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島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作為飲料企業,可口可樂通過踐行100%“水回饋”,
使可口可樂“成為中國水資源保護的有機力量”。
本文是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溯源之旅系列報道第二篇,關于水資源保護。
2014年10月,四川崇州市古寺村的卞永強在自己經營的農家樂建了一片人工濕地,專門用來過濾污水。“這花了他十多萬元”,在很多村民眼里,他好像有點傻。

孩子們在卞永強農家樂旁人工濕地抓螃蟹。
卞永強家地處長江的重要支流——岷江的上游,靠山背水,氣候條件好。全村370多戶村民,其中近百戶都經營農家樂。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農家樂每天排放的大量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村里的小河,河水發黑發臭。卞永強擔心,如果環境持續惡化,“村里的幾十家農家樂遲早都要關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家樂已超過190萬家。根據國務院此前出臺的鄉村旅游提升計劃,到2020年,全國將發展300萬家農家樂。與卞永強家的類似,很多農家樂都分布在風景秀美,生態環境卻相對脆弱的江河上游區域。四川是農家樂的發源地,接待人數更是占全國農家樂接待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為了幫助解決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這一老大難問題,保護長江上游水源,2014年,可口可樂中國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開始嘗試建設人工濕地,將污水進行生態過濾。卞永強家的人工濕地就是試點之一。
試點工作進行了兩年,很多村民發現,這塊人工濕地面積不大,作用卻不小。200平方米的土地,用野生姜、旱傘草、狐尾藻等當地的濕地植物,栽種成一個層層遞進的“生態腎”,污水從池塘的一頭流入,經過植物層層過濾后,從另一頭流出時,已經清澈無臭味。農家樂的污水經過這樣處理后,達到向自然界“回饋”的標準,匯入江河。
事實上,農家樂人工濕地只是可口可樂中國為了100%“水回饋”目標,和合作伙伴WWF在長江流域開展的綜合性系列水資源保護項目之一。
“水回饋”戰略的制定可以追溯到2007年6月,當時可口可樂公司高層在聯合國全球契約高峰會議上發表演講時提出:“沒有安全的水源,人類和我們的企業都無法生存。”因此,“可口可樂未來發展的指導原則,是必須向大自然和社區回饋我們的飲料生產用水量。”
當年,可口可樂公司制定了“水回饋”戰略,承諾在2020年前,安全地向大自然和社區等量返還飲料生產用水量。“我們希望成為水危機綜合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成為水資源保護的重要生力軍。”可口可樂公司環境和水務負責人曾在接受《時代》周刊專訪時說。
這是一家飲料行業巨頭結合自身核心業務,對可持續經營的重新思考。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發展,工商界已形成一項基本共識:企業經營不應以犧牲社區、環境為代價。在可口可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構想里,切實可行的執行方案是關鍵,他們希望通過“水回饋”項目,找到業務成長與節約、有效利用資源的平衡點,推動企業、社區和環境共生共榮,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可口可樂大中華及韓國區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張建弢認為,確立了“水回饋”戰略,可口可樂公司無論在日常運營中節水,還是對自然、社區的“水回饋” 和相關項目的公益性支持,都有了更強的內在驅動力。
從自身經營入手,“水回饋”的理念貫穿于可口可樂中國系統的整個生產流程中,公司通過更新換代節水設備與生產線和技術革新等手段,不斷嘗試從各個環節“摳”出水來。
針對水源地環境保護,可口可樂中國從2007年開始,與商務部、水利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WWF等資源優勢各有千秋的各方合作,共同開展“水回饋”項目,建立了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合作的“黃金三角組合”。
可口可樂公司以“黃金三角組合”模式在中國推動了包括水源地保護計劃、可持續農業示范、濕地保護和恢復、農家樂人工濕地等近20個水資源保護項目,覆蓋了長江、黃河、海河、珠江、松花江等流域。
長江流域的保護和治理是其中的典型。“是可口可樂水資源保護的各類型項目的集大成者,集中體現了多年來可口可樂和合作伙伴對中國水資源保護的思考和實踐。”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監田文紅說。
2016年5月到10月,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溯源之旅走訪團隊在長江流域多地,親身了解和體驗了一家企業在十年時間里,是如何通過參與河流治理和保護來實現對自然和社會的承諾,以及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和借鑒意義。
與當初不顧家人反對建設人工濕地的卞永強一樣,四川郫縣園田村的農民李學友也力排眾議堅持做環保。
讓李學友費盡心思的是他經營的有機農場。種植初期,不施化肥的田地蟲災嚴重,加上洪澇災害,導致連續幾年虧本,難以為繼。
李學友有機種植業務的柳暗花明,開始于2009年。
當時可口可樂中國聯合WWF在長江上游水源地開展生態農耕項目,通過產業引導、示范,確保農民在少用農藥化肥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賺錢。作為可口可樂公司“水回饋”戰略在長江流域的落實,該項目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影響。
在實施過程中,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項目團隊發現,如果河流周邊人們的環保意識跟不上,單純做河流治理,往往事倍功半。

可口可樂公司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的成都市云橋濕地保護項目。
他們曾經歷過這樣一種挫敗:“我們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治理過一條小河的上游,經過幾年時間,河水總算比較清澈了,卻看到大量黑乎乎的生活污水從中游流入河溝。”田文紅回憶。這讓團隊意識到,項目的效果乃至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動對象的參與意愿。
在環保農耕項目中,收入可能降低,是農民參與意愿的最大障礙。項目團隊于是組織培訓和研討并提供技術支持,幫助農民們在有機種植上少走彎路。例如李學友的田地里就曾因為不能用化肥農藥導致蟲災嚴重,后來在項目團隊的幫助下,他學會了使用薄荷、香草、太陽能捕蟲板驅除病蟲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面對經營收益直接受生態環境影響的個體,項目團隊力求找到經濟和環境的最大公約數。他們相信,穩定的經濟回報將極大地激發農民的智慧和熱情。
現在,李學友手機里存有120多個有機蔬菜的固定客戶,已實現了盈利,不久有望達到150戶。“一家人訂購有機蔬菜,就可以保護4平方米的土地不受污染。”不僅要算經濟賬,對“有機”概念有更多理解的李學友,還常常向身邊人算一筆環保賬。
雖然不易,但在李學友等“榜樣”的帶動下,經濟利益和環保的融合平衡之道在郫縣園田村正慢慢深入人心。
在長江中游的洞庭湖區,當地居民面臨更直接的矛盾:如何與那些吃掉他們莊稼的麋鹿相處。
2016年3月,洞庭湖畔,在幾十名可口可樂中國和WWF環保志愿者的見證下,攜帶GPS衛星追蹤系統的16頭大豐麋鹿被放歸洞庭湖。志愿者們在現場發起倡議,“不吃、不買、不獵捕野生動物,捍衛野生動物的生存權利”。
這個項目的背后,是可口可樂公司“水回饋”戰略在執行中的自然“升華”。
“‘水回饋戰略,不僅僅計算用掉多少水返還多少水,更是通過企業尋找業務增長和減少資源消耗的平衡點,逐步找到人和生態環境共生共贏、和諧相處的方式。” 可口可樂大中華及韓國區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張華瑩說,在某種程度上,生物多樣性的回歸映射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成績。
麋鹿、江豚等大量受保護的野生動物生活在長江及其沿岸,它們的生存狀態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保護的情況,可口可樂中國和WWF在長江流域開展麋鹿、江豚等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既是對“水回饋”戰略的效果檢驗,也對“水回饋”戰略內涵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
開始于一百多年前的對洞庭湖流域的廣泛開發,導致生態環境逐漸退化,野生麋鹿基本絕跡,人和野生動物呈現一種對立關系。直到19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把36頭麋鹿從湖北沖到洞庭湖,洞庭湖又有了麋鹿活動的蹤跡。
前些年,野生麋鹿在洞庭湖區上岸后,經常走到居民區吃掉莊稼,村民不堪其擾,因此村民捕獵麋鹿的事件時有發生。
為了緩和人和動物的關系,當地政府、可口可樂中國及WWF等社會力量開始針對周邊居民開展環保教育,當地政府還制定了補償政策,若村民的莊稼被麋鹿毀壞,政府會根據損害情況提供一定的補償資金。目前捕殺麋鹿的現象基本杜絕。
每年六七月份,洞庭湖即迎來汛期,汛期也是麋鹿保護的關鍵時期。洞庭湖周邊的200多名村民被發動起來,監測四周的環境,及時救護溺水或受傷的麋鹿。
長期在保護站從事麋鹿研究的宋玉成博士預測,野生麋鹿從1998年進入洞庭湖繁衍,其種群從不足10頭逐年增長,到2016年大概已經有140多頭。
為了在孩子們中樹立人和生態環境平衡相處的觀念,每年暑假期間,湖南汨羅可口可樂希望小學都會組織孩子們到洞庭湖邊,觀察麋鹿,學習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第一次看到這些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的‘四不像動物,孩子們回到學校能念叨好久。”可口可樂中國的員工志愿者小賴說。
可口可樂公司于2016年8月宣布,經過第三方權威機構復核,公司在2015年已提前實現了100%“水回饋”目標,成為全球第一家實現100%“水回饋”的世界500強企業。
2015年可口可樂公司在全球累計向大自然和社區回饋1919億升水,等于可口可樂全球飲料生產用水量的115%,這比最初提出實現“水回饋”目標的截止時間2020年整整提早了五年。
不過還不到慶祝勝利的時候,在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團隊看來,“100%”不僅僅是一個代表完滿的數字,更是一種把事情做到極致的態度。
“對于整個生態環境,我們所做的工作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我們希望推動整個社會100%‘水回饋目標的實現。”張華瑩說。
實現這個目標有賴于全社會的主動積極參與。推動更多人從被動認知到自覺行動,道路還很漫長。可口可樂中國和WWF已經開始全方位探索示范流域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參與模式,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引導更多人參與到長江流域保護的工作中。
2016年夏天,可口可樂中國的員工王妍鳳帶著8歲的兒子麥兜,一起報名參加了可口可樂中國和WWF在上海東灘濕地組織的濕地志愿者培訓。
認識東灘濕地的生態價值,學會識辨不同的物種,在樹林里參加識鳥大賽,走訪周邊的漁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王妍鳳發覺自己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身邊這條河流。
平常每次看到天空中有鳥飛過,母子倆會習慣性地停下來討論剛剛飛過的是什么鳥,“是鷺,是鶴,還是鸛”。麥兜還主動提出,希望到上海植物園擔任義務講解員,為游客們介紹濕地和生態保護的作用。
實現100%“水回饋”的過程,無論對可口可樂公司還是環保志愿者個體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每一分子開始重新思考人類社會、企業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并把這個關系重新定位的一個過程。
可口可樂公司非常清楚,僅憑一己之力,對環境保護的貢獻和效果都是有限的。不過只要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征程上,事情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