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教育目標的界定、定位是國內外高等院校會計教育的熱點和難點之一。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關系到會計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教育理念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等問題。文章從教育、教育目標的簡要梳理入手,分析和反思了具有代表性的會計教育目標觀點,認為會計教育目標不應僅僅定位為培養“會計人才”,還應關注“會計人生”的培養,由此帶來會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調整與完善。
關鍵詞:會計教育 會計教育目標 人生價值
一、引言
教育作為立國之本,是古今中外各國無不關注的焦點之一。雖然人們對教育、教育目標的認識千差萬別,但提高受教育者素質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識。
在教育思維方面,我國古代重要著作《中庸》中早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論斷。美國有教育家認為:“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思考,作出獨立的判斷,并作為一個負責的公民參加工作”(羅伯特·赫欽斯,1980)。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也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陶行知更強調:“真的教育必須造就能思考,能建設的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為此,郭沫若為陶行知的墓碑寫下了如下對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教育性質方面,顧明遠主張:“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模式問題,而是教育理念的問題。我們要通過生命教育來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們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長”(顧明遠,2013)。西方有學者認為:“教育就是對自己的和他人的生活的意義執著地、不懈地追求……教師通過講述、讀寫以及傾聽自己的和他的生命的故事來跨越文化障礙,發現自己的潛能和他的正直、誠實,加深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經歷的理,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帶領著大家一起超自我”(LindaTorp、 SaraSage,2004)。
在教育與訓練的關系方面,肖川認為:“教育區別于訓練在于教育必定包含精神的因素,有著人格的陶融和心靈的憧憬,最高明的單純的技能訓練也只能將人制造成最有效率的工具”(肖川,2010),《德國教師教育指南》更是一針見血地總結道:“拙劣的教師教授真理,優秀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
不難看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人的綜合素質,而不是簡單地將人培養成某種工具,因為人不是機器,而是具有獨立的尊嚴、人格、思想、價值判斷及行為選擇的主體,更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主體,大學生更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品德修養,具備較強的價值判斷、獨立思考、創造思維的能力。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工具論”仍然是教育目標、會計教育目標的主流,值得我們反省、深思。
二、教育目標
由于視角不同,國內外關于教育目標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主要包括以下七類觀點:
(一)環境適應論。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批評了那些把人作為手段作為工具的教育目標,主張“教育之外無目的”。英國著名教育家紐曼認為:“大學教育的藝術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藝術,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適應這個世界。它既不把學生限定于特定的專業,也不創造或培養天才”(紐曼,2001)。
(二)綜合素質論。柏林大學自1810年成立后,一直秉承“由科學而達致修養”的教育理念,認為大學是修養的機構,教育目標是通識性、全面性修養與心智的訓練,而不是職業性、實用性教育(陳洪捷,2006)。
(三)和諧發展論。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人的和諧、全面發展。“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和顯示”(蘇霍姆林斯基,1978)。
(四)價值教育論。英國除了專業教育外,更強調價值教育。其價值教育包含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在內的概念,涉及的主題包括:品格教育與道德發展,宗教教育與精神發展,個人和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等。主要指精神的、道德的、社會的和文化的教育。包括:道德價值、政治價值、宗教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環境價值、健康價值、經濟價值等方面。英國于1993年成立了“價值教育緩解社會難題中心”(The Centre for Alleviating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Values Education,CAVE),其宗旨在于通過促進價值教育研究,鼓勵學者、家長、教師通過價值教育緩解暴力犯罪、藥物濫用、種族主義、未婚懷孕等社會難題,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邱琳,2010)。
(五)生存育人論。主張教育要進行現代人的生存預制、從人的生存論意義上引導人“止于至善” (吳亞林,2009)。
(六)培養真人論。認為教育目標的本真內涵就是培養真人,真人就是得到充分尊重、自由發展并具有高尚價值和生活情趣的人。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如工科人才、文科人才、理科人才、醫科人才等)雖然可以滿足不同的社會需要,但人的發展片面化了,人被當作了“器”。教育的終極價值應該是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制造器皿和工具(曾崟,2006)。
(七)培養人生論。認為“人才論”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別人的工具,而不是為了他自己的人生。“能力”只是實現良好人生的手段,而現在的教育是將手段當成了目的。教育的根本之道是讓每個人都有美滿人生,自己享受人生并幫助別人享受人生,使全社會快樂總量極大化,而不僅僅是教授謀生的技能,教育目的應從“人才”上升到“人生”(茅于軾,2011)。
三、會計教育目標
我國關于會計教育目標的討論,一直是會計教育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素質教育、終身學習能力的教育:“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僅僅讓學生記住一些課本知識和規章制度。再進一步,大學教育應當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閻達五、劉汝軍,1998)。“教育和培養學生有助于其將來從事會計職業以及接受會計職業終身教育的知識和技能(肖華、李建發,1999)。
從總體上看,在我國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仍然將“人才”作為目標的落腳點。即:中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中等財務會計人才;大專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具有獨立從事會計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大學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學校、研究機構從事實際會計工作和本專業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碩士研究生側重于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李心合,1998)。時至今日,這一培養目標的界定并沒有根本改變,例如,某211、985綜合類研究型大學表述為:“培養具有一定的經濟理論和良好的會計理論基礎,有較高外語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某211大學的表述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具備會計學、管理學、經濟學與法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在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及科研機構從事會計管理及會計教學、科研工作的應用型、融通性、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專門人才。”某財經大學將其界定為:“培養基礎扎實、人格健全、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
在此基礎上,有學者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發展,認為應樹立“分階段、分層次確定教育目標”的觀念,轉變教育理念。其中“分階段”是區分不同學歷階段、樹立不同的培養目標;“分層次”是對同一學歷階段、對不同學生確立不同的培養目標,設計了立體的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體系。認為專科(包括高職)階段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培養技能性人才為主;本科教育應區分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兩個層次,對于大眾教育應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碩士研究生教育應區分應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兩個層次,對于應用型人才應是高級應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應培養研究型人才(劉永澤、孫光國,2004)。
與上述觀點類似,有學者主張,應借鑒日、美會計教育的經驗,將我國會計教育目標定位為:大、中專主要培養從事實務操作的專才,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后應培養通才。大學本科教育應以實務為主,兼顧科研;碩士研究生會計教育以實務、科研為主,培養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博士及博士后會計教育以科研為主,培養學術型人才(羅素清,2005)。或定位于“高素質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即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滿足會計職業界需要的會計專業人才(張曉亮,2010)。
從西方有關會計教育目標定位方面來看,經歷了通才、實用人才(專門人才)、全面發展人才的演變。20世紀末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又確立了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陳何芳等,2007)。而早在1990年,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在其發表的第1號公告《會計教育的目標》中就明確指出:“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會計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打好終生學習的基礎。”1991年該委員會發表的第2號公報中,進一步明確了反對將大學會計教育與職業培訓、技能培訓掛鉤的技能型培養目標,認為,允許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在最后一個學期加會計職業考試的做法,往往會擾亂正常會計課程的學習效果,無法完成會計課程規劃的目標,造成大學會計教育功能無法完全實現。最近美國會計本科教育目標的主要內容包括:專業勝任能力、有效的溝通技能、道德規范、商科知識、批判性思維、有效的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商業課程的整合能力、全球性的眼光及團隊技能。在美國,會計教育目標隨時代發展而快速變化:20世紀20年代以培養職業會計師為主;20世紀 90年代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倡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21世紀美國商學院聯盟(AACSB)提倡教育目標的多樣化;2002年起會計師州委員會全國協會(NASBA)的教育委員會強調培養具備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教育目標逐步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陳文濤,2009)。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2002年10月,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科比正式宣布啟動新的本科生課程改革,將本科生教育目標定位于培養反思性的、經過良好訓練的、有知識的、嚴謹的、 有社會責任感的、獨立的創造性的思想家(陳何芳等,2007)。
四、會計教育目標的反思
縱觀國內外會計教育目標定位方面,從知識、能力、品德的培養,到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或思想性人才,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體現了教育目標的“人才觀”,經歷了專業、技能、能力、職業、人才等認識階段,其中引發了通用、品德、素質、創新、人生等教育理念的思考。對此我們可以總結為以下五組對應觀點:
(一)專業觀與通用觀。會計學專業作為應用型專業,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專門的專業方法,強調會計教育的專業性質無可厚非。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會計專業的設置依據行業、部門的性質設置得非常詳細、狹窄,這種專業觀的優點是貼近專業乃至行業特點,專業性強、操作性強,適應當時變化小、變化慢的客觀環境,這一格局一直持續到1993年“兩則兩制”的會計改革。1992年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科技、文化、教育等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由國家包分配逐漸過渡到市場化的自主擇業,所學非所干、所學非所用的現象愈加突出,由此我們考慮借鑒西方高校教育目標,提出寬口徑、厚基礎、通用化的培養目標,呈現出適應性強、專業基礎扎實等優點,拓展了會計教育的視野,是我國會計教育中的重大進步。但通用化不能代替專業化,我們應該是掌握主干專業理論與知識基礎上的通用化,而不是泯滅專業基礎上的通用化,“應培養成通才基礎上的專才 , 亦即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的會計專門人才”(王光遠、陳漢文、林志毅,1999)。否則“專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二)技能觀與品德觀。毫無疑問,會計專業是應用型、技能性的專業,掌握必要、基本的專業技能是會計專業培養中的基本要求。隨著企業環境、交易事項以及會計準則等復雜化的加劇,尤其是注冊會計師考試、學生就業的壓力,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會計中的技術問題。但技能只代表技術操作能力,只有在品德的陪伴或約束下,高超的技能才能發揮出正能量。擁有高超武功而缺乏武德的人,很可能成為一個危害社會的人。因此,古今中外的會計教育中都強調品德教育,但我國會計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大多停留在培養目標中的“德、智、體、美”的文字中,實際會計教育中更加強調的是技能,而對于品德教育仍顯得比較薄弱。
(三)能力觀與素質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復雜環境的瞬息萬變,使得各類人才培養除了專業技能外,更加重視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并強化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品德素質等方面的教育。能力觀強調的仍然是個體本身所具有的“硬實力”,如果沒有各種素質的“軟實力”配合,則難以有效發揮“硬實力”的效用。人文素質不僅有助于塑造人的良好氣質,也有助于各類文化的融合與借鑒,有助于企業并購后的文化融合,更有利于培養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品質。心理素質與品德素質的重要性已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然而貫徹、應用得不盡如人意。
(四)職業觀與創新觀。會計作為一種職業,在社會中具有較高的就業率,很多高校的會計專業教育中,將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其核心能力。不可否認,職業能力是學生就業中非常重要的基礎能力,用人單位也非常看重學生的實習經歷、實務操作能力。但實務工作中,企業的經營發展環境、交易事項等千變萬化,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職業觀,不利于學生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提升業務質量、發展職業層級,因而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樹立創新觀。遺憾的是,目前的會計教育仍然表現為職業教育強盛、創新教育薄弱的格局。
(五)人才觀與人生觀。眾所周知,人才觀是目前公認的會計教育目標,這一目標融合了專業觀、技能觀、能力觀、職業觀等目標的內涵,對于提高會計教育水平和會計人員綜合素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人才”作為有才能、才學的人,通常指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辭海》中概括為“有才識學問的人;德才兼備的人。”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6月6日印發《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人才定義為“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無論人才指的是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還是技能人才,將人才從多少角度、多少層次進行分類,其教育對象的落腳點都是將受教育者看作教育工作的“產品”“工具”。而受教育者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既是生物人、經濟人,更是社會人,有追求自身價值與幸福的權利,掌握相關專業技能、作為合格乃至優秀“產品”步入社會后,其專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養既是謀生的手段,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和途徑。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合格、優秀的“人才”是服務于精彩、幸福“人生”的手段。同樣,培養會計人才也應服務于豐滿、凈化人生之目的。
上述會計教育目標的觀點及認識,并非相互孤立、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具體如圖1所示:
五、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
會計教育目標的演進,體現了人們對會計教育環境認識的深化以及會計教育宗旨的理解。綜合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大學會計教育目標應體現“獨立”“自由”“批判”等大學精神,以“人才培養”為手段,以“人生價值”為宗旨,將其定位為:“培養具有健全人格、服務于人生價值最大化的會計人才。”這一目標定位包含了會計教育中的職業需求、技能與能力要求、品德與人文素質、創新與思辨思維等理念,在具體實施中需要并引起以下方面的配合及定位。
(一)更新教育理念。在將會計專業視為應用型專業、會計教育是技能教育背景下,會計教育中出現了重會計輕管理、重操作輕原理、重規則輕質疑、重簿記輕報告、重現在輕歷史、重西方輕本土、重個體輕系統、重本體輕環境、重技巧輕育人等教育理念的誤區,應強化后果、強化解惑、強化原理、強化動態、強化質疑、強化德育等會計教育理念(欒甫貴,2013)。而將人生價值融入會計教育目標后,應樹立和強化人性、人格、人本、尊嚴等理念。
(二)調整教育內容。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內容的配合與落實。除了借鑒西方會計教育內容,設置“會計倫理(道德)”課程外,建議在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增加“人生”方面的教育引導,將人生、人生價值以及相關理念滲透到教學內容中。例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的會計等式隱含的資源與人生價值的關系,等式左方的資源可以代表人所擁有的金錢、地位,等式右方代表人生中的價值,負債代表對社會、對他人有損害的負價值,所有者權益代表正價值。有關交易事項的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都是人生價值這四個方面的體現,等等。
(三)豐富教育方法。傳授、講授、討論、案例等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是針對專業知識的方法。而將人生價值引入會計教育目標后,除了專業教育教學方法外,有必要引入行為主義教育方法與人本主義教育方法。行為主義教育是指通過人的行為與外界事物關聯、刺激的內在聯系,強化其耦合的方法,即引導、強化個體與環境的關系認知、識別,選擇相關行為。會計中誠信與造假是明顯的個體選擇,各種會計職業判斷都是個體與環境耦合性的判斷。人本主義教育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生的教育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通過對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倡尊重人的個性和差異性,從尊重人的個性出發,強調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構,重視學生價值觀及人格的形成。會計作為與金錢、權力、權利打交道的職業,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更加需要引入行為主義、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會計專業教育質量。J
參考文獻:
[1]陳何芳等.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培養目標的演進[J].外國教育研究,2007,(5).
[2]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陳文濤.論美國會計本科教育目標[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6).
[4]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J].基礎教育論壇,2013,(12).
[5]紐曼.大學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李心和.論會計教育目標[J].會計研究,1998,(3).
[7]LindaTorp,SaraSage.基于問題的學讓學習變得輕松而有趣[M].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2004.
[8]劉永澤,孫光國.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4,(2).
[9]欒甫貴.論會計教育理念[J].會計研究,2013,(4).
[10]羅伯特·赫欽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羅素清.日、美會計教育目標及其啟示[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5,(1).
[12]邱琳.英國學校價值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3]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和諧教育的幾點想法[J].國民教育,1978,(9).
[14]肖川.教育是什么[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1).
[15]肖華,李建發.大學本科會計教育目標及教學方法創新[J].財會通訊,1999,(10).
[16]王光遠,陳漢文,林志毅.會計教育目標之我見[J].會計研究,1999,(9).
[17]吳亞林.價值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8]閻達五,劉汝軍.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財會月刊,1998,(1).
[19]張曉亮.英美高校本科會計教育對我國會計教育的啟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3).
[20]曾崟.教育目標的倫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
[21]應益華.互聯網時代會計目標及職能重構與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探索[J].商業會計,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