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漢語聲調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對母語為非漢語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漢語聲調是一個難點。迄今為止,漢語第二語言聲調教學整體效果不佳,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強的教學法體系。本文借鑒大量前人成果,特別是漢語非線性音系學韻律層級理論,結合多年實踐經驗,摸索出一套漢語聲調非單音節教學法(non-monosyllable approach,簡稱非單教學法)。同時,利用一定規模的實驗數據,充分證明了非單教學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聲調教學 漢語聲調 雙音節聲調 漢語第二語言聲調 對外漢語聲調
一、背景綜述
(一)聲調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
趙元任(1959)認為,聲調在漢語中承擔非常重的負擔[1]。聲調比聲母、韻母重要。聲調對意義識別的影響比聲母、韻母更大[2][3](馬燕華,1994;林燾,1996)。傳統教法教材正好與此相反[4]。(關鍵,2000)
但是也還存在著一些反對的聲音。例如,有人說語境能幫助識別意義,因此聲調并不那么重要(《聲調性質作用的再認識與聲調教學》,2004),這種觀點并不能站住腳。筆者在2011年撰文對此作了反駁,關鍵問題是初級學生聲調水平不高,別意的問題尚不嚴重,但到了中高級,原來偏誤嚴重的聲調就使學生產生混亂了[5]。(方湘,2011)
還有一種來自英語世界的想法(師生都可能有)是,當英語的發音不那么標準時,并不太影響意義的區別,就像印巴英語、歐洲口音、非洲口音的英語等,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英語語音變體。同理,漢語也應該如此,發音不準確不太影響意義區別。但事實并非如此,漢語中雙音節組合占74.14%,三音節組合占11.99%,四音節組合占7.18%[6](丁雷,2013),據此可推算出單音節占比6.69%。也就是說,單音節和雙音節組合合計占到80%以上,音節如此之少的詞語如果聲調偏誤比較嚴重的話,就完全失去了區別意義的作用。因此,為提高準確性,漢語除了語境、音高和調型外,還包括韻律層級,來共同輔助識別意義。
(二)傳統的聲調教學
1.傳統聲調教學的內容
傳統聲調教學的內容是以單音節,也就是以字調或者字典調為基礎的,內容非常有限,而且幾十年來未有任何突破,教學效果欠佳,洋腔洋調比比皆是。大量教材中僅有以下內容:
(1)四個聲調的調值(趙元任五度標調法):
高平55,上升35,拐調214,下降51;而且圖形過于簡單,無法反映音高及音高變化的基本要素。
(2)三聲變調(還有很多師生雙方都不清楚變調規則):
在三聲前變為二聲,在非三聲前變為半三聲。
(3)輕聲只有音高沒有音長,音高有四個調值。
(4)“一”和“不”的變調(但“一”作序數詞時不變調)。
2.傳統聲調教學的弊端
傳統聲調教學是建立在單音節基礎上的,正如關鍵所說,聲調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計劃弱、教材弱、手段弱的缺陷,缺乏層次性、有序性。教學方法單調、不直觀,也不客觀,存在著無法與語言交際銜接的弊端。至今沒有兼顧聲調語調訓練的教材[7](關鍵,2000)。池揚琴指出,聲調教學只在語音階段重視,到了基礎階段就不太關注了[8](池揚琴,2005)。筆者再加上一條:在糾調方法上,“示范—模仿”泛濫成災。關于節奏韻律練習,除個別教材加了重音練習以外,其他幾乎完全沒有。
(1)傳統標調法誤導學生
傳統的聲調標調法對師生具有很大的誤導作用。
1)誤導1
大家普遍認為只要單純發出四聲就可以了,完全沒有體現出語流中各種聲調之間的關系。另外,三聲變調規則在傳統標調法中完全無法體現,余靄芹稱之為“以一概二”[9](余靄芹,1998),需要學生在說話的一剎那自行進行規則轉換,嚴重影響了流利度和正確率。
2)誤導2
學生依據這樣的標調法,會誤認為每個音節聲音的大小和長度都是相等的。
因此,傳統單音節教法對于長短的差異完全沒有任何體現,而它們在語圖上看是各不相同的。如圖1。
圖1:
(2)學生對于漢語聲調的困惑
為什么漢語聲調,教一套卻說另一套;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四聲規則(高平一聲,上升二聲,下降四聲,拐調三聲,再加輕聲),說出來后總是不能讓人滿意呢?可是單獨發音時,老師說我們都發得正確啊?
(3)教學效果上2:8現象普遍存在
傳統的單音節聲調教學法教出來的學生,多數學完后還是洋腔洋調。只有少數學生發音清晰自然,顯然這些少數人不是教出來的,只是他們個人天賦所至罷了。
(4)大師的理論沒有得到全面的繼承
傳統單音節聲調教學法僅采用了趙元任的五度標調法來標調值,片面理解了大師的學說。其實大師自己都說“類不混”[10],一些后繼學者,如林燾也講“分清調類”[11],都是要重視聲調的特征[12](王安紅,2006),而非強調絕對的調值。趙元任還提到,聲調和語調的關系是小波浪跨在大波浪上,是代數和[13](趙元任,1968、1979);提出中性語調和口氣語調[14](趙元任,1929)、表情語調[15](趙元任,1933、1935)、橡皮帶說[16](趙元任,1922);并提到有關調域的例子,如“電報、電話”,不是他以前說的53+51,而是前字是一個小51加后字一個大51;最重要的是,趙元任指出,漢語中任何聲跟任何聲連起來,頭一個總是輕一點兒,后一個總是重一點兒(除掉第二個是完全輕的時候),等等[17](趙元任,北京再版1980、臺北1959、再版1968)。這都證明了短長格式的存在,并且對漢語初學者來說,我們只能重視中性語調。要全面繼承趙元任的理論體系,不能割裂為僅剩下單音節的5度標調法,那會造成斷章取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