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峰


[摘 要]混交林是生產力高、生態功能強的林分,純林是生產力較低、生態功能脆弱的林分,在大面積的人工林作業中,如何模仿自然,將速生樹種與地帶性植被結合起來,培育速生豐產、穩定高效的復層混交林顯得更為重要、更為迫切,是當前林業生產上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紅松;大青楊;混交林;培育
1 試驗地點、內容與方法:
1.1 紅松大青楊人天混交林
興隆林業局太平林場地理位置為北緯46°21′42",東經128°24'10",平均海拔356米,無霜期115天。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610毫米—730毫米。實驗地為排水良好的地塊。有一塊50 hm2的紅楊人天混交林,其紅松是人工植苗,因這里地勢平坦,紅松成活率不高,但有大青楊種源,造林后天然更新了大量大青楊和其它闊葉樹,形成了紅楊人天混交林。該林分除進行政常的幼林撫育和2009年春進行過一次上層透光撫育外,未采取過其它經營措施。在該林分的彼鄰有一塊12hm2的大青楊人工純林,該林分除進行過正常的幼林撫育和2009年前進行過二次撫充間伐外,也未采取其它經營措施。由此看出,兩林分的立地條件基本相同,經營措施基本一致。筆者于2009年撫充后和2014年對該二林分進行了林分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
從表1看出:在20年生時,紅楊混交林公頃總蓄積量(含采伐蓄積)是楊純林的64%;25年生時,是楊純林的81.2%(含采伐蓄積);五年內紅楊混交林公頃總蓄積量提高了172個百分點.從近5年公頃蓄積生長量看,紅楊混交林比楊純林高16.4%,即紅楊混交林木定期蓄各種人生長量由20年前低于楊純林,20年后的5年定期生長量高于楊純林.但到25年生時,紅楊混交林公頃蓄積總生長量高于楊純林,每公頃仍低42.2 m3,這個差異,主要是二林化林齡不同而造成(二林分大青楊林齡相差3年,紅松也比楊純林少1年),若二林分林齡相同,按5年生長96.0 m3/hm2,年均生長量為19.2 m3/hm2計算,22年就可多生長42.2 m3/hm2,可以趕上楊純林的公頃蓄積量。
1.2 紅松大青楊人工混交林
在興隆林業局和平林場公路北有一塊100 hm2左右的人工大青楊純林和一塊51 hm2的紅松大青楊人工混交林。此地地勢平坦,平均坡度50,1997年間伐跡地,1999年春人工植苗,大青楊純林的造林密度是2500株/ hm2。此二林分除進行過正常幼林撫育外,直到筆者2014年調查一直進行過其經營管理,調查結果見表2
從表2看出:大青楊的平均胸徑,紅楊混交林比楊純林大13.2%。由于二林分大青楊密度不同,因此大青楊的公頃蓄積,紅楊混交林仍比楊純林低11.3%;公頃總蓄積,紅楊混交林比楊純林低6.2%.不過隨著紅松后期生長的加快,估計3-5年內紅楊混交林公頃總蓄積可以趕上楊純林..
1.3 紅松大青楊混交林的生長特性.
從表3看出:太平、和平林場三塊大青楊純林林木生長量差異較大,隨著坡位的升高,坡度增大,大青楊的公頃蓄積量迅速下降。這和坡位、坡度與土層厚度、肥力和土壤水分有關。
從四屯、新民紅松、大青楊混交林看出,在同一坡位坡度上,大青楊密度900株與1300株的公頃蓄積量很接近,這與大青楊是陽性樹種,需要強光照,需要土壤肥力較高、水分較多有關。這為在大青楊較低密度下的紅松混交并獲得高產創造了條件。還看出大青楊下的紅松密度大小對大青楊的生長量影響大,但上層大青楊密度較大時,對下層紅松生長的影響是較明顯的。如大青楊公頃密度900株下的紅松胸徑比大青楊公頃密度1300株下的紅松胸徑大24%。上述規律為紅松與大青楊混交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
2 結果分析
2.1 紅松大青楊混交的可行性
紅松大青楊在立地條件下具有相似的一致辭性,均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水分充足的立地。大青楊是陽性樹種,具有生長快、成熟早的特點,紅松幼齡期比較耐蔭,生長緩慢,二者混交易形成二層混交林,實現光照互補,對紅松幼林生長十分有利,且可防止紅松幼齡提早分杈以及大青楊純林病害較重的現象發生。這些一致性和互補性為紅松、大青楊混交提供了可能性。
2.2 紅松大青楊混交方式探討
紅松大青楊混交林,以單行行狀混交,紅松與大青楊的栽植點成三角形,更新株行距以1.5m×2.0m或2.0m×2.0m為宜.這即是有利于紅松、大青楊均分布,也為以后兩樹種的培育保持合理密度奠定了基礎。
2.3 林分生長量分析
在同一立地上,在20-25年生以前,一般紅楊混交林公頃總蓄積量比楊純林低。25-30年生長后,一般紅楊混交林可以趕上或超過楊純林。其主要根據是:20年左右紅松已進入生長速成期,生長期顯加快;且大青楊為陽性喜肥樹種,在一定的密度范圍內(如900-1300株/ hm2),密度對公頃蓄積量的貢獻率差異不大。
2.4 林分結構和效益分析
紅楊混交林呈明顯的二層林分結構,上層是大青楊,下層是紅松,因林內散射光較多,在紅松林下還有多種經濟植物,為發展山野果、山藥材、山野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當上層大青楊被采伐后,不需造林,即可形成紅松林或闊葉混交林,而紅松是價值較高的樹種,目前紅松原木單價比楊樹原木高1-2倍,所以紅楊混交林是培育周期短、后期更新成本低、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較高的林分類型。
楊純林是呈現明顯的單層林林分結構,林下基本上無可利用的經濟植物。當大青被采伐后,若不造林,僅可形成低價的萌生林,否則要恢復森林,必須重新造林。從短期看,培育楊純林好像可以較快地獲得較高收益,實際上與培育紅楊混交林收益基本相仿。從長遠看,由上述分析,可以說楊純林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較低的森林分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