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繼“單身狗”之后,網絡上各式各樣的“狗”層出不窮。“XX狗”中的“狗”從漢語中的貶義色彩詞逐漸轉變為網民的自黑、吐槽用語,此時的“XX狗”帶有一種萌態意味,其漢語固有的語言隱喻已發生轉變。
關鍵詞:網絡語言 “XX狗” 語言隱喻
一、引言
近年來,“狗”一詞在互聯網上大行其道,尤其在青少年學生中,說人論事言必稱“狗”。“單身狗、學位狗、考研狗、銷售狗、IT狗”等等,不勝枚舉。“冬天凍成狗、夏天熱成狗、高考累成狗”,還有逢年過節的“花式虐狗”。
“單身狗”是網絡上最早使用的“狗”自稱,近年來,“狗”一詞被網民廣泛使用,各式各樣的“狗”層出不窮。漢語中與“狗”相關的俗語多帶有貶義色彩,如“狐朋狗友、人模狗樣、狗仗人勢”等。在網絡用語中,“狗”從單身族的自嘲用詞轉向對五味雜陳的社會生活的調侃或吐槽,多含可愛、萌態的意味。現今,“XX狗”已形成一種格式或方式,是一種開放性表達,其語言中的隱喻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
二、“XX狗”的構成
所謂“XX狗”,指在網絡語言環境中用來概括個人或集體特質的一種流行語。比如“單身狗”說的就是到達已婚年齡,但仍然沒有男/女朋友的一類群體。
從詞語性質來看:“XX狗”結構多以雙音節名詞和雙音節動詞為主,形容詞為輔,還可以是以述賓短語為主的短語結構。例如:
1.雙音節名詞+狗。如:
大四狗、程序狗、籃球狗、美劇狗……
2.雙音節動詞+狗。如:
加班狗、留學狗、健身狗、創業狗……
3.雙音節形容詞+狗。如:
拜金狗、文藝狗、勢利狗、單身狗……
4.雙音節詞組+狗。如:
考研狗、炫富狗、白金狗、代購狗……
5.動詞/形容詞+成+狗。如:
哭成狗、累成狗、困成狗、忙成狗……
按其內容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1.以階段命名
高中狗、高三狗、大學狗、研一狗……
2.以學業命名
考研狗、論文狗、掛科狗、翹課狗……
3.以學校命名
清華狗、交大狗、復旦狗、財大狗……
4.以專業命名
工科狗、文科狗、材料狗、物理狗……
5.以愛好命名
游戲狗、辯論狗、演講狗、社團狗……
6.以行業命名
銀行狗、銷售狗、IT狗、科技狗……
7.以行為命名
加班狗、開會狗、接孩狗、排隊狗……
8.以地域命名
南方狗、北方狗、華南狗、西北狗、城市狗、鄉村狗……
三、“XX狗”語言隱喻的變化
隱喻是指用隱喻的形式來表達的概念,它是人們在認知較抽象的事物概念時用較熟悉的已知的事物概念作為參照來進行認知的一種思維方式[2]。國外的學者研究發現,與動物相關的隱喻是語言隱喻中最常見的方式。如漢語中有“你這個蠢豬/他長得一副人模狗樣/她是個母老虎/這個人倔得跟牛一樣/他的性格像綿羊一樣溫順/她有一副百靈鳥一樣的好嗓子”等說法。
自古以來,漢語中與“狗”相關的詞或俗語都隱喻著人類某些不好的品質或行為。
1.二字詞語
狗官、狗屁、瘋狗……
2.三字短語
狗崽子、哈巴狗、癩皮狗、狗腿子……
3.四字俗語
狗膽包天、狗急跳墻、狗肉朋友、偷雞摸狗、阿貓阿狗、狐朋狗友、狗偷鼠竊、狗走狐淫、人模狗樣、畫虎類狗、喪家之狗、行若狗彘、狗仗人勢、狗血噴頭、狼心狗肺、狗尾續貂、狗屁不通、狗膽包天、狗皮膏藥(有“騙人的貨色”義)、雞鳴狗盜、豬狗不如……
4.多字俗語
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掛羊頭賣狗肉、鳥不生蛋狗不拉屎、一張人臉一張狗臉、狗咬呂洞賓……
從這些“狗”的俗語中可以看出,與“狗”相關的構詞結構的語言隱喻多是貶義。
在網絡語言環境中,隨著“單身狗”一詞的走紅,“狗”的語言隱喻發生了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于與“狗”(dog)最常聯系在一起的語義是“狼狽潦倒、無家可歸、悲慘可憐、辛苦、低劣卑微”等,長久以來“潦倒、悲慘”這種語義也深入人心,為此筆者做了一個調查統計,發現網友們之所以自稱“單身狗”,許多源于“狗”從古至今的隱喻色彩。“單身狗”此時帶有很強的自嘲、自黑的意味。
隨著“單身狗”一詞的使用泛濫,一系列“XX狗”結構橫空出世,這時“XX狗”的語言隱喻色彩再次發生了變化。
第二階段:筆者調查統計顯示,隨著“單身狗”一詞的普及,經常在生活中使用網絡語言的人已經完全接受別人(包括非親密關系的人)稱呼自己為“狗”,且經常在朋友圈調侃自己是“加班狗”“論文狗”“考研狗”等。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網友自稱“XX狗”多以一種“萌文化”的心態來引領“XX狗”的流行。
四、結語
在“萌文化”和“全民娛樂化”的網絡文化背景下,“XX狗”作為一種新興的開放性表達的構式,已經脫離了漢語中固有的語言隱喻概念。它從原有的貶義向吐槽和調侃進行轉變,也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反差萌”。“XX狗”作為網友情感宣泄和表達的一個途徑,現在,“虐狗”一詞已成為網友對婚禮美滿的一種祝愿性表達。“XX狗”結構仍在流行,“XX狗”的語言隱喻轉變未來如何,值得繼續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趙燕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許國璋.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語言哲學探索之一[J].外語
教學與研究,1988,(3).
(陳烯茜 湖北武漢 武漢大學文學院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