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上,與會代表拿出不少與體育相關的提案。對于中國體育的發展,他們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力求改變中國體育現狀的不足。

體育強國不僅是金牌
姚明
全國政協委員
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體育強則中國強。體育強國的內涵不僅僅是競技體育金牌,也包括群眾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的齊頭并進。
一要培育市場。建議改變學校體育教學重體能、輕技能的局面,注重興趣養成,做到基礎能力和專項技能并重。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專項體育教學,使孩子最終成為有興趣、懂門道、會欣賞、能參與的忠實的體育消費者。
二要形成賽事鏈。建議體育、教育部門聯動,積極辦賽;鼓勵社會力量、體育社團自主辦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水平消費者的賽事體驗需求。
三要守住制高點。職業聯賽是資源高度集中的體育產業制高點。建議建立國家職業聯賽體系,推動更多項目創辦職業聯賽;完善聯賽運行機制,真正發揮俱樂部的市場主體作用;加強誠信制度建設;加強文化建設。
四要突破場地瓶頸。建議改變體育場館只為大型綜合性賽事服務的設計思路,充分考慮分散的、小型的、群眾性的體育文化需求;鼓勵將閑置的觀賞型場館改造為體驗型場館;引入社會資本,成立產業集團;建立規模化的電子商務平臺,整合分散在不同系統中的運動場地;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學校場館對外開放;制定大型賽事安保標準,鼓勵條件成熟的場館組建專業化安保團隊。
體育精神點燃冬奧熱情
楊揚
全國人大代表
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了“關于舉辦好冬奧會以及冬殘奧會”的任務和要求。我有幸參與了冬奧會的申辦工作,深知冬奧的成功舉辦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共識、團結人民的意義。冬季項目在我國現階段群眾基礎還不是很廣泛,冰雪運動基礎還比較薄弱,這對于冬奧的順利舉辦不是很有利。希望通過加大營造冬奧的氛圍,讓更多國人熟悉和了解并參與冰雪運動。奧運會賽場上運動員的精彩表現會激發更多青少年對冰雪運動的熱愛和愛國主義情懷,這是體育精神的另外一種重要價值。建議加大奧運體育精神的宣傳,讓更多的青少年由體育精神激發出更高的民族精神和奮斗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力量。
發展校園足球不可一蹴而就
陳寶生
教育部部長
校園足球是總書記的囑托,總書記非常重視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這也是廣大球迷的期盼。校園足球為中國足球提高競技水平,開辟了一條人才成長的新通道。
做好校園足球,不是一個速效的工作,需要較長的時間,需要社會的理解,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同時,發展校園足球需要做好以下七件事:一是做大分母抓普及。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參加的人越多,從中選擇的余地就越大。二是做強分子抓競賽。不論是競技還是比賽,都要和競賽體系結合起來,要從比賽中挑選人才,而非人為挑選,要靠腳下功夫。三是做好師資隊伍抓培訓。現在校園足球師資隊伍人才匱乏,所以,既要利用國內外資源,對體育老師、校長抓緊培訓,又把現有運動員利用起來,當教練、做培訓。四是有序發展抓標準。校園足球要有序發展,循序漸進,不能一窩蜂、一哄而起搞運動。要做好各種標準,如工作標準、競賽標準、選材標準等。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這是發展校園足球的理念。五是保障條件抓短板?,F在校園足球最大的短板是場地,要靠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為特色足球學校、為孩子們提供一塊綠茵場。六是開闊眼界抓交流。就是要“走出去”,和別人交流,跟強者請教,跟強手比賽。七是加強管理抓協同。要做到教育和體育合作,學校和企業合作,只有各方面協同起來,加強管理,才能促進中國足球發展。
重視青少年體育教育培訓
劉翔
全國政協委員
中小學生的體育課可以是啟蒙課,著重以基礎體育項目為培訓的主要手段,如以田徑、體操、游泳、球類項目為主。有條件的學??梢赃m當開展冰雪運動的基礎教育。這能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為將來成為潛在的體育消費者打下基礎。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要鼓勵參與,他們可能小時候喜歡打籃球、打排球,長大了卻喜歡踢足球。不管喜歡的是什么項目,重要的是動起來,這對鍛煉意志品質、面對挫折和困難都很有幫助。大學的體育教育,除了延續基礎體育教育之外,還可以著重培養大學生對于職業體育的興趣,引導他們廣泛開展體育社團活動。應鼓勵學生參加針對體育特長的社會體育培訓,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體育培訓是體育產業生態上最重要、最基礎的一環。各個項目的培訓學校和培訓班應該有個起碼的行業標準和準入資質的認定,這些都應該由各個行業協會來制定并監督實行。
要重視體育師資培訓,提高基層體育教師的待遇。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般小學150名至200名學生會配備一名體育老師,一周4節體育課,且他們基本是從師范或高等學校體育專業畢業的。這在小城市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村鎮學校,基本是奢望。未來體育產業發展重心或許在一些中心城市,但針對人群一定不只大城市消費者,做好普及工作,才有可能讓體育產業得到真正的“人口紅利”。
體育不只是競技
劉敬民
全國政協委員
過去搞體育很大的側重點是在競技體育上,現在,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開始跟健康相結合,跟休閑養老相結合,并逐漸成為一種新消費方式,這些也帶來了人們對體育認識的更迭和實踐領域的開拓。我們對體育的認識、規范,都正處于一個變化和替代的過程當中。
新的變化會產生新的問題,應當用實事求是的方法來處理新的情況,不能簡單地“一刀切”。我們要講實事求是,要把這樣的變化當做一個過程。不是說過去怎么樣,現在要完全反過來,而是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這個選擇是個過程,有大量的技術性要素在里面。有的項目有市場,那就去搞市場;市場不發達或半發達,就采取方式去搞半市場;有些還沒有市場,就用現有的有效的方式去推廣。
面對中國體育日新月異的發展,迫切需要制定合理的規則,讓市場規律在合理的規則下發揮應有作用。我們不能單純講市場,而要建設一個健康的、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的、符合中國特點的復合市場,建設才剛剛開始。我們的任務是適應這種形勢,給群眾創造更好的條件,比如說組織救援,攀巖的時候幫著敲點釘子,掛個掛鉤,制定規范,做這樣的服務工作,讓體育活動能夠健康順利發展。
除了物質條件的追求以外,對于體育精神的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體育既是健身的需求,又是一種榮譽感,有人生觀、價值觀在里面,體育要把兩者結合。現在足球、籃球市場發展快,有的足球運動員身價上億,一個幾百人的工廠,干多少年才能上億?不光是體育,還有文化文藝,都要有更高的追求。物質鼓勵是必要的,這個不能否認,但不能把重獎當成唯一手段。在這個過程當中,既有健康體魄,又有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這恰恰是體育價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