況,運用學到的漢語言知識和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問題的能力;掌握漢語基礎詞匯和基本語法點,掌握一定量的專業詞匯和科技漢語的常用表達句式,在專業課課堂教學中使用漢語進行聽、記、問的基本能力;借助工具書閱讀中文專業資料的初步能力及進入專業學習時所需的相應的書面表達能力。
通俗地說,經過預科學習后,留學生們要和中國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里,用漢語上課、學習、交流、解決問題,還要獨立閱讀教材、做作業等。通用漢語只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問題,而科技漢語能解決專業學習中的語言問題,所以,編寫適合預科階段留學生的科技漢語教材顯得異常重要。
(二)科技漢語語言的特點
李泉(2011)指出:“科技漢語在詞匯專業化、短語固定化、表達方式專門化、單句復雜化和復句常用化等幾個方面,是不同于普通漢語的。”[5]所以科技漢語需要單獨、專門學習。
科技漢語的特點有:在詞匯方面,使用專門的科技術語,大量使用抽象詞,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和虛詞,有一些外來詞;在句法方面,多用完全的主謂句,多用陳述句,有許多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詞組,單句較復雜,長定語、長狀語較多,大量應用復句且類型復雜。[6][7][8][9][10]
科技漢語的詞匯和句法對于處于漢語學習初級階段的預科留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是,科技漢語相較于普通漢語有更多規律性的東西可以利用。比如,詞匯方面,除了大量的專門術語外,科技漢語中還有大量的半科技詞、科技基礎詞、科技通用詞等。[11][12][13]此外,還有一些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詞組,如“以……為……”“若……,則……”“如圖……所示”等,以及一些構詞能力強的詞根,如“力”“度”等。上述這些都可以作為預科階段基礎科技漢語教學的重點編入教材,易于為初級階段的學生所接受。在教材編寫時,要抓住科技漢語中基礎性、規律性的語言點,由簡到難,循序漸進,最終實現科技漢語學習的系統性。
(三)學生的漢語水平和學習時限
來華留學生大多是初到中國,漢語水平大多為零起點,接受預科教育的學習時間一般為一年。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學習通用漢語,還要學習科技漢語。在學習科技漢語時,其通用漢語也僅為初級水平,用初級漢語的詞匯和語法知識去學習科技漢語,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提出預科階段應學習基礎科技漢語,從科技漢語中提煉出基礎的、通用的、常用的、有規律性的內容,包括詞匯、句法、語篇知識等。同時,這些內容不應只是基礎的,也應是精華的,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三、編寫基礎科技漢語教材的選材原則
科技漢語教材的內容涵蓋科技語言和專業知識兩個方面。科技漢語課作為語言課,教學的重點應是科技語言,而在展示科技語言的同時,必然會承載一定的專業知識。李泉、呂緯青(2012)指出,專門用途漢語教學應“以漢語教學為主,專業知識教學為輔”[14]。董杰、韓志剛(2009)區分了預科階段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的數理化課程和以科技語體語言要素和語言功能為主要學習目標的科技漢語語言課[4]。所以,科技漢語教材,尤其是預科階段的基礎科技漢語教材,要以科技漢語的語言規律和語言現象為教學重點,而非專業知識。這是需要明確的一個前提性問題。
基于這一認識,對于基礎科技漢語教材的選材,本文提出三條基本原則:內容的基礎性、語言的專業性、內容基礎性和語言專業性的統一。
(一)內容的基礎性
通過對現有科技漢語教材在學科選擇上的考察,我們發現:第一,有的科普漢語教材涉及的學科很雜,如《科普漢語閱讀》和《留學中國:漢語科普閱讀教程》;第二,被選用最多的還是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
如果涉及學科過多,與學生所學專業無關的內容容易造成學生的消極態度,降低其學習積極性。比如:對于學習理工科的學生,醫學、經濟、法學等顯然與本學科關系不大,這樣的內容過多非但對學生日后的專業學習用處不大,反而浪費時間。此外,學科過多會導致某些重要基礎學科只占一課或兩課,詞語很難在有限的課文里復現,學生走馬觀花式的學習難以達到科技漢語課的教學目的。
基礎科技漢語教材選擇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基礎學科的詞匯具有通用性,基礎學科學過的一些專業詞匯可以用于其他學科。如數學是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數學詞匯會廣泛應用于各學科、各領域。二是各學科的語言表達規律具有同一性。科技語言的表達規律都是相通的,學生在以后學習專業課時,也能利用所學的科技漢語知識,舉一反三地學習,這也就達到了預科階段科技漢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多學一點專業詞匯和專業知識,而是掌握進入專業學習的方法,學會怎么學。三是基礎學科具有易接受性。作為所有理工科專業基礎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生在中學階段已學過,容易接受。
在課文內容的選擇上,現有科技漢語教材中,同為數學內容,有的是科普知識,如“記數的歷史”“阿拉伯數字”,有的是專業知識,如“方程”“函數”“勾股定理”,專業知識中有的是中學階段的,有的是大學階段的。
基礎科技漢語教材要選擇專業知識而非科普知識,要選擇學生已有的中學階段的知識而非大學階段的知識。克拉申的輸入假說認為,輸入的語言必須是“可理解的”,學習者只有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信息,語言習得才能發生。如果選用學生們已經知道的知識作為課文內容,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學習語言現象,就容易很多。用漢語呈現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易于學生接受漢語科技語言的表達方式,學習基礎的、通用的科技詞匯和科技語言中常用的句式結構等,也可在學習的同時復習基礎知識。而科普知識專業詞語涵蓋少,語體上與專業漢語有一定差距,與大學專業知識銜接性差。
總的來說,基礎科技漢語教材應以中學階段的數、理、化內容為主要選材。在預科階段,學生利用已有的專業知識學習目的語的科技語言——以知識帶語言;在進入專業學習后,運用所學的科技語言學習專業知識——用語言學知識。基礎科技漢語教材在選材上,要時刻把握“基礎”這個原則,選擇基礎學科和基礎學科中的基礎知識。
(二)語言的專業性
漢語科技語體屬于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語體,是漢語的一種領域變體[15]。科學語體一方面是領域語體中的一個類屬,另一方面也是書面語體的一個分支。杜厚文(1993)指出:“科技漢語中的詞匯、語法、修辭中的某些語言要素,在出現的頻率、特性和作用上,與其他的語體是有明顯區別的。”[2]
科技語體本身還可以細分,比如科普讀物和大學教科書所用的語體有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詞匯的專業化程度、專業詞匯的比例、句式結構的差異、修辭方式的使用等方面。一些學者按照語體的典型性對科技漢語語體內部加以區分,如區分為科技體和科普體[16][17],也有區分成專門科技語體和通俗科技語體的[18]。曾毅平(2012)將科學語體細分為三個層次:科普體(準科學體)、大眾知識小品(一般科學體)、專門科學體(典型科學體)[19]。本文采用科技體和科普體的二分法。
有的科技漢語教材為了追求趣味性,降低了難度,使用科普語體代替科技語體,這樣的做法并不可取,因為科技體和科普體在詞匯和句式上都有較大差異。
首先,科技體與科普體在選用的詞匯上有差異。筆者曾對部分科技漢語教材課文(有科普體,也有科技體)中專業詞匯的比例、書面固定語的比例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將這些數據與中學和大學的教科書中段落截取(科技體)的同類數據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在專業詞匯的比例上,科技體普遍高于科普體;在書面固定語的比例上,科技體普遍高于科普體[20]。這是因為科普文章是面向大眾的對科技知識的普及、介紹,所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而科技語體書面性強,多用書面詞匯和專業詞匯。
其次,科技體與科普體在句式使用上也有一定差異。專業教材屬于標準的科技語體,其內容是對事物和理論的客觀描述,一般不使用修辭方式;很少使用人稱代詞來表達主觀的感覺;在銜接和照應上,為追求嚴謹多使用原詞重復;較少使用設問句銜接。
通過對《高等數學》(上冊)第六版第一章第一節(共計8609字)的考察,我們發現其中沒有使用修辭方式;除了“我們”出現16次外,沒有其他人稱代詞出現;除練習題中的問題外,沒有使用設問句或其他形式的問句,皆為陳述句。而通過對現有科技漢語教材的考察發現,修辭方式、人稱代詞、設問句在課文中均有出現,且非個例。有些課文除了包含少量的科技詞匯外,在語體上與通用漢語并無多大差別。
科技漢語教材中修辭的使用:
(1)其實,大氣層還是地球身上的“棉衣”。(比喻)
——《漢語科普閱讀教程1》第十一課 課文二
(2)人腦和電腦,誰更聰明。(擬人)
——《科普漢語閱讀(上冊)》第三課
(3)你想摘下擋住美麗眼睛的眼鏡嗎?你想丟掉妨礙你在運動場上大顯身手的厚“瓶底”嗎?你想改變形象擁有藍色的眼睛嗎?一副隱形眼鏡便可以滿足你的這些愿望。(排比、比喻)
——《科技漢語中級閱讀教程》第九課
科技漢語教材中人稱代詞的使用:
(4)在中國,人們一般都有午飯后休息一會兒的習慣……
——《科普漢語閱讀》(上冊)第二課
(5)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用過地圖。
——《科技漢語中級閱讀教程》第十二課
(6)我們平時在比較小的屋子里說話無法聽到回聲。
——《基礎科技漢語教程:聽說課本》(上)第四課
科技漢語教材中設問句的使用:
(7)那么樂觀使人變得年輕、憂愁使人變老的科學依據是什么呢?
——《科普漢語閱讀》(上冊)第五課
(8)蘋果熟了,會落向地面。這是為什么呢?
——《基礎科技漢語教程:聽說課本》(上)第十七課
(9)小小隱形眼鏡能替代厚厚的鏡片,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科技漢語中級閱讀教程》第九課
綜上所述,科技體與科普體在專業詞匯的比例、書面固定語的比例和句式特點上都有一定的差異。科普體的課文會造成科技語言風格的改變或弱化,與學生將要接觸的專業教科書的語言面貌不一致,學生無法通過這樣的課文了解科技漢語的句式和語言特點,很難實現為專業學習掃除語言障礙的目標。
所以,在編寫科技漢語教材時,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以清除留學生日后專業學習的語言障礙為目標,充分考慮學生專業學習中要接觸到的語言形式和語體風格,選用與學生日后所使用的專業教材的語體風格一致的語料作為課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技內容本身比較枯燥,選擇科技語體和科技內容時必然會犧牲趣味性。好在學生學習科技漢語的目的性比較強,具有內在的學習動力。另外,在編寫教材時,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后練習和課堂活動等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科技漢語讀寫教程》的課文都是比較枯燥的數、理、化段落,屬于科技語體,但在課后練習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練習,如“想一想、猜一猜,小游戲,動手操作”等。使每一課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三)內容基礎性與語言專業性的統一
以上提出了基礎科技漢語教材編寫的兩點基本原則:內容的基礎性和語言的專業性。在教材編寫中,應如何把二者統一起來?
在選擇初中階段的知識作為課文內容時,由于初中教科書為吸引學生的注意,語言風格會有科普化的傾向,比如會使用一些設問句或修辭方法,專業詞匯的比例低于高中和大學教科書等[20]。那么,是使用原文還是進行一定的改寫呢?若直接選用大學專業教材中的語料,其中超越學生自身水平的專業知識就會阻礙學生對語言的學習。所以,要掌握好課文內容和語言表達形式之間結合的度。
本文認為,內容的基礎性是基礎科技漢語教材編寫的基礎和前提。課文所介紹的專業知識必須是學生已掌握的,這樣學生才可以順暢地學習這些知識的漢語表達。因此,一定要從中學階段的數、理、化知識中選擇。在此基礎上,注意所選語段中專業詞匯的基礎性和實用性、普通詞語的基礎性、語體風格的專業性、語言結構的功能性。在必要的情況下,可進行適當的改寫。
此外,還應考慮整本教材對基礎專業詞匯、通用專業詞匯、書面固定語塊、常用句式結構、功能意念項目、科技文體特點等內容的全面涵蓋。編寫時,應遵循“結構—功能—情境”相結合的編寫理念,同時加入“詞匯”這條線,即“詞匯—結構—功能—情境”四位一體。選擇恰當的基礎專業內容以確定情境,以詞匯和功能意念項目為主線,句式及語法結構體現在功能項目中。
科技詞匯是科技漢語區別于通用漢語的一大要素,它反映的是一定的科技知識。需要盡量全面地涵蓋、系統地展示科技漢語中的科技通用詞和科技基礎詞,突出能產性強的詞根和科技詞匯的特點等。同時,注意基礎科技詞匯的篇內和篇間復現。
科技漢語常用的句式結構可以通過功能項目展現出來。杜厚文編著的《基礎科技漢語教程——聽說課本(下)》中,提煉出“定義”“數量”“目的”“比較”“因果”“手段、方式、方法”“條件”“觀察研究的過程和結論”“分類”“判斷”“形狀”“性質”“依存”“順序”“運動”“影響與作用”“結構”“位置”“變化”“時間”“結論”等20多種科技文體中的功能表達法。白曉紅主編的《科技漢語讀寫教程》以功能為綱,提煉出“常見數學符號”“常用表達式”“簡單數理關系”“定義與說明”“位置與方向”“異同與比例”“運算與操作”“指令與要求”“分類與舉例”“變換解釋”“事物的構成”“事物的變化”“因果聯系”“條件限制”“推論總結”“問題解讀”等語言功能項目。功能項目下的語言點展示可以是課文中的語言結構,也可以適當進行擴展,使學生形成系統全面的認識。
四、結語
基礎科技漢語是通用漢語到專業漢語的過渡,它不同于通用漢語,也不同于入系后的專業漢語。基礎科技漢語教材的選材應以語言和內容的基礎性為根本,以適應專業學習為目標,將專業詞匯和專業知識的基礎性和通用性與科技句式和科技語言知識的專業性和系統性有機結合起來。在選材和編寫時,要綜合考慮科技詞匯、功能項目、句式結構、專業內容四個方面,構建“詞匯—結構—功能—情境”四位一體的基礎科技漢語教材選編模式。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基于語塊理論的科技漢語教學研究”[項目編號:15YJC74000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瑩.近30年科技漢語教材編寫情況的回顧與思考[J].出版發行
研究,2014,(11).
[2]杜厚文.《普通漢語教程》和《科技漢語教程》的編寫原則與設
計方法[J].世界漢語教學,1993,(2).
[3]單韻鳴.專門用途漢語教材的編寫問題——以《科技漢語閱讀教
程》系列教材為例[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2).
[4]董杰,韓志剛.理工類本科留學生預科強化教學中的科技漢語教
材[A].來華留學教育管理研究[C].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213-220.
[5]李泉.論專門用途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2011,(3).
[6]杜厚文.漢語科技文體的語言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
(2).
[7]郭金鼓.科技漢語的特點[A].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C].1985.
[8]黃振英.科技漢語中的長句試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
(2).
[9]郭德蔭.科技漢語詞匯的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
(2).
[10]杜厚文.科技漢語中的長定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
(3).
[11]陳少波.試論漢語科技詞匯[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1994,
(4).
[12]韓志剛,董杰.科技漢語教材編寫中的選詞問題[J].文教資
料,2010,(26).
[13]代睿.學歷留學生初級科技漢語教材的詞匯選取研究[A].第十
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14]李泉,呂緯青.論專門用途漢語教材編寫[A].第十屆國際漢語
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15]曾毅平.語體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修辭學,
2009,(5).
[16]張德祿.功能文體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17]張明月.科技漢語的語體研究及其在科技漢語教材編寫中的應
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8]馬宏.科技漢語教材相關問題分析——以《科技漢語——中級
漢語閱讀教程》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9]曾毅平.對外漢語中級閱讀教材的語體分布[J].華文教學與研
究,2012,(2).
[20]代睿,劉璇.從科技語體的詞匯類型分布看科技漢語教材的課
文選材[J].文教資料,2014,(28).
(代睿 遼寧沈陽 東北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